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郎山和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郎山和韻》

作品名稱: 《江郎山和韻》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江郎山和韻》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這首詩正是辛重受宋光宗召見,赴京面聖時經過江郎山時所做。在途中詩人心情複雜,不知此行兇吉,多年的抗金志願即將在此次面聖時有一個分曉。

詩詞正文

注釋

①和韻:唱和別人詩詞,仍採用原詩的韻。

②干:求取,這裡指接觸的意思。

③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其高。干:求取。

在途中詩人心情複雜,不知此行兇吉,多年的抗金志願即將在此次面聖時有一個分曉。

這首詩,寫出了江郎山山勢之奇,山勢之險,詩人借江郎山展現自己雄大的智略,與坦蕩無畏懼的氣魄。表現了詩人有很高的理想,想報效祖國,干一番事業。

意思:三座山峰一座座青翠色的如同被削了一般,聳立在空中非常的高不與其它山峰接觸,直立向上沒有攙扶依靠,就像撐起着天地給人看一樣!

簡介

辛棄疾[2]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3]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4]

視頻

9分鐘看辛棄疾的一生,不看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男子漢?

品讀經典--辛棄疾《永遇樂》_標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