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

作品名稱: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秦觀

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是北宋詞人秦觀的作品。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蘇高郵人(現高郵市三垛鎮武寧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虛。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雲君」。

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觀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1]

正文

小樓連遠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朱簾半卷,單衣初試,清明時候。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賣花聲過盡,斜是院落,紅成陣、飛鴛甃。

玉佩丁東別後,悵佳期、參差難又。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2]

注釋

此詞寫一位婦女一整天的相思之情。

上片起首句,寫女子登上挨着園林橫空而起的小樓 ,看見戀人身騎駿馬奔馳而去。此二句按景綴情,在景物描寫中綴入女主人公的別情 。「 朱簾」三句,承首句「小樓」而言 ,謂此時樓上佳人正身穿春衣,捲起朱簾,出神地凝望着遠去的情郎。「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寫微雨欲無還有,似在逗弄晴天,實際上則綴入女子的思想感情,說它也象當前的天氣一樣陰晴不定。以下四句便寫這位女子一個人在樓上一直等待到紅日西斜的過程以及當時的情緒。輕風送來的賣花聲清脆悅耳,充滿着生活的誘惑力,也容易引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女主人公想去買上一枝插在鬢邊;可是縱有鮮花,誰適為容?故此她沒有心思買花,只好讓賣花聲過去 ,直到它過盡。「過盡」二字用得極妙,從中可以想象得到女主人公諦聽的神態、想買又不願買的惋惜之情。更為巧妙的是,詞人將聲音的過去同時光的流逝結合在一起寫,狀畫出女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感情。歇拍二句 ,則是以景結情。落紅成陣,飛遍鴛甃,景象是美麗的,感情卻是悲傷的。花辭故枝,象徵着行人離去,也象徵着紅顏憔悴,最易使人傷懷。不言愁而愁自在其中,因而蘊藉含蓄,帶有悠悠不盡的情味。

下片從男方着筆,寫別後情懷。「玉珮丁東別後」,雖嵌入「東玉」二字,然無人工痕跡,且比起首二句凝鍊準確,讀後頗有「 環珮人歸 」之感。「悵佳期、參差難又」 ,是說再見不易。參差猶差池,即蹉跎、失誤。剛剛言別,馬上又擔心重逢難再,可見人雖遠去 ,而留戀之情猶縈迴腦際。至「名韁利鎖」三句,始點出不得不與情人分別的原因。為了功名富貴,不得不拋下情人,詞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發出了詛咒 。「和天也瘦」句從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來。但以瘦易老,卻別有情味,明王世貞對此極為讚賞,因為它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 ,突出了相思之苦。「花下」三句,照應首句,回憶別前歡聚之地。此時他雖策馬遠去,途中猶頻頻回首,瞻望女子所住的「花下重門,柳邊深巷」。

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劃出難耐的心情,難言的痛苦。煞尾三句,頗饒餘韻,寫對月懷人情景,頗有「見月而不見人之憾」(《草堂詩餘雋》卷二)。 此詞以景起,以景結,而其中一以貫之的則是作者執着的情愫。對一個淪落風塵的薄命女子,作者竟鍾情若此,這決非為征管逐弦而出入青樓的薄倖子弟所能望其項背。

人物簡介

秦觀(1049一1100)字太虛,後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北宋高郵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他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等,為宋「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元豐元年(1078年),秦赴京應試,路過徐州拜訪蘇軾,秦觀作《黃樓賦》,蘇軾以為秦觀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高郵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台。[3]

作者生平

早年生活

秦觀,江蘇省高郵市人。他少時聰穎,博覽群書,抱負遠大,縱游湖州、杭州、潤州(今鎮江)各地。

拜謁蘇軾

熙寧十年(1078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觀前往拜謁,寫詩道:「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別子瞻學士》)。次年,他應蘇軾之請寫了一篇《黃樓賦》,蘇軾稱讚他「有屈、宋才」。在此期間,秦觀與蘇軾同游戊烯、吳江、湖州、會稽各地,結下了友誼。在蘇軾的勸說下,秦觀開始發奮讀書,積極準備參加科考;可是命運不濟,兩度應考均名落孫山。蘇軾為之抱屈,並做詩寫信予以勸勉。元豐七年(1084),蘇軾路經江寧時,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後又致書曰:「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王安石也讚許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稱許下,秦觀決心再度赴京應試。

初入官場

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博士,後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范純仁引薦,得以回京任秘書省正字。

元祐六年(1091)又因「洛黨」賈易詆其"不檢"而罷去正字。接二連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觀大受打擊,對政治開始灰心,且有退隱之意。

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自揚州召還,進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京城任職的數年裡,秦觀得與師友時相過從。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新黨」之人相繼還朝,「舊黨」之人則連遭罷黜,秦觀歷時七年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

舊黨遭貶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後,「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新黨人士章惇、蔡京上台,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晚年生活

元符二年(1099),秦觀年事已高,身處雷州,自做《輓詞》。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復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藤州(今廣西藤縣),游光華亭,秦觀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參考資料

  1. 秦觀 詩詞名句網
  2. 秦觀的詩詞全集 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 古詩詞鑑賞網
  3. 秦觀 高郵市人民政府 200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