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汊川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川市湖北省孝感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腹地、漢江下游,緊鄰華中地區中心城市武漢,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 ;境內交通便捷,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武漢六環線),滬蓉高速公路(G42),滬渝高速公路(G50),G348國道,漢丹鐵路,漢宜高速鐵路穿境而過。漢川市下轄2街道、14鎮、6鄉,面積166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13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30萬。

漢川置縣於南北朝時期,因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而得名。境內地勢平坦且較低洼,由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屬平原湖區,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素有「江漢明珠」和江漢平原「魚米之鄉」的美譽,是湖北省最早經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縣市,也是湖北省首批20個擴權縣市之一。

2017年,漢川GDP達到500.12億元,進入全省「500億俱樂部」,邁上一個新的高點。2018年10月,漢川入選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連續13年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市。[1]

地理環境

位置

漢川市位於漢江下游,江漢平原腹地。地跨東經113°22′~113°57′,北緯30°22′~30°51′之間。東與武漢市東西湖區和漢陽毗

鄰,西連天門,南鄰仙桃,北與應城、雲夢、孝南接壤。全市東西長55.6千米,南北寬53.03千米。

地形

漢川市地處江漢平原,地勢平坦且較低洼,由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屬平原湖區。由於漢江橫貫全境,歷經洪水漫流沖刷,形成漢江沿岸略高,中部低平,東南部有起伏的山丘,西北部邊緣(漢北河以北)有湖濱隆起的崗地。海拔一般在25米左右,約為1600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96.4%(含湖泊、水系),東南部海拔稍高的低山丘陵面積約60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3.6%。

氣候

漢川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1℃,平均日照為1938.5小時,無霜期230天。[2]

歷史沿革

周代市域屬鄖國南境。春秋戰國時,楚滅鄖後遂為楚地。秦屬南郡。漢代至晉代,均為江夏郡安陸縣地。南北朝時期,宋為安陸郡地。梁至西魏間,梁安、魏安、汊川等郡先後在甑山設治,縣境為其轄地。

建縣始於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即公元561年,治甑山下,故名甑山縣,先後屬甑山郡、復州和沔陽郡。隋大業末廢縣為鎮,併入漢陽縣。621年,縣恢復,移治泐山下,以汊水流經縣境而改名汊川縣,屬淮南道。742年,改屬漢陽郡。758年,復屬沔州。826年,改屬鄂州。958年,改屬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劉家隔)。960年,屬荊湖北路,以竟陵義水流入縣西,更名為義川縣。977年,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以漢水橫貫縣境,改名漢川縣。1071年,廢縣為鎮,屬鄂州漢陽縣。1086年,縣恢復,隸漢陽軍。1135年,縣又廢。1137年復置。元代,各地改設行中書省,漢川屬湖廣行中書省漢陽府。1285年,移縣治於長城(今城關鎮)。明代改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漢川屬湖廣布政使司漢陽府。1376年,漢陽府降為州,漢川改隸武昌府。1380年,復隸漢陽府。1664年,湖北、湖南分治,漢川隸湖北布政使司漢陽府。1912年,廢府設道,漢川屬江漢道。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權在漢川建立後,漢川幾度出現國民黨和共產黨兩種政權並存的局面。1949年5月漢川全境解放,國民黨漢川縣政府滅亡。同年7月,天漢、川漢兩縣愛國民主政府撤銷,漢川縣人民政府建立,屬鄂中專區。同年8月,改屬沔陽專區。1951年7月,沔陽專區撤銷,隸屬孝感專區。1959年11月,孝感專區撤銷,劃歸武漢市。1961年5月,還屬孝感專區。1970年專區改名地區後,漢川一直隸屬孝感地區。1997年3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漢川縣,設立漢川市,以原漢川縣行政區域為漢川市行政區域,由孝感市代管。

漢川市以漢水流經本市境內而得名。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置漢川縣。1949年之前屬漢陽府,1951年屬孝感專區,1959年屬武漢市,1961年復屬孝感專區,1970年屬孝感地區。1993年屬孝感市代管。

