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泊岳陽城下》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泊岳陽城下》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此詩是杜甫晚年兵荒流離時乘舟從湖北初到岳陽所作。黃鶴註:「當是大曆三年(768)冬深作。」 此時逢國破家衰的流亡之時,面臨危難,貧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詩人仍不忘滿腔報國之心,臨危彌堅,不棄不餒,詩歌意境悲愴而宏偉有力。

首聯記岳陽城之景;頷聯借景點時,寫寒江泊舟景如畫;頸聯是壯語,說身雖留滯而才力難盡,時事艱危而膽氣益增。尾聯忽以鯤鵬變化,結出圖往南方的興致,見得詩人頑強奮鬥的精神。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托出豪邁基調,又岸風夕浪,意境起伏,富於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泊岳陽城下[1]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泊岳陽城下》

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詞語注釋

⑴岳陽:地名,在今湖南省境。

⑵江國:江河縱橫的地方。逾:越過。

⑶山城:指岳陽。僅:幾乎,將近。

⑷留滯:即滯留異地。

⑸艱危:指時局艱難危險。

⑹圖南:謂鵬背青天,下乘風脊,一凌霄漢,圖度南冥。今用為表示事業發韌,具有雄心壯志。

⑺鯤鵬:莊子所假託的大魚大鳥。《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白話譯文

千里而來,泊舟於浩渺的洞庭,傍臨高達百層的巍巍山城。岸上的晚風翻動了暮色中的波浪,擁裹船艙的雪花扑打寒燈。[2]

留滯異地,我有才難展;艱危之際,我意氣倍增。打算乘風破浪,放舟南下,說不定就像扶搖直上的九天鯤鵬。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一詩只一句言雪,而終篇自有雪意。其詩壯哉,乃詩家樣子也。

明·王嗣奭《杜臆》:後詩「窮迫挫曩懷」,今雲「艱危氣益增」,似為相左。然讀譚、衡等詩,神王氣壯,知非虛語。然亦因舟向南溟而意激於鯤鵬之變化也。

清·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此亦附會之說,第五句未甚圓。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殊不肯放下。然賢於夢得者,懷忠思效故也。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和平矣,下接云:「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如此拓開,方振得起。溫飛卿《商山早行》,於「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下,接「懈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便覺直坍下去。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首句,漂流之遠。次句,仰眺之神。三、四之景,正從五、六之「留滯」、「艱危」寫出,而忽以才氣變化,結出壯往興致。蓋因向南觸起,亦聊以自豪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只此十字寫岳陽城,有吞吐煙濤之妙(「圖南」二句)。

清·冒春榮《葚原詩說》:三、四句法貴勻稱,承上陡峭而來,宜緩脈赴之;五、六必聳然挺拔,別開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須振起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沈鬱英壯

作品鑑賞

以「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開端,寫作者對岳陽的初識:浩瀚的江河之國有千里之大,層巒的山城有百層之高。氣勢宏博,旋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轉寫近景:河岸的風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燈光映照着紛飛落雪。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對比,又是承輔,以浩瀚開篇,續寫冷風寒燈,一遠一近,一大一冷托襯出別樣的悲愴。

「滯留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滯無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會消退;艱難和危險反而更加激勵氣魄壯大,臨危無懼而彌堅。接下來「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句以圖南,鯤鵬自喻遠大之志向無可披靡。順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層,至此,詩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並與前段的宏偉景色遙相呼應,似斷猶續,首尾相照。

這首詩主要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它的創作背景應該從「大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亂發生於天寶十五載(765),這場戰亂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轉變,也給知識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陰影。這點也反映到杜甫的詩歌當中,從「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時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為他說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安史之亂後的現實並未改變杜甫的忠君戀闕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種迷茫的情緒。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從。其次,杜甫的詩歌十分重視鍊字,他很講究對仗,「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的對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灑」字用的也十分貼切。最後,杜甫在此詩中還用了典故,就是 「鯤鵬」,他引用了《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以鯤鵬的變化無常來暗示前途的不可預料,非常貼切。

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托出豪邁基調,又以岸風夕浪,舟雪寒燈做起伏,及滯留、危難而轉圖南鯤鵬,意境起伏,富於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一詩只一句言雪,而終篇自有雪意。其詩壯哉,乃詩家樣子也。

明·王嗣奭《杜臆》:後詩「窮迫挫曩懷」,今雲「艱危氣益增」,似為相左。然讀譚、衡等詩,神王氣壯,知非虛語。然亦因舟向南溟而意激於鯤鵬之變化也。

清·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此亦附會之說,第五句未甚圓。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殊不肯放下。然賢於夢得者,懷忠思效故也。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和平矣,下接云:「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如此拓開,方振得起。溫飛卿《商山早行》,於「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下,接「懈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便覺直坍下去。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首句,漂流之遠。次句,仰眺之神。三、四之景,正從五、六之「留滯」、「艱危」寫出,而忽以才氣變化,結出壯往興致。蓋因向南觸起,亦聊以自豪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只此十字寫岳陽城,有吞吐煙濤之妙(「圖南」二句)。

清·冒春榮《葚原詩說》:三、四句法貴勻稱,承上陡峭而來,宜緩脈赴之;五、六必聳然挺拔,別開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須振起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沈鬱英壯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5]

視頻

康震:詩聖杜甫(二) 杜甫為官之謎

千秋史話:詩聖杜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