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恩施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總面積3971.58平方千米。2021年,恩施市戶籍總人口81.92萬人,常住人口88.84萬人。 有4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4個,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41.12%。截至2021年10月,恩施市下轄5個街道、6個鎮、7個鄉,另轄1個管理處。市人民政府駐小渡船街道市府路23號。 吳永安三年(260年),置沙渠縣,隸荊州。1984年1月4日,市、縣合併。恩施市屬中國地勢第二階梯末端,雲貴高原東延部分。西北、東南高,中部低,呈東北至西南縱裂地帶走向。主要河流有清江、帶水河車壩河等,恩施市屬中緯度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呈現出垂直氣候的分帶性和局地氣候的特殊性。 恩施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中國最美縣域、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202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恩施市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1年,恩施市地區生產總值416.29億元,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6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0.9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6.6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9.3:36.3:54.4。[1]

建置沿革

恩施古為荊州、梁州的交界地區。 春秋時期,為巴國界,戰國時期,屬楚巫郡地。 秦,屬黔中郡。 漢,屬南郡巫縣南境,隸荊州。吳永安三年(260年),置沙渠縣,隸荊州。 晉太康元年(280年),沙渠縣改屬建平郡。南北朝時,宋、齊沿襲。 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沙渠縣境內置施州及清江郡治所,分沙渠部分地為烏飛、鹽水二縣,烏飛屬施州,鹽水置亭州及資田郡。 隋開皇初,廢清江、資田二郡,改烏飛縣為開夷縣。開皇五年(585年),改沙渠縣為清江縣,隸荊州總管。義寧二年(618年),廢清江郡,復置施州,領清江、開夷二縣。 唐武德初,置江州,鹽水縣屬之。武德四年(621年),廢鹽水縣,入清江縣。貞觀元年(627年),清江縣屬江南道。麟德一年(664年),廢開夷縣入清江縣,清江縣為施州治所所在地。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清江縣屬黔中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施州為清化郡。 五代,屬蜀。 宋,屬施州,隸夔州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隸夔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並清江入州,屬四川行省。 明洪武初裁施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恩施縣隸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後改湖廣都司。 清朝初年,依循明制,屬湖北荊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改為恩施縣,隸屬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恩施縣隸屬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年),以原境設恩施縣為附郭首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恩施縣屬湖北省直管。民國四年(1915年),恩施縣屬荊南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恩施縣歸施鶴道,為施鶴道治所。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存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鄂西行政區,恩施縣為行政區治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恩施縣歸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區為第七行政督察區,恩施縣為附郭縣。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淪陷,湖北省政府遷恩施近8年,恩施成為湖北省臨時省會。 1949年,恩施縣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為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 1981年,設立恩施市(縣級)。 1983年8月,撤銷恩施縣,併入恩施市。12月,恩施地區改名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恩施市、恩施縣合併。 1993年,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易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區劃沿革

