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泉陽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泉陽縣

 

 

 

解放戰爭時期的泉陽縣地處皖北平原是豫皖蘇邊區新設縣之一,由臨泉,太和,阜陽三縣界臨屬地析置而成,全縣南北長約44公里,東西長約62公里,總面積約為1131平方公里。

縣歷

泉陽縣於1947年12月建立,屬中共豫皖蘇四地委領導。1949年3月,根據中央關於恢復原省區建制的精神,該縣撤銷,所轄各區分別劃歸其原縣建制。泉陽縣從開闢、建立到撤銷,歷經1年零3個月,為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

進軍豫皖開闢泉陽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戰爭進入敵我力量較量新階段。黨中央採取中原突圍,將戰爭引向蔣管區的方針取得了一定勝利。9月,劉鄧、陳粟大軍會師豫皖蘇,恢復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國民黨中原防衛體系日趨瓦解。解放戰爭走向全面勝利。

國民黨反動勢力為挽救淮河以北殘局,控制皖北重鎮——阜陽,將其上升為第十四綏靖區,由李覺帶整編七十四師(軍級)加強守備,與我軍對壘。

為牽制、分散敵人兵力,創造條件開闢新戰場,配合野戰部隊殲敵作戰,根據中原局和區黨委決定,獨立武裝和分區武裝分散活動,借大軍南下的有利形勢,打向蔣管區,消滅國民黨地方武裝,摧毀反動政權,建立人民自己當家做主的民主政權。

1947年秋,豫皖蘇區黨委為迅速解放阜陽,完成中央在此一帶組織大戰役的戰略設想,拉開沈、阜、太、臨一線為主要戰場,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和區黨委書記吳芝圃親自部署,繼開闢沈邱、項城、臨泉、汝南、新蔡等縣之後,繼續向東發展,在阜、臨、太三縣結合部建立泉陽縣,控制泉、潁河中間地帶,從西邊完成對阜陽的包圍。接着,四分區三團建立阜南縣,開闢潁上縣、潁阜縣;六分區建立阜北縣,四面布網,使敵人的陷於困境。

據此,豫皖蘇軍區指示寧之祥任縣長,以沈邱縣為依據,帶一個班的武裝向阜陽方向開闢,建立泉陽縣。

1947年12月中旬,寧之祥受命到界首刻制「泉陽縣民主縣政府」大印,擬印了民主縣政府施政布告,由警衛員張永周兼管大印。10個人,一匹馬進入潁河、泉河之間的偏僻地區,沿泉河西岸活動。當時,劉鄧大軍已過境四個多月,新建立的阜、臨、太縣革命政權因兩河相隔,力量沒及時伸入,阜陽城又駐有敵軍主力,國民黨縣政權還在行使政令,鄉村地主武裝、小股之匪、散丁、游勇時常騷擾、破壞,為開闢工作增加了許多困難。寧之祥見大刀闊斧式從上到下建立政權的沈邱經驗在這裡受到局限,於是,採取白天趕集開大會,作演講宣傳黨的政策,張貼布告,宣告成立民主縣政府。夜間串連,開小會,談心交朋友,建立活動點,為推動革命的深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群眾迫切要求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紛紛向民主政府靠攏。寧乏祥見條件成熟,便向軍區匯報。一面請示增派幹部,充實加強領導;一面靠自力更生解決幹部來源。

不久,上級調張友武、楊明樞、楊得仁等4位同志和寧之祥帶來的一個班的戰士分四攤子,成立了縣政府和磚集、陶廟、胡集三個區政府。接着,四地委又從臨泉劃來楊橋區。1947年底,軍區參謀長陳明義派三十團一個連歸寧之祥指揮,沿泉河兩岸向東,開闢了大新、聞集,寧老莊和龍王堂四個區政權。

