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西務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西務鎮隸屬天津市武清區,地處武清區最北部,東接下伍旗鎮,南鄰大孟莊鎮,西與高村鄉、白古屯鄉接壤,北與河北省香河縣相連,總面積70.9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河西務鎮有戶籍人口46088人。

從漢代至今兩千餘年,河西務鎮境域一直為武清屬地。2001年10月,大沙河鄉併入河西務鎮。截至2020年6月,河西務鎮下轄1個社區、51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肖莊。

2011年,河西務鎮財政總收入1.4億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0元 。2019年,河西務鎮有工業企業65個,規模以上企業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個。[1]

地理環境

本鎮位於京津冀的結合部、距北京和天津各60公里,正處在"大北京戰略"和"環渤海經濟圈"的腹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務鎮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位於京津冀結合部,轄51個村街,全鎮44799人(2017),流動人口近1萬人,轄區面積70.95平方公里。

天津市武清科威華經濟區建在河西務鎮區南部,東鄰103國道,即將建設的京津快速公路從北向南穿區而過。經濟區規劃占地面積6.9平方公里,首期開發1平方公里。區內地表平坦,地質結構良好。經濟區距北京市和天津市區均60公里,距北京首都機場和天津濱海機場各65公里,距天津港90公里,距京津塘高速公路入口處13公里,另有京哈、京九、津薊及京福、津圍、京瀋高速等國家級公路、鐵路從周邊通過,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通訊便捷,水、電等基礎設施齊備,是廣大客商理想的投資寶地。

下面是我記錄的20世紀四十年代上半葉的河西務:

河西務鎮,南北窄,東西長,由東門至西門是一條三里之遙不太直的主幹街道。

鎮子沒有城牆,四面路口建有8座城門,北面:藥王廟門;

東面:老爺廟門、東門;南面:雞市口門、正門、木頭市門;西面:西門、西燒門。

正門迤里駐有柳隊部(日本人在此院內建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瞭望台--炮樓),警察局,和一些政務商務辦公的地方。

鎮子內外有許多寺廟,如:藥王廟、老爺廟、東門外的朝陽寺。正門前的清真寺;木頭市門內的小庵廟;西燒門外的公德禪林廟,當時只是一片廢墟,那是八國聯軍給燒毀的。東北角只剩下一眼井的良庵廟。

通向西、南兩個方向的大道上還有三座古老的大石橋。

街上大小店鋪一家挨着一家,牌匾字號,招牌幌子星羅棋布,生產生活用品商店,應有盡有,小鎮倒也有些繁華的景象,二、四、六、九集日更是熱鬧非常。許多有名望的店鋪字號,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它們都擁擠在主幹街道由窄街子往東橫街子往西的中心地段。如:萬和號、天利興、德聚勇、德昌號、增盛記、義聚隆、三義合、福海居;窄街子迤西的恆源酒店、亞東醫院、雍陽照相館;后街有蘭記藥鋪。義和成鐵鋪;西燒門裡恆源酒店的燒鍋。[2]

歷史沿革

河西務位於北運河西岸,始稱河西,初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過"河西塢"之稱。後因戶部在此設立分司,這裡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稅鈔關,河西務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

早在東漢建安九年(204),魏武帝曹操為了統治河北,討伐烏桓,曾用了三年時間,先開鑿了歷史上著名的"白溝",使黃河南北的運河實現貫通。此後又繼續向北開鑿了平虜渠(溝、渠均為運河的古稱),使這條南北運河延伸到了天津靜海的獨流,從而與海河相接。就在開鑿平虜渠的同時,又開鑿了一條自幽州(今北京)通向天津的運河,這段運河與平虜渠在泉州縣(武清舊稱)境內會接,取名泉州渠。至此,經曹操之手初步形成了連接中國南北的大運河水系。當時的沽水(即北運河)雖未納入主流,但已經與大運河水系相通,為人口聚居和村鎮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河西務的起源應該追溯到這個時期。元朝統一中國後,定都北京(時稱大都),政權中心開始北移。當時大都人口已逾40萬,軍需民用無不仰給江南,所以在定鼎之初,便開始對大運河進行全線疏鑿。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採納督水監郭守敬的題奏,調用夫役250餘萬,在隋朝大運河的腰部,平地鑿渠250餘里。此段河道南起濟州,北接臨清,通過裁彎取直,一下子將原河道縮短700多里,被元世祖命名為"會通河"。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又提議廢永濟渠,改行通州至天津的潞河水道,元世祖稍加改動,便頒旨施工。這段河道即現在的北運河。它從香河城西的孫家務取直開溝,經河西務、蒙村、蔡村、楊村,向南仍取笥溝注入天津海河。到至元十七年(1280)完工後,仍稱潞河,到在明朝後期才改稱北運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為使漕糧直接入京,元世祖又採納郭守敬的建議,興工開鑿通州至大都城裡的運糧河。此役耗時一年有餘,用工280餘萬。通過上述三大工程,從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縮減到了3500餘里,名符其實的京杭大運河也由此正式定型。

