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縣是舊地名,原為江蘇省轄縣,是現在的泰州市姜堰區。泰縣1994年撤縣建市,成立姜堰市(揚州市代管),1996年起由新成立的地級市泰州市代管,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1]

沿革

今泰縣轄境原系泰州的一部分。

泰州是淮東古城之一。據海安縣青墩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這裡已有人類居住。

夏,商時(公元前21世紀一一前11世紀)屬揚州;

春秋時(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屬吳,越;

戰國時(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屬楚,時稱海陽;

秦時(公元前221年一一前207年)屬東海郡(一說九江郡);

漢初吳王濞在此設置糧倉,名"海陵倉";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

東晉時(公元317--420年)一度改稱海陽縣;

唐高宗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政稱吳陵縣,武德七年復稱海陵縣;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取通泰,安泰之意升海陵縣為泰州;北

宋時(公元960-1127年)稱泰州軍南宋時(公元1127年一一1279年)復稱泰州,元時(公元1279年一1368年)稱泰州路;明,清稱泰州,屬揚州府。

辛亥革命後(公元1912年)廢州設泰縣,泰縣之名始於此。

當時泰縣縣政府在泰州城,轄境包括現泰州市,泰縣絕大部分及現海安、江都、興化等縣一部分地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適應對敵鬥爭的需要,本縣境曾先後分別劃屬泰興,江都,興東(後為溱潼),紫石(後為海安)等縣管轄。

1949年1月21日泰州城解放後,分設泰州市,泰縣,泰縣縣政府遷姜堰鎮。

1950年5月,泰州市,泰縣合併為泰縣,同年10月又分治。1958年10月內泰再次合併稱泰州縣,1962年1月兩泰再次分治。

1964年10月又將泰州市所轄泰東,泰西,寺巷,野徐,鮑徐,塘灣,朱莊,港口,馬莊,葉甸,里華,楊莊(今罡楊)等12個公社劃歸泰縣,遂成現狀。泰縣解放後始終屬於揚州專區(後改為揚州地區)管轄。

泰縣1994年撤縣建市,成立姜堰市(揚州市代管),1996年起由新成立的地級市泰州市代管,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

行政區劃

全縣轄2個鎮,39個公社,27個居委會,838個生產大隊,42個相當大隊,6180個生產隊,14個相當生產隊。另有縣屬場圃7個,縣農科所1個。自1981年起全縣設顧高,張甸,寺巷:蘇陳.姜堰,溱潼,港口等7個區。

1985年泰西、朱莊兩鄉劃給泰州市。1988年,泰東鄉劃給泰州市。

至1987年年,全縣共轄兩個直屬鎮、36個鄉鎮、27個居委會、800個村委會。

地理位置

泰縣位於長江下游北岸的江蘇省中部,隸屬揚州地區。東界海安縣,南鄰泰興縣,西接江都縣,北與興化東台縣毗鄰。縣政府駐姜堰鎮。地理座標為北緯3230',東經12008'。面積1264平方公里。人口109.6萬人(28.5萬戶)。其中農業人口101.8萬人。除47人為回,滿,壯,彝維吾爾,錫伯,土家等少數民族外,余均為漢族。

氣候特徵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

歷史文化

泰縣是姜堰(縣級)的前稱,建國至1994年都是叫的這個名字,歷史上姜堰原為泰縣,後因縣治姜堰鎮,改名姜堰。姜堰的由來是:古時一次發洪水,長江、黃河、淮河三處的洪水一起涌到現在的姜堰,在這個情況下,一個姓姜的有錢人出錢修一道堤壩,以擋洪水,由此現在的姜堰有了這個名,又名三水、羅塘,撤市並區時,有說定名姜堰區,有說三水區、羅塘區,最後定名姜堰區。

海軍誕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是在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1949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熱烈慶祝"重慶"號巡洋艦官兵起義,指出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

1949年4月4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奉中央軍委命令,到達江蘇省泰縣白馬廟鄉,建立渡江戰役指揮部,接受國民黨起義投誠艦艇,組建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部隊。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構在白馬廟鄉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人民海軍從此誕生。1989年3月,中央軍委批准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人民海軍成立日。[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