行政區劃

2014年:漢川市轄2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6個鄉、4個農場。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常住人口為903296人。全市共有家庭戶281678 戶,集體戶16882戶,家庭戶人口為794249人,集體戶人口為109047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75777人,占52.67 %;女性人口為427519人,占 47.33 %。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11.29。0-14歲人口為146873人,占16.26 %;15-59歲人口為567924人,占 62.87 %;60歲及以上人口為188499人,占20.87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 134493人,占14.8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47969人,占60.66 %;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55327人,占 39.34%。[3]

資源

土地資源

漢川市國土總面積1659.04km,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89%,其中耕地1419899.5畝,園地9114.1畝,林地50421.4畝,水域438399.8畝,分別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7.06%、0.37%、2.03%、17.62%。其中耕地、水域為漢川市主要土地類型。

漢川市成土母質,大部分為河流沖積物及湖泊沉澱物,分布在漢江兩岸平原,部分第四紀黃土分布在垌冢、麻河崗地,少部分紅砂岩、石英岩風化物分布在馬鞍榔頭、南河的低丘地帶,整個耕地土壤分黃棕壤、潮土、水稻土三個土類。耕地經過歷年的農事活動,熟化程度高,土層深厚,耕性良好。經土壤普查,全市土壤肥力分為四等:一級土壤占耕地38.1%、二級占38.9%、三級占21.7%、四級占1.3%,一、二級土壤占耕地面積約77%。土壤酸鹼平均為7.8,中壤和輕壤占耕地的77.8%。全市礦產資源有高嶺石、石灰石、河沙和岩鹽等。

水資源

漢川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252mm,由於受季風影響,四季風暖乾濕分明,雨量變率大而不穩,降雨多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的53.1%,4~10月降雨占全年的78.3%,月平均降雨以6月最多,12月最少。

漢川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17.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17億m3,地下水資源量1.31億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14.6億m3(入境水量指漢江)。漢江水質為Ⅱ類

漢川市河湖交織,漢江、漢北河自西向東橫穿全境。

林木資源

漢川市林木總面積達46.7萬畝,其中楊樹基地面積25萬畝,森林覆蓋率16%,活立木總蓄積104萬立方米;育苗2130畝;全市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85.2%;路渠河堤綠化率95%;村莊綠化率65.2%;城鎮綠化率37.9%。[4]

經濟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6.15億元,增長11.5%;財政收入26.9億元,增長2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5億元,增長2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5.03億元,增長2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1億元,增長13.3%。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66.4億元,同比增長13.5%。被評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成績突出單位」、「孝感市目標考核先進縣市」。

農業

漢川農業基礎雄厚,已建成40萬畝優質糧油、25萬畝雙百棉、40萬畝蔬菜、30萬畝水產養殖基地,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優質豬、水產品出口基地和全國水產產業化示範區、江漢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市),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試點縣(市),甲魚、鱖魚、毛蟹、刁蓮、蓮藕等名特優水產品飲譽海內外,成為全國大中城市的"活鮮庫"。擁有達利食品、福源食品、溫氏集團、大地公司,銀鷺集團等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家,其中:投資13億元的銀鷺食品擁有16條生產線,年生產八寶粥、花生牛奶等30億瓶(包、罐),年產值超40億元。漢川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的總體要求,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着力建設農產品加工強市,刁汊湖綠色水產公司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汈汊湖"蓮子、"巨龍達"黃花、"富硒"蓮藕等9個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

漢川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新增21家,發展到200家,實現銷售收入186億元,比上年增長54.4%。數據顯示,漢川邁進農產品加工強市的步伐不斷加快。