北運河從1280年正式納入京杭大運河主線,由於獨特的區位優勢,使河西務一躍而成為京畿要塞,漕運咽喉,在此後的數百年間,一直是官高權重、物極繁華的京東重鎮。

河西務起源於漢魏,崛起於元初,鼎盛於清朝中葉。縱觀它的每一步發展歷程,無不與運河緊緊相連。所以,說運河造就了河西務,運河是母親河,實在是恰如其分,毫不誇張的。

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開通了北京至杭州的水運通道,河西務因緊靠運河西岸而得名。元朝定都北京以後,軍需官俸無不仰給江南,河西務便成了出入京都的水路咽喉,因而,歷代朝廷在這裡設置的鈔關、驛站、武備等各種衙門曾多達十三個,最高官階為正三品,足見地位之顯要,明隆慶六年(1572),河西務始建磚城。此後的數百年間,因其繁華而素有"京東第一鎮"和"津門首驛"之稱。

新中國成立後,河西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又以空前的成就,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鎮址遷移到京津公路兩側。這裡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恰居兩市正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的河西務已經成了一座新興的小城鎮。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經濟迅速發展。2001年,全鎮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億元,鎮級財政收入1997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850元,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為此,多年來河西務一直躋身於天津名鎮行列。

河西務,起源於漢魏,崛起於元初,鼎盛於清朝中葉,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朝廷執掌,君王矚目的地方。數百年間,歷朝歷代均在此設官置府。從而使這個臨河小鎮逐漸成了漕運咽喉、榷稅鈔關,水陸驛站所在。論其官高權重,足使上級州縣望塵,更非尋常村鎮可比。故此,上從國史縣誌,下至詩文典籍,內中多有對河西務的記述。因其地位顯要、市景繁榮,早在明朝即有了"京東第一鎮"之稱。 為豐富武清歷史,發掘運河文化,現集成《河西務說古》一冊,收錄短文20篇,從不同角度對河西務有關的史料、傳聞進行了搜輯整理。此番嘗試,一者為積攢素材,着手為編修《河西務鎮志》打些基礎;二者為引起各方重視,聽取各方意見,以求減少修志中的錯誤;三者為爭取時間,配合當前的決策、規劃及對外宣傳工作,儘快提供一些有用的歷史資料。

從地圖上看,河西務它座落在津京兩地中間,是個小有名氣的大鎮、古鎮。我國著名的人工大運河和津京公路,就是沿着鎮子的東西兩側穿行南下。在《醒世恆言》書中,明代宣德年間,曾記錄過河西務的故事。在《永慶昇平》書里清代年間也記錄過河西務張廣泰的故事。[3]

文化

無論大街小巷,都有它具體的名字,如:上口回回營、西燒門、鹽店後、西門、木頭市、雞市口、後道、東坑、后街、窄街子、橫街子、藥廟街、老爺廟、良庵、東門、下口回回營。

河西務的名勝古蹟

河西務的名勝古蹟名不符實,但陌生人聽起來很有趣味、很有吸引力,如:一步三座廟、兩山夾一井、隔着透龍碑,看見榕樹花。

河西務周圍密集的村莊

河西務是個大鎮名副其實,周邊就近,十頭八里有上百座村莊圍繞着它就足以證明。單說貼近鎮子二三里的村莊也有幾十個,由北順時針數數看:羅莊、東西雙街、太平莊、王莊、土城、三里屯、豆絲辛莊、大龍莊、小龍莊、果園龍莊、鄭莊、龐莊、大劉莊、小劉莊、大周莊、小周莊、楊莊、東陳莊、香莊、仙莊、沙莊、肖莊、寶石莊、韋莊、小季莊、龔莊、劉墳、曹莊、包樓、南倉、前窯、後窯、王家廟、車營、玄地廟、上下馬頭、上龔莊。現在有的村莊已經合併、有的村莊已經消失。

