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由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汪由敦
汪由敦

清代學者像傳》之《汪由敦像》


大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籍貫 安徽休寧縣
族裔 漢族
原名 汪良金
字號 字師苕,號謹堂
諡號 文端
出生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安徽休寧縣
逝世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京師
親屬 (子)汪承霈
出身
  • 雍正二年甲辰科進士出身
著作
  • 《松泉詩文集》

汪由敦

汪由敦(1692年-1758年),初名汪良金,字師苕,號謹堂,又號松泉居士安徽休寧人,清朝大臣。

生平

汪由敦爲鹽商汪青城長子。汪由敦自幼讀書過目不忘,十九歲遊學浙江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二甲第一名,旋授翰林院編修,受明史總裁官徐元夢器重,薦汪至《明史》館擔任纂修官。官至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又任《平定金川方略》副總裁和《平定準噶爾方略》總裁,參與纂修《大清一統志》和《盛京通志》,乾隆帝評:「老誠端恪,敏練安詳,學問淵醇」。善書法,力追晉、唐大家,兼工篆、隸。歿後,乾隆帝親臨祭奠,賜陀羅被以殮,命摹本其書法《時晴齋法帖》10卷,時人稱:「大臣禮遇之隆,近罕其比。」葬於溪口木干村。諡文端。有《松泉詩文集》26卷。

主要成就

汪由敦不僅以政績和軍功顯赫,同時還以書法和詩詞文章見稱。他一生除在翰林院和館閣中參與、主持編纂了《大清一統志》等大量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擔任過《平定金川方略》和《平定準噶爾方略》的副總裁、總裁。

汪由敦還創作了大量詩詞文章,有記載的就有《松泉文集》20卷、《松泉詩集》26卷,還有不少收藏在民間,也有透露瑣事宮廷詩詞如:"大清乾隆制方爐.宮廷西外造辦處.沉香花傳琢雙浮.人看全勝博古爐 " 。休寧縣博物館就藏有其早年的小楷《孝經》手卷。與此同時,汪由敦又是一位能識千里馬的伯樂,他除了在充當鄉試、會試和殿試的重要職務中拔取了數不勝數的大清棟樑之才;還在日常交往中,提拔、獎掖後進。後輩由此將他奉為韓(愈)歐(陽修)。其次子汪承霈(後官至兵部尚書)受其薰陶,也擅長書畫,並頗有造詣。

軼事典故

乾隆年間,他對皇上意圖理解得當,所以當乾隆皇帝謁陵及巡幸山左、山右、江浙、盛京等地時,均命汪由敦隨行。由敦傳寫聖諭,快而準確,"入承旨,耳受心識,出即傳寫,不遺一宇",深得信寵。乾隆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少數民族土司)叛亂,其廷諭均出自由敦之手筆。皇帝為了誇耀自己"十全武功",下令編寫《平定金川方略》和《平定準噶爾方略》兩書,汪由敦先後擔任副正總裁。他在抵禦沙俄對新疆入侵方面是卓有功績的。

人物評價

汪氏少年愛書如命,讀書入迷,且能一目成誦,過目不忘。精讀《六經》、尤通(春秋)。約二十四歲時,聆聽世父改亭說:家鄉名勝故跡日趨敗落,而他稍加詮次,前後得詩若干首(四庫全書載汪氏1700餘首,其中憶故鄉有70首),題曰《雙溪集》,主要是描寫故鄉實地景色與民俗風情。

汪由敦為人沉靜寡言,笑喜慍不少見於色。遇事有識,默定於中,端凝整暇,極倥傯中亦從容不失條理。他在皇帝身邊辦事三十餘年,以"恭謹"深得皇帝賞識。汪氏見寵與記憶力特強、思維敏捷幹練、處事老成持重、在職謹勉有關。乾隆年間,他剛入軍機處值班時,皇帝以日所制詩,用丹筆作草,或口授令移錄,謂之"詩片"、"久無誤,乃使撰擬諭旨",同時對皇上意圖理解得當,所以當乾隆皇帝謁陵及巡幸山左、山右、江浙、盛京等地時,均命汪由敦 隨行。

墓地遺址

休寧縣城西南30公里處的溪口鎮木干村北部不遠處"林金坑"的小山坡上,坐落着一個封土高大、神道石刻精美的古墓葬。墳墓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周圍群山環繞,綠樹疊翠;墓地規模宏大,莊嚴肅穆。這座墓的主人,就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大臣汪由敦。 汪由敦的墓地,規模很大。建成之後,歷經毀壞,現存面積近600平方米,分為墓冢、拜台、神道三個部分。神道在墓的南面,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石亭、華表、神道列人列獸石刻。華表位於拜台3米遠的入口處,高6米多左右相距15米,華表為圓柱狀,上端雕成雙龍盤方柱,頂端蹲獅,造型別致。拜台之上為墓冢,墓前有一道半圓形的石基護牆。該墓上的石刻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逼真.體積碩大,用料考究,反映了當時徽州地區高超的石雕工藝水平,其墓葬形制、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官方的營葬制度,墓前石雕為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奉旨雕刻,年代明確,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後代

長子汪承沆

次子汪承霈,官至兵部尚書

三子汪承𩆩

一女不詳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官銜
前任:
王安國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甲辰-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己酉
(1757年3月1日-1758年3月1日)
繼任:
劉統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