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沉降係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沉降係數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沉降常數,又稱為沉降係數(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是指用離心法時,大分子沉降速度的量度,等於每單位離心場的速度。或s=v/(ω2‧r)。s是沉降係數,ω是離心轉子的角速度(弧度/秒),r是到旋轉中心的距離,v是沉降速度。沉降係數以每單位重力的沉降時間表示,並且通常為1~500×10的-13次方秒範圍,10-13這個因子叫做沉降單位s,即1s=10-13秒,如血紅蛋白的沉降係數約為4×10-13秒或4s。一般單純的蛋白質在1~20S之間,較大核酸分子在4~100S之間,更大的亞細胞結構在30~500S之間。

根據1924年Svedberg(離心法創始人--瑞典蛋白質化學家)對沉降係數下的定義:顆粒在單位離心力場中粒子移動的速度。沉降係數是以時間表示的。

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S實際上時常在10-13秒左右,故把沉降係數10-13秒稱為一個Svedberg單位,簡寫S,量綱為秒。

因隨溶劑的種類、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通常是換算成20℃純水中的數值,進一步算出分子間無作用力和濃度為零時的外插值。沉降係數是以分子量、分子形狀和水等情況來決定,其作為生物體大分子的一個特徵是很重要的。

測定原理

沉降係數的測定原理就是在恆定的離心力場下測定樣品顆粒的沉降速度。

因為樣品顆粒很小,不能直接看到它們的沉降運動,所以把離心時樣品顆粒的界面移動速度看作是樣品顆粒的平均沉降速度。通常使用Schlieren和吸收光學系統來記錄界面沉降圖。在沉降圖樣品界面一般表現為一個對稱的峰,峰的最高點代表界面位置。

通常沉降係數測量精度為±2%,但是如果面界圖型表現為不對稱峰型,或希望沉降係數測量精度達到±1%或更小的情況時,按峰的最高點作為界面位置就不夠了,這時應該使用二階距法計算界面位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