河西務最熱鬧的節日

每年正月十五日元霄節,即燈節。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時候,各種花會由周邊各村莊向鎮上集中,從早到晚,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擁擠得水泄不通。高蹺會、小車會、中幡、大鼓,一撥接着一撥,各檔花會各顯其能,相互爭鬥。家家門口擺茶桌,放鞭炮。晚上,各家店鋪門前掛上各式各樣的花燈,爭奇鬥豔,照得街道紅彤彤的。

農曆四月二十八娘娘廟,五月初一藥王廟廟會,又是一個歡快的日子,燒香磕頭、求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加上唱大戲,耍雜耍。各種物品雲集到廟會來賣,另是一番景象。

河西務特色小吃

河西務有許多特色小吃,至今想起令人饞涎欲滴,如:棗茶湯、糜子面糕、桂花味涼羔、豆瘥羔、黃米麵炸羔、花生粘、三角芝麻糖、小豆腐。

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

2016年轄1個社區居委會,54個行政村 。[4]

環境優勢

交通條件

在鎮域之內,有103國道和京津塘高速通道兩條國道縱穿南北(正在修建的京津塘高速複線、京津快速路、京滬高速公路在鎮域西側也有出口),區級路網橫貫東西,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以本鎮為起點,到北京和天津市區,公路行程不足40分鐘;到北京首都機場和天津濱海機場各為65公里;周邊還有京哈、京九等鐵路幹線通過。

農業資源

本鎮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淺層地下水資源豐富,渠道縱橫,機井密布,生產條件良好。是本地區著名的糧食、蔬菜和副食品基地。農業開發具有廣闊前景。

工業基礎

全鎮現有工業企業90餘家,主要行業為地毯、毛衫、服裝、毛紡、木器、工藝製品等。產品以外貿出口為主。鎮內建有產業園區,設施配套齊全。同時本地勞動力資源充足,工資成本較低,投資回報豐厚。

基礎設施

本鎮是天津市小城鎮建設試點單位,城鎮建設水平較高,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市農村處於領先地位。用電全部實現專線專供,供電能力、供電質量都有保障。通訊便捷,裝機總量達10000餘門,普及率超過90%。全鎮範圍內,自來水入戶率、全日供水率都達到100%。

人文環境

本鎮民風淳樸,社會穩定,重文明、守信譽,形成了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5]

教育事業

河西務鎮初級中學

河西務鎮初級中學始建於1993年。學校占地面積36430平方米,建築面積6360平方米。校園建設了藝術長廊、宣傳標誌,彰顯了學校文化魅力。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階梯教室、運動場等教學設施配備齊全。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圖書室、音樂教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教師電子備課室等均按標準進行配置。辦公實現了自動化。學校實行全封閉式管理。現有學生998人。教職工101人,學歷達標率100%,本科學歷占教職工總數的70%,高級職稱教師31人,中級職稱教師56人,市級優秀教師2人,區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16人。

為實現"讓社會放心,讓家長滿意"的辦學承諾,學校以"文明、勤奮、健康、活潑"為校訓,確定了"合力抓常規,重點抓質量,突出抓課改,關鍵抓課堂"的整體辦學思路。以"實施高效教學"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學校開展了富有特色的藝術、體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先後被評為天津市義務教育示範校、武清區落實《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區級綠色學校、優秀青年志願服務集體、區級優秀團支部、法制教育先進校、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校教師有186篇論文、65個課件、42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錄像課分獲國家級,市區級獎勵。有13名教師在全區第六屆雙優課評比中獲獎,1名教師獲市級雙優課三等獎。

