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泉壩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泉壩鎮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下轄鎮,地處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西部,東與官舟鎮接壤,南與土地坳鎮相連,西與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交界,北與中寨鄉相接,東北與思渠鎮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5.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85千米,總面積104.2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泉壩鎮戶籍總人口28008人,1992年,捷克、水田併入泉壩鄉。2015年2月,撤銷泉壩鄉鄉設置泉壩鎮。截至2020年6月,泉壩鎮下轄1個居委會和14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泉壩村。2011年,原泉壩鄉財政總收入12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4萬元,其他稅收收入2萬元。2018年,泉壩鎮有工業企業14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泉壩鎮地處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西部,東與官舟鎮接壤,南與土地坳鎮相連,西與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交界,北與中寨鄉相接,東北與思渠鎮毗鄰。距縣城66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5.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85千米, [總面積104.2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泉壩鎮水田河和馬兒河穿越全鎮,地勢西高東低。分為槽壩、峽谷、溝城等不同地貌。境內最高點位于山層岩,海拔1268米;最低點位於絲茅崗,海拔380米。

氣候

泉壩鎮多年平均氣溫14℃,1月平均氣溫2.7℃,極端最低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4.3℃,極端最高氣溫36.1℃。無霜期年平均24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1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50毫米。

水文

泉壩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水田河和馬兒河。

自然災害

泉壩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風災、冰雹、山體滑坡等。2011年冰雹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8930畝農田受災,直接經濟損失753萬元。

自然資源

泉壩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螢石、煤炭等。

2011年,原泉壩鄉耕地面積15630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0048畝,林地面積25584畝。

人口

2011年末,原泉壩鄉總人口2710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422人,城鎮化率8.9%。另有流動人口120人。總人口中,14歲以下7291人,占26.9%;15-64歲17944人,占66.2%;65歲以上1871人,占6.9%。總人口中,以土家族為主,達16263人,占60%。2011年原泉壩鄉人口出生率9.52‰,人口死亡率6.79‰,人口自然增長率2.73‰。 截至2017年末,泉壩鎮常住總人口20144人。 截至2018年末,泉壩鎮戶籍總人口28008人。[2]

經濟

綜述

2011年,原泉壩鄉財政總收入12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4萬元,其他稅收收入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4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35元。 2018年,泉壩鎮有工業企業14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第一產業

泉壩鎮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黃豆為主。2011年,原泉壩鄉生產糧食10061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油菜、花生、油桐、生漆等。2011年,原泉壩鄉生產煙葉387噸,花生96噸,油菜243噸,生漆5噸,油桐籽100噸;蔬菜種植面積3525畝,產量6553噸。

泉壩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原泉壩鄉生豬年末存欄11464頭,牛年末存欄4200頭,羊年末存欄19457隻,家禽年末存欄25786羽。2011年,原泉壩鄉生產肉類1154噸,其中豬肉762噸,牛肉89噸,羊肉150噸,禽肉48噸;禽蛋80噸。

截至2011年末,原泉壩鄉累計造林5400畝,林木覆蓋率36%。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12畝,產量88噸。 [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泉壩鄉有小學16所,在校生4052人,專任教師14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初中1所,在校生325人,專任教師1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小升初升學率9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主要學校有泉壩中學。

文化事業

1952年2月,原泉壩鄉開通有線廣播站。 2011年末,原泉壩鄉開通有線電視,有5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011年末,原泉壩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會員12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原泉壩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鄉中心衛生院1所,片區醫療點3個,村級衛生室15個。專業衛生人員23人。 2011年,原泉壩鄉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5750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原泉壩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戶,人數78人,支出1.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30戶,人數4455人,支出294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6人,支出14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88人,支出3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14人次,支出44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250人次,支出23.5萬元。[4]

歷史文化

名字由來

傳說在泉壩鎮下場口有一口井,流量大,淹沒農田,有人用大鍋蓋上後,淹沒過的地方便成為平壩,故名泉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