工業

工業初具規模,民營企業發展強勁。形成了以50家企業為主體的重點骨幹企業群,全市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5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企業達到14家,過千萬元企業116家,工業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十強"。民營經濟凸顯主體,實現了三個90%,即改制企業民營化率達到90%以上,民營經濟約占全市工業產值的90%,創造的稅收約占市級工商稅收的90%。塊狀產業生機勃勃,以"一線三區"為重點,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塊狀經濟,金屬製品、紡織服裝、食品醫藥等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市經濟開發區被確定為省級開發區。馬口鎮被評為"中國制線名鎮"。精品名牌不斷湧現,有80多個產品達省優、部優標準。"福星"牌鋼絲繩、"達利園"牌食品獲中國名牌稱號,福星科技、永和安門業被評為湖北省名牌企業,"福星"牌子午線輪胎用鋼絲簾線、"永和安"防火防盜門、"山鄉"牌臘八豆被評為湖北名牌產品,"永和安"、"童寶"、"魚鶴"等品牌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受到國家科技部表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快把市經濟開發區建成省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融入武漢城市圈步伐加快,"回歸創業工程"順利推進,被評為全省回歸創業先進縣(市)。

商貿

商貿繁榮活躍,三產業迅猛發展。融入武漢市"一小時物流圈",倉儲超市、連鎖店、精品店、專賣店等現代物流業發展迅速,現有各類商業網點4.1萬個,建有四星級酒店1座,三星級酒店4座,二星級賓館2座,中高檔賓館12個,其它小型餐館、旅店近千個,融食宿、娛樂於一體。漢川市天賦"旅遊勝地"景色。烏龍山、龍門山、蔡家嘴、神靈台、城隍台等古遺址星羅棋布;仙女山、瀝山、上色湖、白石湖、黃龍湖、汈汊湖等風景區風光旖旎,水闊魚躍,荷花香溢,景色如畫,意境天成,是旅遊觀光、休閒娛樂之勝地。2005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7億元,增長12.2%;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可比增長11.7%。[5]

社會

基礎

市基礎設施建設、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發展;狠抓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和市容市貌管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鎮常住人口達到54萬人,城鎮化率為52.61%,提高1.39個百分點。城市維護建設資金支出2660萬元,建設美化城區人行道2000米,新增綠化面積4.1萬平方米。建成區面積26.5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968公頃,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83平方米。城鎮人均居住面積37.6平方米,農民人均居住面積44.7平方米。

科體

2014年,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0579人,其中中級職稱以上9905人。擁有科技館1座,科研院所4家;科技三項費投入達4671萬元,增長54.1%。專利申請量188項。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7家,高新技術產品(項目)93項。農業和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比上年有所提高。

教育

漢川市的中小學教育實力較強。

高中:漢川一中、漢川高中、漢川二中(在馬口鎮)、漢川三中(在分水鎮)、漢川四中(在脈旺鎮)、漢川實驗高中、漢川綜合高中、漢川福星高中(在沉湖鎮),其中漢川市現有省級重點中學一所--漢川市第一高級中學。全市每年都有一批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復旦、武漢大學、中科大等知名高校,重點大學升學率在湖北省名列前茅。