河西務鎮首驛小學

河西務鎮首驛小學現有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900多人,54名教職工,其中中級職稱教師32人。學校建有設施齊全的計算機室、圖書室、閱覽室、體育器材室、衛生室、儀器室、音美教室、電教室、電子備課室、大隊部,每個專用教室都配備了專兼職管理人員,健全了規章制度。校園文化建設一年邁上一個新台階,校園布局處處體現文明、健康氛圍。

學校制定了整體發展規劃和《學校章程》,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在行政管理上實行層級管理,一崗雙責,使各項決議自製定到實施落實環環相通。在全面落實《小學管理規程》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形成"勤學向上,文明健康"的成長環境。牢固樹立"以發展為本、以能力為本、以創新為本"的人才觀、質量觀,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體幹部教師堅持"身正、業精、敬業、愛生"的指導思想,樹立"不讓每一個學生落後"的工作目標。體育成績顯著,學校先後向區體校輸送了8名運動員,其中1人連續兩年打破區記錄,1人打破一項市級記錄。

學校先後被評為天津市素質教育示範校、區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區級中小學大課間評比活動優秀單位、區級落實中小學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新課程改革經驗2007年被刊發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成果文集》,2007年學校的"品牌建設樣本校"工作獲全區首批立項。

經濟建設

河西務鎮農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依託農業部定點的全國"菜籃子"產品批發市場--大沙河市場的輻射和帶動功能,該鎮大力扶植和引導農民加快設施化農業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目前,全鎮蔬菜種植面積已達40000畝,年產蔬菜4億多公斤,是武清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鎮裡有國家級的津武農業新技術示範園區,有京津兩地規模最大、成交量最高的蔬菜批發市場,有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大型蔬菜保鮮冷庫,有專營無公害蔬菜的配送公司,有信息靈通、交易活躍的100多個運輸銷售專業經紀人,全鎮種養業全面走向了產業化、市場化軌道,形成了產購銷一條龍的流通網絡。每日清晨,帶着露水珠的新鮮蔬菜,在採摘下來1小時的時間裡就可以擺到首都北京和天津的各大蔬菜市場。 起步早,基礎較好的工業企業發展勢頭有增無減。主要行業有毛紡、服裝、地毯和工藝品及金屬件衝壓等,企業總數60餘家,資產總值達3.8億元。特別是工藝製品的生產,在國內外都是威名遠播。風格各異的青銅器仿製品俏銷亞、歐、美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享譽國內青銅文化之寶的"馬踏飛燕",有象徵吉祥如意的"龜蛇",也有備受宗教人士崇拜的佛祖"釋迦牟尼"以及中國秦漢雕塑精華的"秦始皇兵馬俑"。

利用本地一種特殊泥土加工生產出來的黑陶,造型古樸,紋飾粗獷,具有原始質地美的同時還具有形神兼備、格調高雅的藝術風格,曾一舉在第20屆全國旅遊產品內銷工藝品交易會上,榮獲展品評比一等獎,深受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高級賓館、藝術單位和國際友人青睞。國家外交部曾一度通過外貿部門訂製黑陶工藝品,專門陳設在我駐外大使館。

作為天津市政府批准的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單位,近年來河西務鎮累計投資3億多元進行城鎮建設。先後建成了教育園區、商貿小區、居民小區、津門大市場以及居民集中供水、公路擴建等一大批建設項目,極大促進了全鎮一、二、三產業的全面協調發展。目前全鎮各類工商戶已達到1000餘家,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1萬人。

主要是城市的載體功能比較薄弱,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文化、體育、娛樂設施較少。現正加快向新興領域、新型業態轉變,展示出美好的前景,蘊涵着無限商機。[6]

