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國雷諾FT17坦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法國雷諾FT17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又在Ⅰ型坦克基礎上,改進生產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產得最多,約1200輛,參加了費萊爾、康布雷等著名的戰役,並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時英國還研製生產了「賽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國是繼英國之後第二個生產坦克的國家,先後研製了「施納德」突擊坦克、「聖沙蒙」突擊坦克、「雷諾」FT-17輕型坦克和2C重型坦克。

基本內容

中文名:雷諾FT-17輕型坦克

外文名:Renault FT-17

主武器:37mm火炮或8mm機槍

火炮最高射速:10發每分鐘

車 重:7噸

車 長:5m

車 寬:1.75m

車 高:2.29m

最大時速:10公里每小時

最大行程:39公里

代表作

雷諾ft17坦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雷諾」FT-17輕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裝有可360度旋轉炮塔的坦克,而且動力艙後置、車體前設駕駛席,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絕大部分現代坦克都沿用了這一設計。德國在遭到英國坦克的沉重打擊後,在匆忙中開始設計自己的坦克,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坦克的國家。1918年初,德國研製的第一種坦克A7V被投入實戰,但還沒等它發揮什麼作用德國即戰敗。

美國、俄國也都在這一時期研製生產了自己的坦克,但此時它們的產品無論在性能和數量上均不如英國。一戰期間的這些坦克雖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其火力、機動性、防護性和可靠性都比較差,乘員的工作環境也很惡劣,只能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儘管如此,由於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並在戰場上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坦克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第一篇章。

具體資料

由於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地面作戰部隊的主要突擊力量,其巨大的威力無人可敵,因而登上了「陸戰之王」的寶座。同時,也造就了如德國的古德里安、隆美爾,美國的巴頓,蘇聯的朱可夫,法國的勒克萊爾等一批以運用裝甲兵著稱的名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國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紛紛根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研製裝備了多種形式的坦克,其中輕型和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也出現過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履式輕型坦克及多炮塔結構的重型坦克。這些坦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都有了明顯提高,它們的戰鬥全重一般在9~28噸之間,最大行駛速度20~43千米/小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有的達到了75或76毫米。各大國均組建了裝甲部隊,裝甲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已經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約2萬餘輛。其中前蘇聯已成為第一坦克大國,擁有坦克15000餘輛,德國躍居第二坦克大國,擁有坦克3500輛,原來的老牌坦克王國英國和法國發展坦克的勢頭已經減弱,分別擁有坦克1150輛和2200輛。此時的美國陸軍由於保守勢力占了上風,沒有認識到坦克的陸地突擊作用,因而沒有引起重視,只有470輛輕型坦克。

1928年6月張作霖被日本人暗殺以後,少帥張學良帶領東北軍連同這些坦克一併加入了南京國民政府,組成了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一騎兵裝甲旅(名義上為中央政府指揮,實際為張學良的內衛部隊),到1930年,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36輛FT-17坦克和24 輛裝甲運兵車。1931年,日軍占領東北後,這些車輛大部分被日軍俘獲,編入日軍和偽滿洲國的部隊服役。1933年春,張學良曾向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贈送了「雷諾」F-17戰車2輛和瀋陽兵工廠自行裝配的裝甲汽車4輛。

「雷諾」FT-17型坦克(37炮型)主要性能數據與「雷諾」FT-17型坦克(機槍型)基本相同,只是其裝備了1門37mm火炮,彈藥數為240發。20世紀30年代末,波蘭曾向西班牙、匈牙利和中國出售了一批數目不詳的FT-17。不知道這些FT-17有多少是原法國造的,多少是波蘭仿造的。有記載說波蘭造的CWS-FT-17曾出口過。CWS意思是「中央汽車製造廠」。1925年至1927年間波蘭利用法國和自製的零部件組裝了26(或27)輛FT-17。波蘭版的FT-17用普通的鐵料代替了原來的鋼材。由於材質低劣不能用於實戰,波蘭軍隊用這種型號的坦克進行訓練。有數據表明前後大概有30-45輛這樣的波蘭坦克賣到了中國。

歷史意義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壟斷集團支持下當上了德國總理。這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國奮戰的原德軍下士上台後,在德國推行法西斯主義,重整軍備,開始為侵略擴張做準備。希特勒對坦克可謂是情有獨鍾,在看了陸軍研製的幾種坦克為他所做的表演後曾興奮地大叫:「這正是我所要的!這正是我所要的!」因此,坦克在德國陸軍中的地位簡直就是如日中天,得到了迅速發展。