1950年,恩施縣增設桅杆、紅土、杉木、茅壩區。 1951年,恩施縣建立第一區(七里)和第二區(紅廟),城關區改為城關鎮。 1952年,恩施縣撤銷茅壩區和第二區(紅廟),新建三岔、濟安、沙地、太陽、木貢、白果區,全縣設16個區和1個鎮。 1953年,恩施縣撤銷濟安區、七里區,新建白楊區,區人民政府易名為區公所。 1954年,恩施縣撤銷杉木區。 1956年,恩施縣撤銷沙地區和太陽區。 1957年,恩施縣復設沙地和太陽區。 1966年,恩施縣撤銷龍鳳區,成建制併入燈塔區, 1981年,恩施市鴉鵲公社更名為崔壩公社,白楊公社更名為白楊坪公社,大集公社更名為盛家壩公社,城關鎮更名為施南鎮。 1982年,恩施市劃恩施縣施南鎮、紅廟公社和七里公社的七里、貓兒槽、鴨子塘、洗爵溪4個大隊區域,置舞陽壩、六角亭、小渡船3個街道和紅廟人民公社。 1985年,鴉鵲區併入崔家壩鎮。 1989年,恩施市劃出紅土區石灰窯、漆樹坪、龍角壩和大河溝4鄉,設置石灰窯區。 1992年,恩施市成立恩施紅廟經濟開發區,劃紅廟區紅廟鎮、金子鄉及州農科所下官田為開發區,直屬恩施自治州管理。紅廟區撤銷,所屬旗峰鄉劃入小渡船街道,高橋壩和頭道水鄉劃入六角亭街道。 1996年,恩施市劃出芭蕉區干溪、米田、天橋3鄉,設置黃泥塘侗族鄉。 2001年,撤銷雙河鄉,併入新塘鄉。撤銷石灰窯鄉,併入紅土鄉。撤銷七里坪鄉茅壩管理區,併入三岔鎮。 撤銷鴨子塘、核桃壩管理區,併入舞陽壩街道。撤銷龍馬鄉茶山管理區,併入太陽河鄉。撤銷龍馬、佐家壩、碾盤、青堡、貓子山管理區,併入龍鳳鎮。 撤銷沐撫鄉前山管理區,併入板橋鎮。撤銷大廟、沐撫、木貢、高台管理區,併入屯堡鄉。撤銷黃泥塘侗族鄉、芭蕉鄉,設立芭蕉侗族鄉。 2019年,撤銷盛家壩鄉,設立盛家壩鎮。 2021年,恩施市設立金子壩街道、七里坪街道。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恩施市下轄5個街道、6個鎮、7個鄉:舞陽壩街道、六角亭街道、小渡船街道、金子壩街道、七里坪街道、龍鳳鎮崔家壩鎮板橋鎮白楊坪鎮三岔鎮盛家壩鎮、新塘鄉、紅土鄉、沙地鄉、太陽河鄉、屯堡鄉、白果鄉、芭蕉侗族鄉,另有1個管理處:恩施大峽谷風景管理處。共172個行政村、36個社區。市人民政府駐小渡船街道市府路23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恩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東鄰建始縣,西接利川市,南毗鶴峯縣宣恩縣、咸豐縣,北連重慶市奉節縣。介於東經109°4′48″~109°58′42″、北緯29°50′33″~30°39′30″之間。東西長86.5千米,南北寬90.2千米,總面積3971.5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恩施市境內為鄂西南山地,屬中國地勢第二階梯末端,雲貴高原東延部分。西北、東南高,中部低,呈東北至西南縱裂地帶走向。境內沉積岩分布廣泛,多山間槽壩;喀斯特地貌發育完全,溶洞天坑較多。境內大山頂、石灰窯、太山廟一帶,呈小型高原地貌分布。

水文

恩施市境內可供開發利用河流58條,主要河流有清江、帶水河、馬水河、馬尾溝河、雲龍河、太陽河、米田河、芭蕉河、車壩河等,水能理論蘊藏量75.6萬千瓦。

氣候

恩施市屬中緯度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呈現出垂直氣候的分帶性和局地氣候的特殊性。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日照時數1300小時,相對濕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年空氣優良天數300天以上。 [3]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恩施市境內植物資源常見的有50科、163屬、309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銀杏、珙桐、鵝掌楸、紅豆杉、金錢松、穗花杉、粗齒紅山茶等13種;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獸類、鳥類、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共40目、121科、585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黃喉貂、穿山甲、大靈貓、白猸、斑羚、林麝等12種。

礦產資源

恩施市境內探明礦產資源39種,產地103處,主要品種有硒礦、鐵礦、煤礦、黃鐵礦、石灰岩、白雲岩、硅石、大理石、耐火粘土、鋇、鉬、銅、鋅、鋁、磷、水晶等。 恩施市境內的硒礦和含硒石煤資源,富集在二疊紀含硅碳質頁岩中,且富含硒、釩、鉬等元素組合。雙河漁塘壩硒礦區位於恩施市東南73千米處,是湖北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於1993年3月至1994年5月期間勘查的一個規模可觀的獨立硒礦床。該礦床的發現和勘查,填補了全世界無獨立硒礦床的空白。 恩施市蘊藏着豐富的硒資源,富硒碳質頁岩出露面積約850平方千米,儲量高達25億噸,最高含硒超過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層影響形成的大片富硒區域內,糧食、油料、中草藥、飼草飼料、畜禽產品及礦泉水中。

水資源

恩施市境內清江城區以上河段流域面積1381平方千米,降雨量21.99億立方米;城區以下河段流域面積2160平方千米,降雨量33.23億立方米。全市總降雨量62.19億立方米,降水深度1567.7厘米。地表徑流42.01億立方米,產水模數105.9萬立方米/平方千米,產水係數0.68。全市地下水年排泄量9.89億立方米,補給量24.92萬立方米/平方千米。恩施市水能理論蘊藏量75.6萬千瓦,可開發量69.83萬千瓦。清江恩施境內大小支流建有小水電站20餘座。