初中:漢川城關中學、漢川實驗中學、漢川官備塘中學、漢川分水中學、漢川播義中學、漢川麻河中學、漢川福星中學等二十餘所中學。

小學:漢川一小、漢川二小、漢川實驗小學、漢川馬口小學、漢川分水小學等三十餘所小學。

幼兒園:漢川陽光雙語藝術幼兒園、漢川紅花幼兒園、漢川機關幼兒園等優秀幼兒園。

體育

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全市擁有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體育館1個,1250平方米標準游泳池和500平方米兒童戲水池各1個,自2007年以來,新建群眾健身路徑10個。自建市以來,每年舉辦大型群眾體育運動會50餘次。全市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00餘名,常年參加體育鍛煉的群眾達50萬人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占全市人口的30%。全市學生體育比賽常年開展,全市學生體育達標率達98%。有老年人、棋牌、腰鼓隊、門球等11個項目體育協會,每年舉辦棋類、球類、武術、腰鼓表演等體育活動100餘場次,群眾性體育活動紅紅火火,人民身心健康水平逐步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先後向各級體育運動隊、體校輸送體育後備人才65人,獲國際比賽金牌16枚,國家級比賽金牌42枚。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參加孝感市體育運動會均獲團體總分、金牌總數、獎牌總數三個第一的優異成績。1998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2005、2010年市體育中心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農村文體設施逐步完善。全市建有農家書屋508個,2011年底將建成160家,可實現全覆蓋;改(擴)建高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21個,"十二五"期間計劃爭取國家政策扶持新建農養場綜合文化站5個,2010年底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漢川市支中心,26個鄉鎮文化信息資基層源服務點和592個村級文化信息資源服務點,實現全覆蓋。截止2010年底,全市建有村級文化中心戶144戶,村級文化活動室205個,農村文藝隊伍132個,音樂、舞蹈、器樂、書畫培訓班15家,社區、農村和校園創作表演隊伍61個,聚集各類藝術人才、文藝骨幹2000多人,村級籃球場91個,村級體育運動健身場91個。每年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對聯、送文藝、送圖書等三送下鄉活動200餘次。

衛生

全市城鄉醫療衛生網絡逐步健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進一步完善。全市擁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49個,衛生技術人員3798人,其中執業醫師1089人,執業助理醫師33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81.5萬人,農民個人上繳醫療保險費5708萬元。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工作受到重視。衛生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無重大疫情發生。傳染病發病率為283.9/10萬人。血吸蟲防治工作成績顯著,全年普查血吸蟲人數9.4萬人次,其中患病人數3775人;滅螺面積達2720萬平方米。農村衛生狀況進一步改善,農村改水累計受益率達65.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9.0%。

環保

全市上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保護工作受到高度重視。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達43520萬元,增長7.5%。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4.3%,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99.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100%,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95.0%。

文化

皮影戲

皮影是湖北省孝感市漢川民間老百姓喜於觀賞的藝術品種之一。皮影戲並非孝感漢川獨創,其始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漢川皮影用牛皮或硬紙等材料雕刻成人物的剪影,塗上不同顏色,用燈光夾在紗幕上,由藝人在幕後操作、說唱,因為紗幕上顯現的是由人操作的"人影",故稱"傀儡戲。"漢川皮影造型美觀,雕刻精細,線條流暢,色彩鮮明,藝術非常逼真。如影長圖像一般不超過0.5公尺,用三根杆操作,一手一根,頸部一根,頭可動,嘴可張,眼睛也可轉,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漢川皮影可同時操作四個人影,說唱時也可為四個代言,說唱賦予表演,武戲對打十分精彩,不象演真戲那樣要許多人,但卻假戲真做。

漢川皮影的唱腔有漢劇、楚劇、天沔花鼓戲等,同時也可用漁鼓、簡板、道情、胡琴、鼓鈸伴奏,這些樂器腔調均是漢川水鄉的韻味,其內容與古裝傳統戲差不多,著名的皮影戲有《薛仁貴征東》、《五虎平南》等。

漢川皮影戲主要活動於仙女山辦事處、分水、脈旺、二河、沉湖、楊林、新堰、劉隔一帶。過去以茶社為演出場所,藝人王結元被譽為"皮影大王"。其中,沉湖藝人製作的《西遊記》、《武松打虎》等劇目曾在湖北省曲藝匯演中獲獎。

地方語言

漢川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區,但由於地處江漢平原與天門、仙桃、荊州、武漢等縣市交流較為頻繁,屬於北方方言區的西南官話次方言區,與北部的應城、雲夢、孝昌等不同。

交通

漢川市位於漢江下游,地處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腹地,東鄰武漢,南接仙桃,西與天門毗鄰,北與孝感、雲夢、應城接壤,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45公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漢川水陸交通較為發達。漢宜高速公路、武荊高速公路、漢宜高速鐵路穿境而過,孝仙高速公路也將在我市西部穿越,省道荷沙公路橫穿東西,蔡城、馬北公路連通襄南襄北,分當公路貫穿西北部,並將107國道、漢宜高速公路、318國道、天仙一級公路連成一體。荷沙複線一級公路、漢蔡快線一級公路在建。