歷史人文

兩遷鎮治

自明朝以前,河西務就以二四六九為集日。鎮治和集市遷到新址後,那些糧食市、柴禾市、牲口市、菜市、漁市、雞市、破爛市等就分設於各條街道上。每逢集日,貨擺兩側,人行道中,熙熙攘攘,滿城喧囂。這種沿街為市的形式,促使各家店鋪紛紛向主幹街道集結,因此形成了幾條繁華的商業街,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那條中心大街。這條街從東稍門外直通西稍門外,全長約三華里,那些有名的商號大都躋身其中,前後三百餘年間,這裡一直是河西務最繁華熱鬧的地方。這次鎮治遷移,對聚集人流物流,拓寬財源商機,擴大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保持京東名鎮地位,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河西務的前兩處鎮治,都緊靠運河,七百多年間,深得水路交通之利。至清末民初,漕運衰竭,公路興起,河西務失去了往昔的交通優勢。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隨着社會發展和人口劇增,原有的集鎮不論位置還是空間,都已不適應當時的形勢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再度遷移鎮治已是勢在必行。從那時起,首先有糧庫、供銷社、郵電局等一批單位搬到了京津公路兩側。1976年,鎮政府(時稱公社)正式決定搬遷。是年開始籌建,翌年竣工,整個機關正式搬到了現在的地點辦公。1985年時,集市最後一個從舊址搬出,此次搬遷終告結束。河西務舊治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民間藝人

河西務鎮五七村有一個製作黑陶的老藝人,經他手製成的黑陶數不勝數,且件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吸引了無數愛好者爭相收藏。近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筆者登門採訪了他。 已是花甲年紀的老藝人名叫路學成,從事黑陶製作已近20個年頭。問起當初如何開始黑陶製作的經歷,路學成津津有味地講了起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武清範圍內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土地平整,當時在五七村發現了大量不知是什麼年代的陶器碎片,還挖出一個陶窯遺址,但當時沒有人意識到它的歷史價值,遺址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到了七十年代,一次和朋友閒聊,路學成無意中說到這件事,多少懂得一些陶瓷知識的朋友告訴他,選窯址基本是哪有製作陶器的原料(黏土)就選哪。既然五七村當地有窯址,可以初步斷定當地的土質是適合製作陶器的黏土。路學成後來將當地的土和挖出的陶器碎片一同拿到天津市地質部門鑑定,證實了朋友的推斷。

1987年上半年,一個泥人張的藝人看準黑陶製品的市場前景,想要自己開辦工藝品廠,四處尋找廠址。路學成知道這一情況後,找到此人並告訴他五七村有適合黑陶製作的黏土。此人前往考察後,表示希望彼此合作建一個工藝品廠。當年6月,以村委會的名義辦起了黑陶工藝品加工廠,路學成成為工廠的主要負責人,並很快成功地做出了第一批黑陶製品。

河西務鎮

有了產品後,如何打開銷路成了問題。1988年3月,路學成帶着部分產品南下廣州參加了廣交會,即刻在那裡引起了反響,賣出了第一批產品。後來,路學成又帶着產品全國各地跑銷路。到九十年代初,產品銷路進一步打開,工廠也得到發展。1992年,一位美籍華人慕名前來,在考察後表示願意和他們合資辦廠,並負責在美國等幾個國家的銷售。1996年,工廠改制,路學成便自己承包了下來。當仿製秦始皇兵馬俑開始在國內外熱銷的時候,經積極爭取,路學成獲得了兵馬俑的仿製權。由於製作的兵馬俑與真物十分相似,一經推出便備受青睞,產品全部銷往國外。除此之外,企業還獲得了天津市旅遊產品定點生產企業稱號,產品允許被擺在國內各個旅遊景點銷售。他們做的仿古說唱俑還被央視《曲苑雜談》欄目放進了直播間裡。

鈔關要塞

河西務的"務"字,當"從事"講。大約從宋代起,凡從事稅收的關卡通稱"務關"。現在流傳下來的許多以"務"為名的地方,如河西務、太子務、糶糧務、周家務等,都曾是古代稅關的所在地。

在河西務榷稅究竟始於何時,目前尚無從考證。查新版《武清縣誌》,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四年(1263),有在"河西務一帶設養馬場數處"的記載,這是最早見到的"河西務"稱謂。此後置屯田衛、駐漷州治,穿河西務河,設驛站和漕運使司等等,河西務的名字才隨處可見。由此推測,河西務稅關應該是在宋元之交設立的。所以,河西務榷稅始於元初便成了通用說法。 至十三世紀中葉,元朝統一中國,並定都北京,通過疏浚開鑿、裁彎取直,將北運河一段正式納入京杭大運河主流。河西務由此一躍而成了出入京師的水旱碼頭,河西務稅關的地位也日趨重要,逐漸成為戶部直屬的稅收機關,稱"務關"。因當時已通行用貨幣納稅,故又稱"鈔關"。