人口

2021年,恩施市戶籍總人口81.9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41.91萬人,女性人口40.01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7:100(女性為100)。60歲以上老年人口15.99萬人,占總人口的19.5%。常住人口88.84萬人,按城鄉劃分口徑分:城鎮人口(含城區及城郊和鎮集鎮轄區)53.3萬人,鄉村人口35.5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0%,比上年提高1.17%。出生人口4957人,死亡人口4899人,人口出生率5.55‰,人口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長率0.07‰。鄉村人口65.39萬人,鄉村戶數19.55萬戶。 2021年,恩施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5.9%。在出生總人口中,一孩生育率占45.3%,二孩生育率占45.5%,多孩生育率占9.2%。 恩施市有4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4個,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41.12%,其中土家族31.4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為38.98%、苗族5812人,占0.72%、侗族1.09萬人,占1.35%,回族530人,占0.07%。其它少數民族都在500人以下,有的只一人或幾人,多是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新增加的人口,來源有婚嫁、經商、就學,就學的多半是湖北民族大學的學生,大多是短期在恩施居住。 土家族遍布全市各個鄉鎮。苗族主要分布在石窯、白果等鄉村;侗族主要分布在芭蕉、白果和盛家壩;白族主要分布在太陽河鄉;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紅土鄉石窯村;回族多數分布在城內,其他各族則雜居在城鎮。[4]

經濟

綜述

2021年,恩施市地區生產總值416.29億元,扣除價格因素(下同),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69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150.97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226.63億元,增長11.8%;與2019年比較,一二三產業增速分別為12.7%、4.2%、9.6%,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6.2%、2.1%、4.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9.3:36.3:54.4。

固定資產投資

2021年,恩施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比上年增長23.5%(不含農戶)。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73.31億元,增長27.4%;房地產開發投資76.37億元,增長20.7%。城鎮投資施工項目264個,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116個。

財政

2021年,恩施市財政總收入30.14億元,增長19.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85億元,增長28.8%。從部門看:稅務部門26.24億元,增長16.9%;財政部門3.9億元,增長36.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16.95億元,占比81.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0.34億元,下降25.7%。 2021年,恩施市(不含高新區)財政總收入26.4億元,增長18.9%。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4億元,增長29.3%。從部門看:稅務部門22.63億元,增長16.5%;財政部門3.77億元,增長35.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14.58億元,占比79.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6.43億元,下降27%。

人民生活

2021年,恩施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80元,增長10.3%,年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28713元,增長20.4%。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0元,增長12.4%;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386元,增長18.7%。

第一產業

2021年,恩施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1.24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5.5%,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0.63億元,增長12%,其中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增加值1.94億元,增長12%。 2021年,恩施市糧食產量21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產量5.77萬噸,比上年增產4.9%,秋糧產量15.23萬噸,比上年增產1.1%;蔬菜(含魔芋)產量66.74萬噸,增產9.2%;油菜籽產量1.69萬噸,減產5.6%;煙葉產量0.65萬噸,增產12.2%;茶葉產量2.71萬噸,增產1.2%;水果產量3.31萬噸,減產4.8%,藥材產值1.37億元,下降1.1%。 2021年,恩施市生豬出欄98.66萬頭,比上年增長53.3%;牛出欄1.65萬頭,增長1.2%;羊出欄8.16萬隻,下降2.3%;家禽出籠243.61萬隻,增長15.9%。禽蛋產量0.56萬噸,下降3.4%。 2021年,恩施市水產品總產量656噸,增產3%。

第二產業

工業

2021年,恩施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4家(不含恩施煙廠、州市供電公司),工業總產值70.26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全部工業增加值136.29億元(含恩施煙廠、州市供電公司),可比增長12.9%。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可比增長17.3%。規上工業(不含恩施煙廠和州市供電公司數據)營業收入68.45億元,增長17.7%。利潤總額5.82億元,利稅總額6.36億元。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8767人,增長12.8%。

建築業

2021年,恩施市共有資質等級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57家,其中一級建築資質3家,二級建築資質19家,三級建築資質18家,二級裝修資質11家,三級裝修資質5家,建築業勞務企業1家。建築業總產值49.55億元,增長13.5%。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1年,恩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94億元,增長19.6%。進出口額2262.2萬美元,增長41.2%。其中,出口額2204.47萬美元,增長42.8%。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與上年持平;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比上年上漲0.5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

2021年,恩施市新增億元以上產業項目企業法人14個,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5個,新投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7個。實際省外資金到資23.5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905萬美元,增長59.3%。