漢川境內有鐵路3條,即漢宜鐵路客運專線、漢丹鐵路、漢川電廠鐵路貨運專線。其中:漢宜鐵路客運專線在漢川市馬口鎮設漢川站,為一般中間站,按三級站標準建設,設計日客運流量為1000人至1500人,目前停靠漢川站上下旅客列車共48次。

截止2014年底,全市等級公路里程3541.5公里,等級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89.6公里。其中:

高速公路:31.7公里(漢宜高速公路8.95公里、武荊高速公路22.75);

一級公路:21.61公里(荷沙一級公路城關至新河漢北河大橋段12.86公里、武荊高速公路漢川連接線6.75公里、漢蔡一級公路城區段2公里);

省道:137.78公里(荷沙線、蔡城線、馬北線、分當線);

縣道:204.81公里(含一級公路6.75公里);

鄉道:255.42公里;

專用公路:6.98公里;

村道:2495公里。

境內通航河流主要有漢江、漢北河及刁汊湖水系,常年通航里程258公里,其中:Ⅲ級航道18.6公里、Ⅳ級航道74.9公里、Ⅴ級航道56.5公里、Ⅵ級及以下航道108公里,航道最大通航能力為1000噸級。漢江沿線共有機械化作業碼頭10座(其中專業化作業碼頭2座)、泊位23個,自然坡岸作業區12處,最大靠泊能力500噸級。共有鄉鎮渡口98處(其中汽渡7處,漢江渡口45處)。

站場:全市共有二級客運站1個(漢川汽車客運中心站)、三級客運站1個(馬口客運站)、四級客運站4個(分水、脈旺、南河、里潭)、五級客運站7個(中洲、西江、廟頭、新河、新堰、二河、馬鞍)、鄉鎮候車亭219個、招呼站260個,二級貨運站1個(漢川貨運信息中心)。

班線客運:全市共有專業運輸企業6家,各類運輸車輛1936台,其中客車428台、貨車1528台。客車營運線路103條,覆蓋我省周邊大中城市,其中跨省線路9條(深圳、上海、西安、廈門、株洲、溫州、柯橋、昆明、海口)、跨市州線路51條、跨縣市線路8條、市內線路36條。

出租車客運:城區組建3家出租車公司(鴻運、盛達、安通),有出租車360台。

城市公交:目前已開通了城市公交線路11條、公交車166台、新能源電動公交車120台。

景點

汈汊湖

汈汊湖位於江漢平原東部,漢水之濱,漢川市西13公里,距武漢市63公里,距孝感市59公里。該湖是我國第一個封閉式湖泊,素有"江漢明珠"之稱。該湖長16公里,寬6公里,水面約14萬畝。

汈汊湖是湖北省十大湖泊之一,清人曾希天曾賦詩盛讚:"小憩晴天倦眼開,菱菏香里雨聲摧,湖氣百里澄如鏡,唯見漁舟自往來。"漢川汈汊湖養殖基地位於漢川市境內,汈汊湖素有"江漢明珠"之美稱,是湖北省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位於江漢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1989年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唯一的淡水水域漁業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

1997年列為全國水產品產業化示範區。汈汊湖水域遼闊,蘊藏有豐富的水生資源。水生動物中有各種淡水魚類和野禽類,如龜、鱉、蝦、蟹、螺、蚌、野鴨等,水生植物中有蓮、藕、芡實、菱角、茭白、蒿草、蒲草等,這些動植物有的是營養豐富的食品,有的是優質的輕材料,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1996年,汈汊湖依託湖區豐富的水資源,定位於生態觀光、魚類觀賞、休閒旅遊及民俗風情的開發思路,成立汈汊湖綠色生態旅遊公司。改造後的風景區一時荷花連片、廊亭水榭,蘆荷伴微風起舞,湖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盡收眼底。景區現建有仿古門樓、湖心酒樓各一座、300米九曲長廊、湖心竹樓四座、假山一座,垂釣包廂10個,遊船50條。

