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湯頭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湯頭溝鎮隸屬於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地處隆化縣北部,東、東南與荒地鄉相鄰,南與隆化鎮毗鄰,西南與藍旗鎮為鄰,西與八達營鄉相連,西北與廟子溝鄉、尹家營鄉相接,北與張三營鎮交界,東北與偏坡營鄉接壤,區域面積263.4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30219人。

1949年,屬大湯頭溝區。1958年,屬大湯頭溝公社。1961年,屬湯頭溝工委。1984年,撤銷公社,設立湯頭溝鄉。1994年,合併湯頭溝疙瘩營2鄉,建立湯頭溝鎮。截至2020年6月,湯頭溝鎮下轄31個行政村。

2018年,湯頭溝鎮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1個。[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湯頭溝鎮地處隆化縣北部,東、東南與荒地鄉相鄰,南與隆化鎮毗鄰,西南與藍旗鎮為鄰,西與八達營鄉相連,西北與廟子溝鄉、尹家營鄉相接,北與張三營鎮交界,東北與偏坡營鄉接壤,區域面積263.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湯頭溝鎮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大背頂,位於黑溝村,海拔1392米;最低點水磨村口,位於小湯頭溝村,海拔600米。

氣候

湯頭溝鎮多年平均氣溫6℃;1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23.7℃;7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28℃;生長期年平均125天,無霜期年平均130天;年平均降水量320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6~7月,7月最多。

水文

湯頭溝鎮境內最大的河流為伊遜河,自沙坨子村至小湯頭溝村流經境內西窯、大沈屯、小沈屯、辛店等村,境內長17.5千米,流域面積4.87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湯頭溝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等。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2001年5月,農作物受災面積1.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75萬元。

自然資源

湯頭溝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鐵、鉛、鋅、鑰、螢石、玄武岩等。已開發的有螢石礦,集中分布在湯頭溝村,地質儲量26萬噸,可采量20萬噸,年產量1.11萬噸。其他自然資源有水能、風能。[2]

經濟

綜述

2011年,湯頭溝鎮財政收入完成5489萬元,比上年增長35.71%。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80萬元,比上年增長30.77%。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00萬元,增值稅1698萬元,企業所得稅1900萬元,個人所得稅19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33.88元,比上年增長65%。農民人均純收入4790元。

2012年,湯頭溝鎮實現社會總產值7.6億元,其中農業4.5億元,工業2.7億元,第三產業0.4億元,引進資金80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完成財政稅收208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4900元。

農業

湯頭溝鎮有農業耕地面積5.87萬畝,人均1.96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58億元,比上年增長18.61%,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6.58%。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95萬噸,人均651.5千克,其中水稻1.22萬噸,玉米0.64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葵、蔬菜。2011年,油葵種植面積2100畝,產量420噸;蔬菜種植面積4600畝,產量1.54萬噸,主要品種有白菜、茄子、青椒、豆角等,其中白菜4200噸、茄子4040噸、青椒3620噸、豆角3350噸。

湯頭溝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21萬頭,年末存欄1.35萬頭;羊飼養量1.69萬隻,年末存欄0.4萬隻;牛飼養量1.96萬頭,年末存欄0.99萬頭;家禽飼養量10.3萬羽,上市家禽量4.89萬羽;生產肉類1282噸;禽蛋389噸,鮮奶185噸;畜牧業總產值961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7.31%。

截至2011年末,湯頭溝鎮累計造林20.88萬畝,森林覆蓋率60.3%;2011年,果樹種植面積9500畝,產量2453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山楂等,其中蘋果960噸,梨740噸,山楂700噸。2011年,綠色環保農產品有「二郎山」牌蔬菜。

工業

湯頭溝鎮工業以礦業、製造業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2.9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4.12%。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14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48億元,比上年增長11%。

2018年,湯頭溝鎮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商業

2011年末,湯頭溝鎮有商業網點241個,職工490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25億元,比上年增長35%。

2018年,湯頭溝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1個。

金融

2011年末,湯頭溝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7233萬元,比上年增長25%;人均儲蓄15248元;各項貸款餘額23140萬元,比上年增長5.8%。[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湯頭溝鎮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523人,專任教師9人;小學2所,在校生1662人,專任教師121人;初中1所,在校生950人,專任教師9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湯頭溝中學、湯頭溝中心小學。

2011年,湯頭溝鎮預算內教育經費1680萬元,占財政總支岀的20.8%,比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湯頭溝鎮有各類科技人才545人,其中專業技能人才287人,經營管理人才51人,技能人才121人,農村實用人才86人。

文體事業

1996年8月,湯頭溝鎮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有線數字電視用戶28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6%。

2011年末,湯頭溝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00平方米;農家書屋32個,建築面積960平方米,藏書6.5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人。

2011年末,湯頭溝鎮有體育場地12處。5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湯頭溝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3個,其中衛生院1所,衛生室32個;病床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84張,固定資產總值36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8名,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60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6萬人次,住院手術27台次,出院病人380人次。

2011年,湯頭溝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9750人,參合率33%;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湯頭溝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7戶,人數54人,支出21.5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332元,比上年增長20%;醫療救助1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4人次,共支出3.75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54戶,人數1140人,支出138.9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102元,比上年增長36%;五保集中供養52人,支出8.69萬元,比上年增長20%;五保分散供養96人,支出14.91萬元,比上年增長11.5%;醫療救助20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60人次,共支出30.37萬元,比上年增長23.5%;臨時救濟2103人次,支出33.6萬元,比上年增長15%。

2011年,湯頭溝鎮自然災害受災人口302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0.3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20萬元,救災支出9萬元,比上年增長1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4.02萬元。新增就業人員37人,有4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5人。參加各類保險28500人。[4]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湯頭溝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102千米,投遞點3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35萬件,征訂報紙累計33.22萬份、期刊9669冊,業務收入116萬元。有電信服務網點40個;固定電話用戶205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22.32%;移動電話用戶14350戶,移動電話普及率47.94%;光纜線路總長330千米,主幹電纜100對千米,寬帶接入用戶52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5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湯頭溝鎮鎮區工業用水40萬噸,生活用水59.86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5%,年人均生活用水20噸。

供電

2011年末,湯頭溝鎮鎮區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5台,總容量0.69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1條,長1千米,用電負荷80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7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7.5%,供電可靠率98.6%。

供熱

2011年末,湯頭溝鎮鎮區有供熱用戶375戶,均為居民用戶,供熱普及率70%。

燃氣

2011年末,湯頭溝鎮鎮區有液化石油氣用戶539戶,均為居民用戶,燃氣普及率100%,月液化石油氣平均用量65噸。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湯頭溝鎮鎮區植樹0.1萬株,公共綠地6.67公頃,綠化覆蓋率26%,人均綠地2.22平方米。[5]

交通

湯頭溝鎮境內有鐵路京通線過境,境內長16.5千米。254省道過境,境內長22.33千米;縣鄉級公路3條,總長15千米;村村通公路長95千米。

2011年末,湯頭溝鎮鎮區道路總長30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1米;道路鋪裝面積5.5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83平方米;橋樑1座,長105米。2011年末,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2條;出租車4輛,萬人擁有量1.34台,年客運量4.8萬人。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湯頭溝鎮因鎮政府駐湯頭溝村而得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