建立民主政權完善工作機構

1.中共泉陽縣委和工作機構

1947年底,區黨委指示,由三十團黨委兼泉陽縣委。團政委冉憲生兼縣委書記,寧之祥任副書記。1948年2月底,太行、晉魯豫先後調來一批幹部,三十團黨委不再兼縣委。接着,四地委決定正式成立中共泉陽縣委,增加苗中路為縣委委員、胡文為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楊尚宇為縣委委員兼副縣長。後又增加崔如泰、孔慶祥、於子龍(宣傳部長)為縣委委員。六月,胥光義調任泉陽縣委書記。委員還有王挺。

縣委下設秘書室(秘書先後是連千祥、王任先)、組織部、宣傳部。高謙為組織部幹事。

2.泉陽縣民主縣政府和工作機構

泉陽縣民主縣政府成立於1947年12月中旬,縣長寧之祥,副縣長楊尚宇。下設財糧科(科長趙興世)、司法民政科(科長張晉英)、交通郵電科(科長王建業)、工商科(科長王建民)、公安局(副局長耿貴來)、縣大隊。

3.建立泉陽縣大隊

泉陽縣大隊建於1948年2月初,政委胥光義、副政委王挺、大隊長寧之祥、副大隊長石堅。

4.建立區政權

泉陽縣委、縣民主政府成立後,為穩定局勢,抓好基層工作,至1948年6月下旬,先後建立8個區政權,在幹部緊缺的條件下,及時任命了一批強有力的區級幹部。

1948年元旦前後,縣長寧之祥首先在泉陽縣腹心地區分別建立磚集(一區)、陶廟(二區)、胡集(三區)。張友武、楊明樞分別為一區、二區區長。三區暫缺員。晉魯豫南下幹部苗中路、和太行地區帶兵南下幹部胡文、楊尚宇等四、五十人先後分配到泉陽縣,充實了幹部力量。孔慶祥、趙立德、趙福江為一區區委正副書記、區長;苗中路、趙榮秋為二區區委書記、區長;劉玉林、李銀鎖為三區區委書記、區長。泉陽縣武裝在三十團支援下,清剿太和北竄至亮集、大新的土匪,建立四區,梁輯武、郝全仁為區委書記、區長。6月,胥光義從二野幹部支隊帶來部分同志,加強了縣區領導。6月中旬建立五區,白鏡清為區委書記、楊明樞任副區長。這時,豫皖蘇軍區情報處派李永題設在白廟的對阜陽工作的情報站,遷到寧老莊,對外稱六區,執行雙重任務,李永題、申振高為區委書記、區長。25日,連千祥、張友武在龍王堂、大田集、馬寨開闢八區,並分別為區委書記、區長,陳玉山為副區長。同年6月,由臨泉劃來的楊橋區(1947年11月組建,區委書記崔如泰、副書記李福成、副區長郭和武)編制為七區。至此,泉陽建立了八個區級政權。

5、建立改造鄉、村政權

劉鄧大軍過境,形勢急轉直下,廣大貧、雇(佃)農和一此進步小知識分子心向民主政府。國民黨鄉、鎮以上政權基本解體,大小頭目紛紛逃匿。泉陽縣利用這一優勢,委任原來各村推舉的保長為民主政權的保長和民主村長,在靠近阜陽城的地方設置了一些兩面政權,明為國民黨辦事,暗中為我服務。

1949年1月21日,中共泉陽縣委會根據區黨委土地會議精神及泉陽縣具體情況,制定了《建鄉計劃》,決定:各區取締原大村長、頑保長、鄉長、間鄰、街長。按照工作基礎,自然條件和現有行改區劃,設立楊橋、龍王堂、大田集、行流集、華陀廟、姜堂、聞集、兩河口、大新集、胡集、陶廟、磚集十二個鎮,鎮設鎮政府,鄉設政府,鄉農村委員會,鄉民兵中隊和支部等。《建鄉計劃》未全部施行,泉陽縣即奉命撤銷。