仙女山

仙女山坐落在漢川市城西南。它海拔雖然只有99.1米,占地也只有14.4公頃,但它有着美妙的傳說,吸引着遠方遊人。

仙女山原名采芝山,相傳很早以前,住在山麓馬家灣有一姓卞的人家,父子相依為命,靠種菜,砍柴為生.兒子輔華為人忠厚,孝敬老父,深受鄉鄰喜歡.。因家境貧寒,二十好幾尚未成家,老父為這事着急。有一年春天,輔華種了滿園絲瓜、日夜精心培育、不料只活了一顆瓜秧,第一年只長藤葉,第二年只開了一朵花,第三年才結了一條五尺長的大絲瓜。這絲瓜晚上還能放出五顏六色的光彩。老人怕不吉利,總想把它摘掉,輔華卻捨不得去摘。一天灣里來了一個雲遊道人,到瓜園邊不住聲地唱道:"好地氣,好地氣!"父子倆聞聲趕出門去來,再三詢問。道人才說:"中秋節夜子時,可將此瓜放到山上那一仗見方的洞口就會見分曉,切記!切記!"說完人就不見了。

父子二人很驚奇,明白是神仙下界點化,就把道人的話牢記心裡。中秋節夜,輔華於子時前往山上,一連繞山走了三圈,未見有洞。正猶豫間,突見前面金光一閃,現出了一個大洞,輔華趕到洞口將絲瓜放進洞裡。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洞口出現一道台階直通洞底。

輔華順着石階步入洞底,見洞內有一石床、床上坐着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她見輔華就叫道:"這位大哥,快救我出洞!"輔華問:"大姐是那家閨秀?因何被關在洞中?"姑娘含羞地答:"我家住在蓬萊,姓杜名媼,因與大哥有一段姻緣,便偷偷離開瑤池,不料被王母娘娘發現,將我壓在這山內。太白金星為了成全你我,就命地藏王將開山鑰匙化作絲瓜,讓你開洞救我。"輔華一聽,急忙扶着仙女出了洞。一聲巨響,洞門又關了。第二天,仙女和輔華結婚了,婚後,杜媼仙女為病人採藥治病,教村姑紡紗織布,深受鄉民喜愛。不久,他們的婚事被王母娘娘發現,王母娘娘拆散了這對美滿夫妻,將杜媼仙女壓在"采芝山"底。鄉民們為懷念杜媼,感激她的功德,捐資籌款在山頂修了一座"仙女廟"。卞輔華也入廟為僧,終日守在"仙女廟"。自此,人們就將采芝山改名為"仙女山"了。

仙女山山頂曾修有仙女廟,仙女山腳下有當時楚國最高軍政長官--令尹子文墓、祠,山南半腰有仙女洗澡的地方--娘娘井,在仙女西北極幽靜、偏僻、木竹叢生的山腰間,有一靜釋釋庵,仙女山北300米處,有關公磨刀的磨刀石等等,風景名勝處。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漢川籍的四川革命軍軍警總司令兼川江巡邏使梁耀漢,參加和領導了四川保路運動和新軍起義,民國成立後,奉命回鄂途中被亂軍殺害,葬於仙女山,孫中山先生為其親筆題詞:梁耀漢革命奮鬥,不幸遇難,忠魂毅魄,永遠長存。新中國成立後,許多革命的老同志,如程敦秀、夏昌銀也先後安葬於此,所以仙女山南腰,又成了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

城隍台遺址

城隍台遺址位於劉家隔西北一公里處,長1000米,寬800米。其文化內含為五代至元朝的遺存。在地下1米左右,有大量的磚石瓦礫,整齊的街道,被燒過的紅土。1969年開挖漢北河時,在其遺址挖出幾口木井、磚井、古墓、房基,出土有唐宋錢幣、銀塊、劍矛,以及大量的青花瓷片、綠瓷片、土陶罐、大筒瓦等。

