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宣盛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宣盛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永宣盛世

別名: 永洪宣盛世,永宣之治

朝代: 明朝

起訖時間: 1403-1435年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也稱"永洪宣盛世""永宣之治",為中國歷史五大盛世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驅逐元朝殘餘勢力出長城以北,一統天下。經永樂、洪熙、宣德三代的勵精圖治,開創了三十三年(1403-1435)的繁盛局面,大明王朝統治進入鼎盛時期。

顯現了明朝蓬勃前進的不已之勢。永樂年間,朝廷組織編纂了大型叢書《永樂大典》,系統地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了一次規模空前的整理與總結;北京南京蘇州揚州廣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業、手工業相繼發達、興旺、繁榮。其後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持守成之策,致力於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採取休養生息的治國之策,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明朝西北控制到大漠;西南改雲、貴、川土司制,歸屬中央;東北至興安嶺、黑龍江岸,廣設衛所;東南臨海戍邊;周邊安南、暹羅、朝鮮等均系藩屬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這段時期為"永宣盛世"。[1]

歷史背景

明永樂、洪熙、宣德年間,西北控制到大漠驥;西南改雲、貴、川流不息土司制,歸屬中央;東北至興安嶺、黑龍江岸,廣設衛所;東南臨海戍邊;周邊安南、邏、朝鮮等均系屬國,年年來貢,歲歲來朝。

明永樂年間。北京、南京、蘇州、楊州、廣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業、手工業先後相繼發達、興旺、私繁榮。更有永樂時有膽有識、遣發龐大船隊,由鄭和率領首航南海、遠到非洲,前後七次。此舉是創世之舉、震動世界。顯現了明朝蓬勃前進的不已之勢。

明永樂時期,朝廷組織編纂了大型叢書《永樂大典》,空前規模地、系統地、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總結。

明永宣盛世的三十三年間(1403~1435年),明王朝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

政治

遷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就開始建造紫禁城宮殿,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造完畢。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從此以後,北京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明仁宗在扭轉其父政策方面採取了一個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師遷回南京。據說此舉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級朝廷官員作為把資源從北方邊境轉移出來的策略的部分行動而強烈要求的。明仁宗自他登基時起,顯然已有此意;這時他已設南京守備,並派他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指揮。明仁宗對明成祖的北征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北京;此外,他在南京當過監國,熟悉南京的情況,感到那裡更為舒適。另外他還關心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這項費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也使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半個月後,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那裡負責。儘管南京地區有地震的報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然而朱高熾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死去。此外,他的繼承者明宣宗並未參與這一計劃,明宣宗與明成祖更親近,對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麼討厭。北京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

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需非常勞心。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21世紀。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夏原吉、蹇義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使他們在位期間(1424年至1435年)成為明代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代。

明仁宗通過改組內閣,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顧問顯貴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學士和幹練的官員充實行政官署,來開始他組織新政府的工作。在他新任命的官員中,許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攝政時已經為他效勞,有的人在他與明成祖有分歧時支持過他,為此受到了懲處。

嚴格用官

仁宣時期改革科舉取士法,嚴格任用和考察官吏制度,嚴厲控制宦官,打擊貪官污吏,使吏治清廉。在用人制度上,也改變了前朝偏重進士,排斥吏員的現象,堅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同時從明仁宗始,設立巡撫制,以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督察。通過一系列打擊整肅,貪贓行賄現象逐漸減少。趙翼《廿二史札記》稱:"故為守令者,無不潔已愛民,耳公於清議。"

明宣宗有幾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某巡撫要求在杭嘉湖地區增設一名專門管理糧政的布政使司官員。明宣宗認為國家的賦稅有常額,不能養冗官,駁回了他的要求。還有一句是"安民為福"。因某工部尚書建議修建山西圓果寺的佛塔,好為國家求福,而朱瞻基認為百姓安定就是國家的福氣,用不着借修佛塔來"求福",故斥責了他。

文化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在思想上,明仁宗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明仁宗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明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明仁宗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明仁宗相敬相愛;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明仁宗死後自縊殉節,被諡為昭容恭禧順妃。

明仁宗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明仁宗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圖書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宣德八年(1433),明宣宗命楊士奇、楊榮於館閣中擇能書者10人,取五經、《說苑》之類,各類副本,分別貯藏於廣寒、清署二殿及瓊花島,以資觀覽。又建造"通集庫"、"皇史晟"以藏古籍、檔案。內閣藏書約2萬餘部,近百萬卷。刻本占十三成,抄本占十七成。史稱"當是之時,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