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瀆神·銅鼓賽神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瀆神·銅鼓賽神來》

作品名稱: 《河瀆神·銅鼓賽神來》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河瀆神·銅鼓賽神來》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這首詞反映的是唐代賽神會的熱鬧場面以及女子的閨閣離別愁情,時間當在暮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得確證。[1]

詩詞正文

譯文

敲響銅鼓賽神來,滿庭都是幡旗,還有華蓋徘徊。神來去時疾鼓如風雷,一陣陣卷過山村水寨,吹開如煙的濃霧,露出楚山如畫的丰采。

耳邊還響着離別時的櫓聲欸乃,聲聲震顫着空寂的愁懷。姣美的容顏在惆悵里消瘦,淡淡的妝粉畫出深深的怨哀。看青青麥田裡春燕雙雙飛又落,捲起珠簾,空對樓閣,愁情滿懷。

賞析

這首詞抒寫的是江南民間迎神賽舞的習俗與男女別離容易會面難的情思。上片初看是就題寫賽神會的盛況:山村江浦,銅鼓聲聲,幡蓋陣陣,車馳風雪,熱鬧非凡。賽會一過,煙開雲散,楚山歷歷,霎時間熱鬧不再,留給人們的是空寂與清冷。這是緣題而寫,以賽神會的兩種場景,襯托別情離恨之淒楚。雖是緣題而寫,卻別有深意:以賽會的兩個場面,喻神之來去自由,反襯出人別易會難,去而不歸。

如果說上片是從旁以橫筆鋪寫的,下片則是中鋒縱筆,抒寫人情。「離別」句承上片末句情緒,追憶蘭舟送別的苦況:艣聲似也因惜別而蕭索,襯托別情難耐;「玉容」句寫女主人公因離別而內心惆悵,妝容消瘦。末二句寫她深感聚首不易,後會難期,懷遠之時,捲簾只有空閣相對。這裡轉而寫景,離別時正是暮春三月,麥草青青,紫燕雙飛,更使她觸景傷懷,愁怨倍增。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其情更哀。

這首詞最大的特色在於,分別營造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場景,熱鬧的賽神場面與冷落空寂的女子閨閣,兩者造成大起大落的對比,更好地渲染離愁別苦,也給讀者以強烈的心理衝擊。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