龍門山

龍門山遺址位於南河鄉南河渡之西,與烏龜山毗鄰,高約80米,系石灰岩層小山,其山西南坡陡臨水,東北坡斜平,延伸至南河渡。該地系一古代集鎮,由於地理變遷而淹沒,現為一自然村落。該遺址距地表80-100公分深處為文化層,厚達1.5米,文化內涵豐富,有紅燒土、人骨、獸骨。陶片較多,以紅陶夾砂為主,兼有少量黑陶,多為細繩紋。遺址長200米,寬150米,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該遺址於1981年發現,從採集的標本分析,屬烏龜山遺址同時期文化類型。

神靈台

神靈台遺址位于田二河鎮神靈台村,遺址高出地面約2.5米,東西長120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距地表50公分為文化層,厚約1.5米,上層灰土含陶片較多。下層褐黃土,土質較硬,含少量紅燒土和陶片。根據採集標本分析,屬於湖北龍山文化的陶器有陶罐口沿殘片,泥質灰陶和灰紅陶較多,白灰陶極少,一般為輪制、高領,口沿向外微卷,肩部飾有繩紋,灰高領罐則為素麵,陶紡輪一般也是素麵,紅底黑衣。該遺址從1976年以來出土了大量石器,有單孔石鏟、石斧、陶球,石鐲等40餘件。屬於西周時期的文物有陶鬲足殘片、紅灰陶、上飾繩紋,有的肩部飾細繩紋。同時還出土了唐宋時代的釉陶罐、高領瓷壺,上述釉陶可能為這一時期的墓內隨葬品。

烏龜山

烏龜山遺址位於漢川市境的南河鄉,有座形如烏龜的小山。烏龜山為石灰岩石層的小山,高約50米,古代三面臨水,適於人群棲住。1972年冬,當地群眾在採石時,發現雙孔石鏟1件、方納馬象牙化石1枚以及劍齒虎牙和腫骨麓角化石等。1973年,湖北省考古隊在此調查發掘發現了古文化層。第一層厚一米左右,出土有素麵陶紡輪的灰陶片,陶鬲殘片多為附加堆紋、繩文等,此外還有銅魚針以及銅器殘片。第二層厚一米,出土紅陶較多,多為繩紋,手制,並出土了石斧、石錛、石鏟、燒紅土、隔鬲足等計50餘件。根據以上器物的特徵,第一層為西周時期的文化層,第二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石器距今約4000餘年,化石距今約10萬年之久,屬更新世時。1973年,漢川縣人民政府將烏龜山公布為漢川文物保護單位。[6]

特產

漢川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素有"江漢明珠"和江漢平原"魚米之鄉"之美譽。伴隨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自然資源,漢川孕生了許多出名的特產及小吃。

汈汊湖蓮籽

漢川汈汊湖蓮籽為漢川特產,主產於漢川市汈汊湖一帶。汈汊湖蓮籽籽粒飽滿,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清香可口,具有補腎、養心、固精等功效,食用、藥用價值兼備。蓮籽心還可清心祛熱、滋陰解煩。汈汊湖蓮米行銷各地,還被稱之為"中國蓮"(籽)遠銷香港和出口東南亞等地。

麻河富硒蓮藕

"麻河牌"富硒蓮藕是經國家工商局註冊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主產地為漢川市有"蓮藕之鄉"美稱的麻河鎮一帶。這一區域稻田、湖泊、塘堰溝渠泥沼資源非常豐富,水土純正,無污染,土壤中富含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硒,再加上蓮藕本身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麻河牌"富硒蓮藕,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一年四季都有藕食用,並編印收集有《富硒蓮藕55種食譜》,頗具特色風味。

