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涌歷史地名。在廣東省鶴山市沙坪鎮東面,西距沙坪鎮5千米。屬沙坪鎮樓沖村委會轄。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7),古勞羅江盤樓村陳姓遷至西江邊黃寶坑(今九江橋腳),建村在江邊河沙上,且有一河涌經村而過,故名「沙涌」(今存有一座石橋橋碑上刻「沙涌」2字)。後因村近西江,經常有海盜上村打劫,於清末舉村遷至今村址。初有陳、黃、陸3姓,現只有陳姓,由於經常河水暴漲,難於種田。一年只得晚造可以種水稻花生,故以種桑養蠶捕魚為生。大部分村民外出做工。1998年,有村民420人。原耕地31.7公頃,於1994年被鶴山市國土局全部徵用作建設用地。 沙涌村位於中山市南區的中心區,由沙涌、上塘兩個自然村組成,總面積2平方公里。現轄1-6個村民小組,到2005年止全村常住人口1655人,總戶數499戶,擁有廠房面積61566平方米,廠企25間。沙涌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沙涌自然村從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馬南寶先祖驛,駁從社會縣城金紫街遷居於此,到現在已月800年有歷史。因村旁河涌又因村中少水塘多,村民填塘建房,民國初年改稱今名。

基本概況

馬公紀念公園

原沙涌村: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馬南寶先祖驛、駁從新會縣城金紫街遷居於此。因樹旁河涌多沙,故名。

原上塘村:明代,唐、歐兩姓人遷此建村,名上堂。又因村中少水塘多,村民填塘建房,民國初年改稱今名。

兩條村於2002年合併為新的行政村,辦公地點設在沙涌,新行政村亦取名為:沙涌村。

歷史古蹟

沙涌先施學校

沙涌村有很多著名的歷史古蹟,其中有宋帝遺蹟牌坊、鎮龍閣文筆南源堂金花廟華光廟真君廟等。

文筆塔位於中山市南區沙涌村,建於清代,1988年重修,是沙涌村民為紀念馬南寶抗元扶宋有功,為壯鄉聲,多出文人,在山巔建成此塔,故此山稱為文筆山。

文筆塔用花崗石作塔基,青磚砌塔身,以六條麻石橫支承成空心圓體,由下而上收小,外形是筆尖狀。塔高約11米,底周長13米,磚厚0.7米。塔身鑲嵌有石碑一塊,用楷書陰刻"彩筆生花"四字,現塔身有部分損壞。

其他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道下轄村

沙涌村距離市橋街8公里,離大龍街1公里,面積約4.5平方公里,下轄13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874人,流動人口10313人。沙涌村委會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引入多家服裝廠鞋廠等企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12年全村集體收入1241萬元,農村人均收入13601元。沙涌村是廣東省首批進入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村,並且名列榜首。1997年被廣東省評為「民間民族藝術之鄉」,2000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更使該村聞名遐邇的《鰲魚舞》在全國民間藝術的大舞台上奠定了地位。《鰲魚舞》歷史悠久,有記載的是沙涌村開村的明朝洪武8年,已有600多年歷史。近幾年來,在廣州市文化館、番禺區文廣局、區文化館等上級單位支持和幫助下,沙涌鰲魚舞繼承人對傳統鰲魚舞的一系列革新,《鰲魚舞》煥發新的生機,加入廣東音樂伴舞、小鰲魚、新造型、新編排,新編鰲魚舞《獨占鰲頭》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使之更具觀賞性與娛樂性,表現廣東人奮發向上,番禺人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下轄村

沙涌村位於裏水鎮東南部,東鄰廣州黃岐,南接大瀝鹽步,廣佛高速、佛山一環橫穿而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沙涌村轄下包括下沙上沙湖洲上亨田下亨田五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6.5平方公里,現存耕地500多畝;戶籍人口4400多人,外來人員1.5萬多人。各個村民小組均被評為「和諧文明村」,其中下沙村小組的「錦綉花園」、「錦雅花園」農民公寓建設模式,湖州村小組的別墅式農民新村均得到省、市等各級政府的肯定和推廣。

村辦工業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起步,當時以化工業、五金業藤業為主,1991年村辦企業增加了加油站、紙箱廠、彩印廠、液化石油氣站等。現時村中經濟以二、三產業為主。轄區內有企業300多家,主要是以五金、化工、家具、製鞋、製藥等行業,農業以經濟作物種植為主,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是土地及廠房出租。2008年我村農村集體經濟純收入 3938萬元,人均年收入11639元,人均股份分紅5000多元。村民從事的主要行業是製造,商業為主,村民主要收入是務工、經商,次要收入是出租房屋、股紅分配。

多年來我村緊緊圍繞上級各時期的中心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一致好評,多次獲得省、市、區鎮頒發的文明村,衛生村、計生合格村、民主法制示範村等各種光榮稱號。[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