武裝建設和武裝鬥爭

按照地委指示,泉陽縣縣大隊於1948年2月初成立,隨後又進行了整訓:(1)縣大隊直接掌握的武裝組成兩個連和一個警衛連;(2)各區中隊武裝,當時除六區(寧老莊)外,統屬縣大隊領導;(3)泉陽縣拉譜的五個連於長官店整編後編入了三十團,後又從各區「拉譜」隊伍中選拔組編了一個連。這時,縣大隊由原來三個連發展為四個連。後,警衛連改為公安隊(隊長吳文彬),劃屬縣公安局領導。

泉陽一帶民間槍支大都集中在中農以上的家庭里,其中多在地主家。備村為了安全組織的不同形式的「看家隊」等武裝組織,多為各村地主、保長掌握。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他們設法向民主政府靠攏,要求加委。泉阻縣從組織民兵,改造看家隊為民兵組織入手,有計劃地組織民兵搞槍換肩,逐步把武裝集中在人民手中。同時對鄉間勇敢分子拉起的隊伍加委,有目的,有領導地改造、整頓。對少數反動敵對分子堅決清洗。縣民主政府及時派政工幹部啟發戰士訴苦,提高階級覺悟、明確階級路線。長官店整編後,素質較好的人員被補充進主力部隊,願意留下的三十多中隊以上幹部,大多數隨十八軍南下,為解放戰爭勝利做出了貢獻。

泉陽縣革命政權建立前,地方惡霸勾結十餘股土匪為非作歹。國民黨十二兵團過境,所到之處,更是作惡無數。僅八區龍王堂財物損失便達十萬元。龍王堂正街上66戶居民被拉丁61人,全鎮40歲以下,14歲以上女子,未及逃走者均被強姦。針對這些暴行,鄧小平從大別山回師後,派中原局宣傳部副部長陳克寒等到泉陽、沈丘徵集意見,提出:「以剿匪反霸為主,擴大武裝,建立政權,穩定社會秩序」。泉陽縣以縣大隊,工作組為主要力量,採取紮根串聯,訪貧問苦,減租憶苦等辦法,發動村幹部,組織民兵,動員有覺悟,符條件的青年參軍,參戰,打土頑。

948年春,土匪頭子李學蘭網羅20多土匪(10餘人騎馬)包圍李腰莊,該村工作人員一面鬥爭,一分做瓦解工作,並在縣大隊一個排配合下,活捉李學蘭,收繳了土匪槍支。大呂營工作組偵察出一個有10多條血債,強姦逃荒少女的匪首呂慶增,報經地委批准,予以鎮壓。施長金,楊更金等在代橋一帶配合剿匪,活捉匪首王亞慶及土匪多人。李銀鎖,施長金在後閆灣活捉匪首秦共善及匪30餘人。胥光義、胡文帶縣大隊、區中隊配合縱一十旅十八團一部在胡集以東活捉30多大小匪首,收繳200多支步槍,多挺機槍及多支手槍。2月17日,寧之祥率縣大隊。200餘人,在界首市大隊、劉興區隊協助下,於陳老莊窯口一帶圍殲陳化雨部,活捉100餘人,繳獲所有武器彈藥。4月22日午夜,約300多土頑於劉灣村陰謀偷渡泉河,襲擊泉陽縣民主政府。拂曉,陽縣大隊、胡集、楊橋區隊在四分區兩個連協助下,在敵渡河時一舉全殲。夏初,退入阜陽城的臨泉、界首、太和國民黨縣保安隊約300餘匪徒,派特務到陶廟、界首活動。他們在攜密返回途中,在楊橋被查獲。為首一人跑掉,其餘經審訊被鎮壓。這樣,短短几個月,泉陽縣消滅十餘股土匪,繳獲手槍200條支、機槍3挺、步槍千餘條、彈藥無數。打擊了地方土頑的氣焰,豐富了鬥爭經驗,安定了民心,安定了社會秩序,生產得以發展。支援准海戰役

