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志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志亮

中文名: 沈志亮

別 名: 沈亞米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1849年

職 業: 政治 革命家

主要成就: 殺死亞馬勒

出生地: 澳門望廈龍田村

沈志亮(?—1849年),原籍福建,澳門望廈龍田村人。家境清貧,以捕魚種菜為生。葡萄牙派駐澳門的總督亞馬留將軍在當地肆行殖民擴張政策,欺壓漢人。 1849年農曆八月廿三日,沈志亮與郭金堂、李寶、張根、陳發等七人立誓殺死亞馬留,襲擊獲得了成功。後葡國政府要求清政府交出殺死總督之犯人,沈志亮為保村民性命而向清政府挺身自首。清政府在壓力下將其處死。在今珠海市前山街道有沈志亮的紀念墓。[1]

生平事跡

沈志亮自幼喜交朋友,為人慷慨,重義氣。1846年4月葡萄牙海軍上校亞馬勒,就任第79任澳門總督。亞馬勒曾參加鎮壓巴西人民起義的活動,右臂被起義軍的炮彈炸斷,號稱「獨臂將軍」。他向中國居民徵收土地稅、人頭稅、不動產稅;強行將中國船隻登記納稅,激起中國居民的反抗。曾有40艘民船,約1500人向葡市政府進攻,被亞馬勒武力鎮壓,20多艘民船起火沉沒。1849年,亞馬勒頒布命令,限令中國海關8天內撤出澳門,並要求撤出凼仔和拱北(此兩處臨近澳門,皆為香山縣管轄)。他一邊發布告,一邊出動軍警驅逐中國海關人員,推倒海關大門懸掛着中國旗幟的旗杆,搗毀設置在望廈村的香山縣丞衙署,甚至摧毀了樹立在市政廳門口100年之久的《澳夷善後事宜條議》的石牌。亞馬勒的惡行激起了中國居民的極大義憤,最終導致了中國居民的暴力反抗鬥爭。因葡萄牙人在龍田村外開闢馬路將許多村民的祖墳破壞,志亮與一批熱血青年郭安、李保、張光、郭洪、周有、陳發共七人聚義共謀,決心除掉亞馬勒。他們偵察亞馬勒的日常生活習慣,商討好計謀,伺機行動。亞馬勒習慣於傍晚騎馬到澳門半島連接內地處的關閘一帶遛馬。1849年8月22日傍晚6時許,亞馬勒由副官隨侍,遛馬抵關閘後返回,志亮等人埋伏在距關閘百米處。當亞馬勒到此地時,他們假裝告狀,高喊伸冤。亞馬勒伸手來接狀紙,他們一擁而上揮刀猛砍,立時砍下了亞馬勒的首級和一隻手臂。這就是震驚澳門一時,流傳至今的「義士沈志亮智殺亞馬勒事件」。事後為了保護他人,志亮毅然赴官府自首,清政府在葡萄牙人壓力下,殺害了沈志亮。

文化遺存

沈志亮墓沈志亮被殺害後,前山人民為紀念這位愛國志士,把他葬於在今前山鎮西門大街山坡,立「義勇沈公之墓」碑。愛國詩人丘逢甲(1864-1912)曾寫《哭沈烈士詩》以悼念:「誰報凶酋發冢冤,寶刀飲血月黃昏。要攜十斛葡萄酒,來酬秋原壯士魂。」

相關事件

淇澳居民抗英

1833年10月13日中午,淇澳居民蘇上品等四人在金星山港口捕魚,聽到同村郭亞祥喊「有夷人偷牛」。他們上岸看到外國人將牛拉走,便將偷牛人抓獲。該村地保認為偷牛人是外國人,不能送官,讓村民人將其送回。當日,有50多外國人到村里尋釁,被村民驅趕,外國人看村民人多勢眾慌忙逃走。其中1人被村民刺死後,外國人將在田間工作的淇澳人郭名秋綁架上船,後打傷致死。1833年10月15日,船主馬基率許多外國人乘舢板10多隻,開到淇澳村前,向該村開槍開炮,村民又有死傷。村民奮起反抗,擊退外國人。事後方知這些外國人即是英國官兵。淇澳村事件是鴉片戰爭前中國居民一次較大規模的自發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規模比廣州三元里居民抗英鬥爭小,但時間要早8年,在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另據史料記載,三元里抗英鬥爭中的韋紹光等人也為香山籍人士。

渡頭抗戰

香山地方史志記載:1841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日上午,義律率領英國軍艦逆珠江而上接連攻下了湖州、沙涌、下閘炮台,殘殺了當時守炮台的人員,並沖入香山渡頭村殺人搶掠。渡頭村武術教頭雷兆成率領雷伯成、雷成宇等人,手持鋤頭、鈎矛、斧頭作為武器與英軍展開搏鬥,其中有14位村民壯烈犧牲,英軍在四面八方趕來的村民的搏殺下登艦而逃。渡頭村民的英勇抗戰是香山人守土、保家和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

參考來源

  1. 沈志亮,淘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