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泛前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泛前陂》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泛前陂》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一首詩。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泛前陂[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王維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

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閒。

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作品鑑賞

這首詩真可謂清空一氣。讀來臟腑如洗:風清月朗,天高雲眷,山巒連綿而白鶴閒靜,蕩舟剞湖,逸興賞秋,遠離塵世,一無塵心,恍生飄飄欲仙之感覺。

首聯寫秋夜獨游的感受.潛身于山水,陶醉於清秋,物我同一,情景相融,身心完全放鬆之際,詩人找到了天籟自然與本真自我的集合點。尾聯寫任棹未還的興致:獨自蕩舟剞湖.以至於渾然忘我,至夜不歸,窮盡而復通,欣然自適而不禁悠然入禪,獲得了委運任化的自由灑脫。中間二聯寫濤人對于山水的深切體驗一濤人精心選擇飛鶴、雲野、澄波、清月四物象,構成濤意禪意兩兼的境界,而詩人則在與山水自然的親密接觸中自由來往,其人性本真也在此體驗中得以澄明朗現。

二頷聯"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二句的構句方式很特殊,也很別致。這種語用助淵的結構極難,不能刻意模仿,否則"乃是醜婦生瘡,雪上加霜也"所謂的"頭巾氣",是一種酸味,指語言的刻板彆扭,但有學究的迂腐,而無詩的生機靈動一這種語言結構,在王維詩中也極其罕見,看來他也不敢輕易為之。此二句中用"以"用"之",在表達上顯得微妙而深曲,詩人的個體性感覺更強烈,簡直滲透進一科物我不辨的幻覺,其"暢"既是鶴的神情也是人的神情,其在雲縹緲既是山的狀態也是人的狀態。

人與自然同流而歸一,一片勃勃生機,既自由興作而又各得其所。頸聯"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閒"二句中的"將""方"二虛詞,也極富待意的彈性。雖然二副詞不能單獨地指稱實物,也不帶有什麼具象性,卻生成了一種特殊的結構肌理,用於聯繫溝通卻給"澄波"與"清月"I附加某種形式與情態,使這些物象不僅呈現出一種天機興作的進行時,表現了一種生生變化的運動狀態,而且也構成一種微妙的相互關係,生成了一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禪意。

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于山水自然的深切體驗,是審美體驗又是宗教體驗"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禪在剎那。又在永恆,虛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虛空,變幻無常,生生不息,這種詩的意境之創造,遠紹道家的"見無外之境"說,近承佛家"境由心造"論,是對中國詩歌的貢獻。

名家評價

明·楊慎《升庵詩話》:"王右丞詩:"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孟浩然雲:"重以觀魚樂,因之鼓枻歌。雖用助語辭,而無巾頭氣。宋人黃陳輩效之,如:"且然聊爾耳,得也自知之。"又如:"命也豈終否,時乎不暫留。"豈止學步邯鄲,效顰西子,乃是醜婦生瘡,雪上再霜也。"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

作者簡介

王維[2](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參考資料

  1. 白居易 詩詞古文網;
  2. 王維簡介 詩詞古文網;
  3. 王維詩人的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1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