二河三蒸

外地客來漢川,都愛吃"二河三蒸"。這也難怪,"二河三蒸"歷史悠久,享有盛名。"二河三蒸"源於何時尚無定論,但必與漢川是水鄉澤國有關。

荷月

荷月酥是湖北漢川一帶的風味佳點,人們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都要準備它。

麻糖和米酒

麻糖歷史悠久,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吃過並讚不絕口,從而一舉成為皇家貢品。後來各地也都仿製,但味道就是及不上本地的土產,只有用城關西門外城隍潭的"龍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來。作為主要原料的麥芽糖兼有潤肺治喘之功能,對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患者能減輕病情。米酒是具有千年歷史的地方名吃,選料考究,製法獨特,它以孝感出產的優質糯米為原料,以歷史承傳的風窩酒麴發酵釀製而成,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襲人,甜潤爽口、稀而不流,飲後生津暖胃,回味無窮。1958年,毛澤東在湖北視察時品嘗米酒,稱讚"味好酒美"。

人物

田宗漢:漢川人,清代醫學家,喜愛測算。1884年,曾繪出《漢川縣域圖》,為湖北第一張縣域平面圖。歷時40餘年,於1901年繪出《湖北漢水全圖》,為湖北最早的漢水全圖。

梁鍾漢:漢川馬口鎮人,辛亥革命時期任湖北省第一個軍政分府--漢川軍政分府總司令。與其弟耀漢、輝漢等五兄弟發動漢川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時稱"五星耀漢"。

嚴文井(1915--2005),漢川馬口鎮人,我國現代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和文藝理論家。

魏人鏡(1906--1928),漢川馬口鎮人。1927年5月調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秘書。先後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共武昌市委書記、湖北省委組織部長、代理省委書記等職。

向忠發:漢川人田二河鎮人,中共中央第六屆委員會當選為總書記,後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匡厚生(1873~1957)漢川田二河鎮人。1926年,任革命軍第十軍政治部主任,協助軍長楊虎城鎮守西安。1936年,應楊虎城之聘,任陝西省政府顧問,參與謀劃"西安事變"。

匡子楨(1875~1960)漢川田二河鎮人,1904年與兄厚生同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加入同盟會。抗日時期,歷任中共領導下的漢川縣憲政促進會主席,天漢縣參議會議員,鄂豫邊區人民代表。曾翻譯出版《日本憲法》、《日本行政法》、《日本警察法》。

向岩(1872~1959)漢川田二河鎮人。1905年東渡日本,入東京陸軍東斌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1912年12月,以"神州大布衣"之名發表《自請為公僕之通告書》,毛遂自薦,要求擔任民國大總統。曾當選湖北省第一、第二屆人大代表。

馮亞佛(1876-1958),漢川田二河鎮人。,1902年東渡日本,入弘文學院攻讀社會學,投身反清鬥爭。1917年,孫中山擔任海陸軍大元帥,任命馮亞佛為元帥府參議、秘書。因協助孫中山有功,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牌匾相贈。

陳文彪(1910-1962),漢川劉家隔大嘴上人。192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戰士、排長、指導員、團長、團政委、師政委、軍區軍械部長、軍區炮兵副司令、總部軍械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授少將軍銜。1962年11月24日病逝。

王平章(1901--1933),漢川廟頭鎮人。1925年與魏人鏡、劉子谷等建立孝感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1月出任武昌縣農民協會委員長。1929年9月被派到鄂豫邊區工作,先後擔任中共鄂豫邊特委常委、紅二十五軍政治委員,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等職。

汪桂芬生於1860年,卒於1906年,名謙,字艷秋,號美仙,小名惠成。安徽潛山縣人(一說湖北漢川縣人),梨園世家出身。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程門三傑,他繼承了程長庚的藝術並有所變化、發展,成為"汪派"。

黃良輝(1840-1904)字耀庭,祖藉漢川分水鎮肖家台(同心村)。三十一歲時,考中了同治庚午科舉人(1870),榜上名列一等第一名。當時被稱為"天下第七,湖北第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其題詞曰:"五百年必有名士,十三省只此秀才"。

尹先炳(1915—1983)湖北省漢川縣羊占口村人;1930年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首任軍長,55年授銜為大校,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劉珊(1779-1824),字介純,漢川垌冢下劉橋村人,嘉慶十六年(公元1812年)進士。歷安徽天長、合肥等縣知縣,官至潁州知府。在官能興水利,防水害。工詩文。有詩文集及《劉氏藏書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