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漢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漢》

作品名稱:《江漢》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江漢》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該詩描寫了詩人漂泊在江漢一帶的所見所感,以及自己並未因處境困頓和年老多病而悲觀消沉,集中地表現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全詩雖委婉含蓄地表意,但十分感人。

原文

譯文

我漂泊在江漢一帶,思念故土卻不能歸,在茫茫天地之間,我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

看着遠浮天邊的片雲和孤懸暗夜的明月,我仿佛與雲共遠、與月同孤。

我雖已年老體衰,時日無多,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覺得病情漸有好轉。

自古以來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是為了取其體力,因此,我雖年老多病,但還是能有所作為的。 [2]

賞析

首聯用自嘲的方式寫出詩人滯留江漢的困境。此詩以首句頭兩字「江漢」為題,正是漂泊流徒的標誌。「思歸客」是說詩人想回鄉而不能回,只得四處漂泊,浪跡天涯。詩人思歸而不能歸,成為天涯淪落人,其中包含着詩人的無限辛酸。「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負」這樣兩層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頷聯二句緊扣首句,對仗十分工整。通過對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把他「思歸」之情表現得很深沉。他由遠浮天邊的片雲,孤懸明月的永夜,聯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與雲、月共遠同孤一樣。這樣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字面上寫的是詩人所看到的片雲孤月,實際上是用它們暗喻詩人自己。詩人把內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當中,感慨自己雖然四處飄零,但對國家的忠心卻依然像孤月般皎潔。昔人認為這兩句「情景相融,不能區別」。

頸聯直承次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詩人積極用世的精神,運用借喻手法寫出了詩人雖然身處逆境但依然壯心不已的精神狀態。就律詩格式說,此聯用的是借對法。「日」與「秋風」相對。前者是虛寫,比喻「暮年」,上聯明明寫了永夜、孤月,本聯的落日,就決不是寫實景,而是用作比喻。黃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齒」,是詠懷而非寫景。否則一首律詩中,既見孤月,又見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而後者是實寫。身處江漢,面對瑟瑟秋風,詩人不僅沒有了往日的感傷情懷,反倒產生了「病欲蘇」的感覺。這種變化是詩人壯心不已的心態和積極用世的精神的反映。這恰好說明,次句的「腐儒」,並非純是詩人對自己的鄙薄。這與李白「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的思想境界,頗為相似,表現出詩人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狀態。

尾聯借用了老馬識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現了詩人老當益壯的情懷。「老馬」是詩人自比,「長途」代指驅馳之力。詩人指出,古人存養老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詩人雖是一個「腐儒」,但心猶壯,病欲蘇,同老馬一樣,意在表明自己雖然年老多病,但他還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為。另外,詩句中也自然流露了言外之意:「莫非我真是一個毫無可取的腐儒,連一匹老馬都不如麼?」表達了怨憤之情。

全詩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現了詩人老而彌堅、壯心不已的心理狀態。詩人雖已五十六歲,北歸無望,生計日蹙。儘管如此,卻孤忠仍存,壯心猶在。此詩集中地表現了到老不衰、頑強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江漢(杜甫)閱讀答案, 語文網,
  2. 江漢,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