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夏別宋之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夏別宋之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江夏別宋之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江夏別宋之悌》是開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與貶赴交趾(今越南河內)的宋之悌分別時所作。首聯點明地點,說眼前江水與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貶所;頷聯點題,寫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眼前杯酒之中;頸聯上句點出了送別時晴朗的天氣,下句寫晚風中的猿嘯聲;尾聯表現對友人的深摯感情。前三聯寫得豪逸灑脫,最後卻已悲愴沉鬱作結。全詩大開大合,跳躍跌宕,情調悲切,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

郁賢皓曾撰此詩《系年辨疑》,考證出宋之悌乃宋之問之弟、宋若思之父,並根據宋之悌生平事跡,認定此詩作於開元二十年左右。宋之悌於開元年間歷任右羽林將軍、益州長史、劍南節度使及太原尹等要職,後以事流貶交趾(今越南河內)。李白宋之悌交情很深,後來他兒子宋若思在潯陽脫李白之囚並為之推覆清雪,大概也與世誼有關。這首詩,可能就是宋之悌赴交趾貶所前,李白在江夏(即今武漢市武昌)與他分別而作。

基本信息

名稱;夏別宋之悌[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江夏別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詞句注釋

⑴江夏:唐縣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漢武昌。宋之悌:為初唐時著名詩人宋之問之弟,李白友人。

⑵楚水:指漢水匯入之後的一段長江水。

⑶將:與。碧海:指朱鳶(今屬越南),宋之悌貶所。朱鳶在唐代屬安南都護府交趾郡,當時有朱鳶江經此入海。

⑷千里:據《舊唐書·地理志四》:交趾「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則朱鳶至江夏亦相距數千里。

⑸興:興會,興致。

⑹谷鳥:山間或或水間的鳥。

⑺泣:眼淚。

白話譯文

楚地之水清澈見底似若空無,直與遠處的大海相連。

你我將遠別於千里之外,興致卻同在眼前杯酒之中。

谷鳥天晴時不停地鳴叫,江岸之猿猴卻向晚而哀號。

我一生之中從沒有流眼淚,現在在這裡卻泣涕不止。

賞析

首聯「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是說,眼前清澄的江水,遙遙地與碧海相通。若空,極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還空」(《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一)、「玉壺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貶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處。

頷聯「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此點題,又由對方將往之處回到眼前分別之處。千里之別原是悲哀的,此處不言「悲」而言「興」,並用「一杯」與「千里」相對,既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派,又含有無可奈何的情緒。這兩句與初唐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別蔡參軍》)、盛唐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語略同而味各異,庾抱句沉,高適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謂貌似而神異也。不可以蹈襲論,亦不可以優劣評,蓋詩人運思或偶然相似而終不能不乖異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這淺淺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義絲毫不輕,下肚的不僅是酒,還有對有人濃濃的友情。李白的詩句將這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堪稱味外有味,頗耐咀嚼。

頸聯「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上句點出了送別時的天氣。天氣晴朗,但是作者心裡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美景卻襯出了作者內心的悲涼,這樣更能感動讀者。下句寫江猿的嘯聲。江猿的啼聲本來就是很悲涼的,在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時刻,聽見這聲音,更是斷人腸。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完美地表達出自己內心對友人的不舍。首、頷兩聯,先由近及遠,復由遠及近,均大開大闔。頸聯則寫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風」,用景象變換暗示時間推移,也是大開大闔。依依惜別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謂言在意外。上句寫樂景,與頷聯「興」字相呼應。下句寫哀景,以引發尾聯的抒情。

尾聯「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真情爆發,陡起陡落,給讀者留下極大的遐想餘地。詩人如此動情,可能是出於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頸聯中「鳥吟」與「猿嘯」,似已含有宋氏仕途顯達而老境悲涼的隱喻。詩人雖然年紀尚輕,畢竟也經歷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許引起他自己的壯志難酬之感慨。

此詩藝術構思上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大開大合,跳躍性很大,從前三聯的上下句之間的轉折都能明顯看出。而從詩歌的感情色調上看,前三聯飄灑有勢,基調豪邁;尾聯頓折,其情悲愴,其調沉結。正是這種跳躍式的跌宕,使此詩具有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之妙。

名家點評

入蜀記》:自此(鸚鵡洲)以南為漢水,……水色澄澈可鑑。太白云:「楚水清若空」,蓋言此也。

《唐詩分類繩尺》:豪邁。

《詩藪》:太白云:「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達夫「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甚類。然高雖渾厚,易到;李則超逸入神。

《唐音癸簽》:太白「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達夫「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似皆從庾抱之「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來。而達夫較厚,太白較逸,並未易軒輊。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結聯法,俱有品有度。

唐宋詩醇》:登高而呼,眾山皆響。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李白:不朽的詩人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