1、動員地方武裝、配合前線作戰

淮海戰役打響後,泉陽縣大隊和楊橋、馬寨區中隊為阻擊黃維兵團過境,根據豫皖蘇區黨委和地委指示,發動民兵拆毀楊橋區境內的公路和沿途之定廟、八十里店等主要橋樑,同時空舍清野,斷敵補給線,尋機襲擾、疲睏、阻滯敵人。

一天上午,馬寨區副區長陳玉山在張寨主持召開群眾大會,鎮壓惡霸張××。黃維兵團前哨部隊接近時,陳不知道。區長張友武聞訊立即帶區中隊30餘人協助陳鎮壓了張××。撤離到龍王堂東南公路上,發現敵人主力,即伏擊,爾後轉移、隱蔽。生俘敵一通訊兵、一戰馬、一馬槍,及時為分區提供了敵人馳援淮海之有關情報。

2、籌集糧款、供給前線

泉陽縣地處戰役後方,又靠近界首兵站。戰役中,全縣黨、政、軍、民不分白天黑夜為部隊籌集布匹、柴草糧款、趕製軍鞋搞好了物資供應。

3、組織擔架隊,進行戰地救護

根據豫皖蘇區黨委和四地委指示,截至1948年12月上旬,泉陽縣共組織常備擔架800付,動員支前民工4000餘人,編為一個擔架大隊、五個擔架中隊、十五個擔架分隊。寧之祥為大隊長,趙榮秋、郭和伍為第一、第二大隊副。

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動員、組織擔架上前方,泉陽縣又成立了擔架運輸大隊,下轄五個中隊。胡文為大隊長兼政委。

為加強黨對支前、戰勤工作的指導,前後方擔架大隊和支隊均成立了黨委會和支部委員會,由政委兼書記,隊長、隊副為黨委(或支部)委員。此外,各級擔架組織還實行嚴格的軍事管理,配備了相應幹部。

為調動擔架隊民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分隊成立了7—9人參加的民工委員會。下設經濟委員會、評功委員會、群紀檢查組和文化娛樂組。

1948年12月10日,泉陽縣380付擔架奉命在桑樹行、夏官莊稍事休整,取道蘆付、鄲城、白馬驛、亳縣、渦陽、龍山、石弓,日夜兼程奔赴前線。擔架剛到宿縣楊寨中原野戰軍九縱二十七旅前沿陣地,便接受了由包紮所到野戰醫院轉運傷員的任務。在宿縣澮河一線,大隊副趙榮秋及二中隊一分隊長呂從禹以身作則,將棉衣脫下來,蓋在傷員身上,一方面又把自己隨身帶的乾糧、茶水一口口送到傷員口中,使其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們踏着雪水抬送傷員,從雷樓到邵瓦房,一口氣跑十里多路不放擔架。隊員們也爭先恐後,不甘示弱。一中隊57付擔架在中隊長趙立德和政委榮成福帶領下,搶救、轉運傷員245人,成績顯著。擔架鞏固率在四分區第一批擔架中居第二位,受到分區通令嘉獎,並記集體功一次。二中隊一分隊隊副劉富旺,兩次冒着生命危險從火線背出傷員,補評為全縣一等模範和二分區特等模範。

經47天奮戰,至1949年元月22日,泉陽縣187副擔架、1305位民兵,勝利返回。

1949年1月。28日,泉陽縣召開祝捷表模大會,按全縣評選英雄的五項條件及各區不同情況,從各區特等功臣中選出擔架運輸一等模範53人;從各區參戰民兵中選出3—5名優秀民兵。根據野司和分區指示及泉陽縣委會補充意見,分別予以表揚嘉獎。平時工作一貫積極、政治可靠、歷史清楚者,均補列為黨的發展對象,少數經培養被吸收為鄉級幹部。鄉線練兵的戰鬥考驗,既為黨組織增加了新鮮血液,又培養了一批地方基層幹部。