房地產業

2021年,恩施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54.37萬平方米,增長25.6%,其中住宅銷售137.82萬平方米,增長15.2%。商品房銷售額87.71億元,增長20.2%。

金融

2021年,恩施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594.44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6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632.36億元,比上年增長9.8%。貸存比106.38%。

郵電業

2021年,恩施市固定寬帶用戶44.26萬戶,普及率56.67%;移動互聯網用戶115.09萬戶,普及率147.38%。

旅遊業

2021年,恩施市旅遊接待總人數1999.41萬人次,增長111.1%。旅遊綜合收入159.23億元,增長110.1%。[5]

交通運輸

318國道、209國道在恩施市境內交匯,宜萬鐵路和滬渝高速縱貫恩施市全境。 截至2021年,恩施市共有四級及以上公路里程達4932公里,按管理級別分:國道287公里、省道359公里、縣道425公里、鄉道2555公里、村道路1306公里。按技術等級分:一級公路32公里;二級公路423公里;三級公路115公里;四級公路4362公里。 截至2021年,恩施市共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數256輛(321標台),營運線路35條,營運線路總長度350公里,客運量2740萬人次,營運收入4672.5萬元。市內客運出租汽車840輛

風景名勝

恩施市共有5A級景區1個(恩施大峽谷)、4A級景區3個(女兒城、梭布埡、土司城),3A級景區4個(龍鱗宮、楓香坡、二官寨、望城坡)。

恩施大峽谷

恩施大峽谷,全長108千米,面積300平方千米。2012年,恩施大峽谷啟動創建國家5A景區。2015年7月,恩施大峽谷正式建設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15年12月,入選長江三峽30最佳旅遊新景觀。

雲龍河地縫

雲龍河地縫位於恩施大峽谷境內,縱貫大峽谷前山絕壁腳下。

騰龍洞風景名勝區

騰龍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地質公園,距湖北利川市城區6公里。景區總面積69平方公里。 1988年,經25名中外洞穴專家歷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級洞穴之一。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審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級權威刊物《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震撼騰龍洞"。海軍69l艇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利川艇」。2015年12月,利川騰龍洞入選長江三峽30個最佳旅遊新景觀之一。

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位於恩施市土司路138號,2018年3月3日,被評為2017年度全州旅遊系統工作突出單位。 2002年,恩施土司城對外開放。2006年,接待人數突破10萬;2016年,接待人數突破50萬;2018年前10個月,恩施土司城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02.5萬人次,同比增長32.43%;旅遊綜合收入3103.2萬元,同比增長30.12%。 湖北星斗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星斗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鄂西南利川市、恩施市、咸豐縣三縣市境內,總面積68339千米,分東部星斗山片和西部小河片,屬野生生物類別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1981年,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成立星斗山自然保護區,1988年2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星斗山為省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辦發[2003]54號」文件,將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六月九日由國務院批准、國家林業局正式授牌成立「湖北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特產

恩施紫油厚朴

恩施紫油厚朴,湖北省恩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恩施紫油厚朴因主產區位於雙河鄉雙河橋,又名「雙河厚朴」。恩施州栽培歷史悠久,產品質優、色紫、油潤,故稱「紫油厚朴」。 2005年08月2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恩施紫油厚朴」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湖北省恩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恩施玉露外形條索緊圓光滑、纖細挺直如針,色澤蒼翠綠潤。經沸水沖泡,芽葉復展如生,初時婷婷地懸浮杯中,繼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湯色嫩綠明亮,如玉露,香氣清爽,滋味醇和。觀其外形,賞心悅目;飲其茶湯,沁人心脾。 2007年03月0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恩施玉露」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恩施土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恩施土豆體型橢圓形,單薯一般重50克-100克,黃皮黃肉,表皮較為光滑,口感軟、糯、香、綿,內在營養豐富。 2019年1月17日,農業農村部批准對「恩施土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板橋黨參

板橋黨參,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特產,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產品。 板橋黨參,原產於恩施市板橋鎮,1981年7月被正式確定為「中國板黨」,也稱「板橋黨參」,簡稱「板黨」。板橋黨參,有效成份含量高,品質優良,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黨參之首。 2006年4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板橋黨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6]

榮譽稱號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世界硒都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國家森林城市 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

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 全國雙擁模範城

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第一批全國科普示範縣

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13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13-2016年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2018年中國十佳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示範縣 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範市

2021年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試點縣 2021年「中國天然氧吧」地區

第二批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縣 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