開發生產

法國雷諾FT-17坦克為戰爭的需要,法國不只開發了重型坦克,而且也開發出了具有革命意義的輕型坦克FT-17輕型坦克,其基本結構奠定了今天坦克的基本結構,可以說是世界旋轉炮塔坦克的始祖。法國最初設想是發展一種與CA1輕型坦克類似的標準坦克,較重型坦克更加適於突破步兵防線。1915年12月由法國雷諾公司開始研製,這裡有個有意思的情節,剛開始廠主雷諾怕風險以沒有裝甲車輛製造經驗為由加以拒絕,後由總參部委託的埃斯頓上校的努力,雷諾才同意研製戰車,由於官僚作風的影響,直到1917年3月第一輛原型車開始測試,測試證明非常的成功,其設計包括了許多創新設計,重要的一條就是可以用人力對炮塔進行旋轉。

這個設計可以使炮塔的使用更加的方便與靈活,整輛坦克也輕便靈活比重型坦克更易於駕駛,防護更加合理,可以說其戰術技術性能在當時算最好的了。但有點矯枉過正的是,其尺寸太小了,不得不為跨越壕溝而加了一個特別的尾部,其巨大的前輪也有利於跨越障礙。1917年9月法國雷諾開始生產首批該型坦克。其有多種變型被開發了出來,包括搭載機槍的型號,37毫米火炮的型號與,通信指揮坦克以及75毫米火炮的並攜帶捆柴(以利於跨越壕溝)的型號,到一結束,共計生產了3187輛。

結構性能

雷諾FT-17坦克在當時世界各國中坦克設計是百花奇放而很難達到理想設計與作戰需求之間可以說達到了很好的平衡。其總體設計為:發動機、變速箱、主動輪在後,駕駛等操縱裝置在前,而且只需1名駕駛員即可。其炮塔位於車體中前部,擁用全車的制高點,可以360度旋轉(這就是它先進的地方--注),使車長的視界非常的開闊,提高的坦克的火力反應及速度。(世界現今坦克還基本都是這種結構)。[1]

雷諾FT-17輕型坦克有四種基本車型:第一種裝備8毫米機槍1挺,配子彈4800發(也有5400發之數據)第二種裝備37毫米短管火炮,配彈237發。第三種為通信指揮車,將炮塔取消,裝有固定裝甲艙,並裝備無線電台一部。第四種裝備75毫米加農炮,可惜未裝備部隊。

1917年9月雷諾開始生產FT-17坦克,1920年開始對其進行改進,主要有:M24/M25型,改進了坦克的行動部分,加大了負重輪的直徑,加裝帶橡膠履帶,採用高彈性的懸掛裝置,提高了坦克的行駛速度,最大速度增大到了12公里/小時。M26/27型,換裝了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使最大速度達到了16公里/小時,行程達到了160公里。

載入史冊

1917年9月,生產出第一批生產型坦克,定名為「雷諾」FT-17輕型坦克。1918年3月開始裝備法軍,到一戰結束時,一共生產了3187輛。它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在1918年5月31日的雷斯森林防禦戰。在蘇聯國內戰爭期間,白匪軍和外國干涉軍也使用了「雷諾」FT-17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它還參加了法國殖民軍1925-1926年鎮壓摩洛哥部落起義的戰鬥以及1936-1939的西班牙國內戰爭。「雷諾」FT-17坦克還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40年德軍入侵法國時,法軍還有1560輛「雷諾」FT-17坦克。這些坦克大部分被德軍繳獲,被用作固定火力點或用於警衛勤務,直到1944年德軍被逐出法國全境為止。「雷諾」FT-17輕型坦克從1918年服役到1944年,長達26年,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將作為一代著名戰車而載入世界坦克發展史。

屬於世界

芬蘭:1919年七月上旬,芬蘭從法國購得了32輛雷諾FT-17坦克,有兩種型號,37mm火炮14輛,8mm哈奇開斯(Hotchkiss)機槍18輛,芬蘭同時還採購了一些拖拉機以及坦克運輸車輛用於長途運輸。這些坦克於1918-1919年間製造的,芬蘭編號為66151到73400,其中兩輛交給GeneralYudenich'sWhiteArmy使用等到坦克回來的時候已經損壞了,法國又額外製造了兩輛於1921年交給了芬蘭(型號未知),編號為66614和67220,使總數FT-17's坦克達到了34輛。這些坦克於三十年代未漸漸退出了一線,但缺乏新型坦克替代這些坦克。冬季戰爭開始的時候主要做為固定堡壘來使用,只保留了4輛,但再也沒有運行並參加戰鬥,於1943年退役。

美國:一戰時美國大兵僅使用過法國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在戰爭結束前其本國生產的仿雷諾FT17坦克的M1917型坦克還沒有裝備部隊。美國M1917-M1917A1坦克,這種坦克是法國特許美國生產的雷諾FT-17坦克,美國人當然對其進行了改進,例如改為空冷發動機等,M1917A1即為改進後的型號,1931年美國建立了6個M1917坦克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