執行新區政策鞏固新建政權

1、貫徹兩次會議精神

1948年3月下旬,縣長寧之祥、縣委副書記胡文在楊橋西北油坊莊參加中共中原局黨的高級幹部會議,聽鄧小平作了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傳達了中央關於新區土改的目的、政策和必備的三個條件,總結了豫皖蘇土改的經驗教訓,徹底糾正了土改中「左」的傾向。

同年8月,縣委書記胥光義在臨泉東南的呂大寨出席了豫皖蘇四地委召開的各縣、市委負責同志會議。會議傳達了毛澤東、劉少奇同志的重要講話,糾正了工作中「亂捕、亂打、亂抓、亂罰、亂要槍、亂殺人」等左傾錯誤,研究了如何鞏固和堅持地方鬥爭。

會後,中共泉陽縣委按雙減和合理負擔政策,發動群眾,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分化瓦解敵人,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2、執行統戰政策,爭取中間力量

泉陽縣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組成反對蔣介石政權的民主統一戰線的同時,逐步改造舊的地方保甲組織,對國民黨上層人士,只要不公開反對我們,就爭取利用。任鼎昌是國民黨臨泉縣三大派系頭子之一,當過縣參議,西胡集一帶勢力較大。豫皖蘇軍區獨立旅開闢沙南,曾住過他家,泉陽縣民主政府也駐過該村。因政府沒動他的財產,他的武裝也沒與民主政府作對。蘇屯保長張克修,在統戰政策感召下,主動為我工作,在爭取艾華山起義中起了作用。後又隨十八軍進藏當翻譯。阜陽城西關多數保、甲長都積極為民主縣政府傳遞消息,為泉陽縣公開在白廟西湖邊活動創造了條件,姜堂的艾華山在國民黨上層人物支持下,拉起二百多人槍,沿姜堂、大田集、程保的泉河兩岸活動。泉陽縣民主政府成立後,他拉到了阜陽城南九里溝和東三十里舖去了。沒有公開成為敵人建制。一些保長、地主帶着武器依附艾華山,對我構成威脅。民主縣政府派人到艾華山處宣傳黨的政策,教育其率部返正。之後,又根據新區政策,委任他為「大隊長」,屬五區領導,受縣大隊指揮、調遣。接着,又派幹部進去做政治工作。這為開闢新區、建立政權,減少阻力,起了一定作用。

3、創辦泉陽通訊,擴大政治宣傳

中共泉陽縣委會和民主縣政府成立後,始終狠抓戰時政治宣傳工作。1948年5月28日,縣委領導創辦了《泉陽通訊》,每月一至三期,作為不定期地方黨內刊物。

《泉陽通訊》及時報道本縣政治、經濟、武裝鬥爭等方面的情況,反映了本縣戰勤工作,區、鄉和行政村典型材料,運用典型事例帶動促進工作的順利開展。

泉陽縣還有計劃地培訓、發展業餘通訊員,常為中共中原局主辦的《雪楓報》供稿。

撤銷泉陽縣恢復原建制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後,根據中共中原局「恢復原行政區劃建制」的決定和豫皖蘇四地委1949年2月20日關於「恢復舊省舊縣區劃」的通知精神,撤銷泉陽縣建制。泉陽縣原屬太和的歸太和縣,一、二、三、七區歸臨泉縣,五、六、八區歸阜陽縣,統屬安徽省阜陽地委領導。按上級組織決定,胡文帶部分幹部到臨泉縣、楊尚宇帶部分幹部南下到合肥開闢新區、胥光義回二野、連千祥留原區。縣直機關幹部、公安局、公安隊劃歸潁上建制,由寧之祥帶領於3月3日到達潁上縣,其武裝由宋振宇接收。至此,泉陽縣歷經一年零三個月,圓滿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王泰山執筆)[1]

參考文獻

  1. 泉陽鎮,搜狗, 2021-11-09 1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