元朝僅存89年,便被明朝取代。但河西務稅關並未因此淪沒。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戶部將天津鈔關移至河西務,並被升格為戶部分司。按明朝規定,凡進京商船均需在河西務鈔關領取紅單,到北京崇文門後再憑單繳納捐稅。其中商品稅率為三十取一,還要視船隻大小而論定。據史書記載,明正統年間(1436-1449),京杭大運河上的載重大船已達11700餘艘,外加官家的水師船、驛遞船及民間商船,常年從事航運的船隻不下兩萬艘。當時朝廷允許官船挾帶私貨沿途出售,每隻船限定不得超過60石糧。而實際上各船的挾私規模都遠遠超過這個標準。當這些官船放空南下的時候,又將沿途的大批商品運到了南方。除此之外,還有上萬隻的民間商船往返其間,使3500餘里的大運河沿線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流通市場,並造就了50餘處沿河商埠和商業城市。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這條運河經濟帶繼續發展,到康乾時期,已經達到了頂峰。不僅皇商、官商、民商並舉,更兼有海運的興起和加盟,使得江南的"南貨"、嶺南的"廣貨"、川黔的"川貨",以及從海上進口的"洋貨"都源源不斷的沿河北上,極大地帶動了兩岸工商業的發展和商業都市的擴張。此時的京杭大運河已然成了溝通南北的一大經濟動脈,為歷代朝廷開闢了巨大的財源,高峰時大運河商稅曾占到了全國農業稅收的一半。

河西務鈔關於清康熙六年(1667)遷往天津,因其位於天津城的北門外,故被稱之為"北大關"。在河西務鈔關存在的數百年間,它直屬中央、總轄南北,為元明清三代的國計民生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河西務也因為這座鈔關的存在,而成了聲名遠揚的京東名鎮。對此,曾有很多史籍、詩文做過具體描述。元人傅若金稱河西務:"驛路通畿甸,敖倉俯漕河"。"燕薊舟車會,江淮貢賦多。"明隆慶六年(1572),武清知縣李賁對河西務的描述是:"鐵瓮新城十萬家,閭閻舊俗競繁華。堤連第宅公勛店,岸擁旌旗使者艖。稅榷五材充國計,商通四海足生涯。會同諸夏咽喉處,名利煙波炫晚霞。"明人蔣一葵在《長安客語》中,為河西務留下了"兩岸旅店叢集、居積百貨,為京東第一鎮也"的千古評價。[7]

旅遊景點

慈航禪林在武清

縣河西務孝力村。為佛教寺院。原有正院和東、西跨院。現僅存正院的山門和前殿。寺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初風格。山門面闊3間,進深1大間前後廊,青瓦硬山頂。前殿面闊3間,進深1大間,7檁前後廊,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結構和裝修別具特色,明間兩側柱間梁架採用抬梁式,山面梁頂的中柱為通柱,從地面柱礎直達脊檁之下,仿穿斗式,在天津地區少見。檐下檁、墊、枋三件做法,施旋子小點金彩繪。禪林寺為佛教寺院,在河西務孝力村西北,是當地著名的古剎之一。因目前尚無處查證,故對該寺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1961年11月14日,當時的武清縣人民委員會將其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所以至今猶存。

據說在禪林寺座落之處,原為一個尼姑庵,後來頹廢成墟,被北京廣濟寺改建為廟。所以鄉間一直傳說孝力禪林寺是北京廣濟寺的分寺,它的"根"在北京。此廟建成若干年後,逐漸變得破敗不堪。後因住持方丈為皇家治病得愈,皇上受僧所請,遂撥帑銀重修此廟。新廟竣工後,又御筆親題"敕賜慈航禪林"匾額一塊。此匾黑地藍字,落款處有帝號干支,在前殿門楣上方一直懸掛到解放前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