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泥猛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泥猛魚
ni meng yu

中文學名:泥猛魚

拉丁學名:Siganus fuscescens (Houttuyn, 1782)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鱸形目

科:籃子魚科

屬:籃子魚屬

泥猛又名褐籃子魚 ,俗名:籃子魚、泥猛、臭肚、象魚、雉魚、羊嬰、娘咼(閩南叫法),是輻鰭魚綱鱸形目藍子魚科籃子屬的一個種。產地及產期:泥猛是廣鹽、廣溫、植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生息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故肉質有獨特風味。[1]

簡介

泥猛體側扁,橢圓形。頭臉似兔,故英語有兔魚之稱。腹鰭兩側有硬刺,中間為軟條。體褐色,散布着許多白點。尾鰭後緣彎入。其背鰭、尾鰭和腹鰭的刺有毒腺。體長達40厘米,重可達l千克。頭小,口略突出。體黃綠或黃褐色,密布白點及小黑斑。背鰭、腹鰭與臀鰭的硬棘強大且皆具毒腺,尾鰭略凹。與長鰭籃子魚(S. canaliculatus)相似,但後者魚體上的白點較小且密集。

因腹內有一股藻食魚特殊的臭味而得名,這也是一般藻食魚類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釣得此魚,而以冬季時所釣獲之魚體較大,臭肚魚也是最守時的魚類,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釣友以麵粉加魚精粉和水揉粒釣之,東北角釣友則以南極蝦為主要餌料,每年的暑假開始掀起釣臭肚魚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臭肚成群在北海岸出現,然後沿著海岸往北向基隆移動,魚體也越來越大,中秋過後便開始在龍洞出現,並且仍然持續北移,及至成魚。[1]

習性

泥猛習性:泥猛生活於1-50米海域,幼魚常在潮池中發現,成魚棲息于海藻茂盛的礁石平台、緩坡或礁沙混合區。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底棲動物為主。4~6月份(水溫22~25℃)為籃子魚繁殖時間,產黏性卵,多黏附于海藻叢中。仔魚孵化後,以海藻為食,對海藻養殖特別是江蘺養殖危害較大。

視頻

生於70年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