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陽城紫微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陽城紫微宮

洛陽城紫微宮,隋唐洛陽城宮城,舊稱紫微城(亦名紫微宮)。 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自建成後,陸續成為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北宋七朝的理政之所,存世53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

紫微城是當時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建築形制驚世駭俗,影響到了東亞各國的宮殿建設。尤其在武則天時代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別具特色,成為世界奇觀。紫微城占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六倍。[1] 紫微城正門為應天門,正殿為明堂;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貞觀殿徽猷殿

我國歷史上首次萬國來朝、唐太宗接見玄奘、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儀式均在紫微城舉行。 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在原址建設遺址公園,實施了明堂、天堂、應天門和九洲池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其中明堂天堂景區已對外開放,成為洛陽旅遊必去景點。

紫微城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皇宮,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甚至影響到日本、朝鮮和韓國等東亞國家。 書院,原是唐玄宗在紫微城創立的官方學術機構,經後世發展而演變成民間獨立的教育組織。

宮城規模

隋朝東都紫微宮,入唐改稱洛陽宮,在東都洛陽城西北角。宮城東西寬2080米,南北深1977米,主要分三部分。中部為大內,寬1030米,面積為4.09平方公里。相當於約六個故宮大小。(故宮總面積為0.72平方公里)。東部為東宮,西部為西隔城,均寬340米。它們之外側各有夾城,分別寬190米和180米。

隋洛陽城不對稱,這是由於洛水自西南向東北穿城而過,導致城市西部寬闊;同時由於城北依山而建,受地域環境的制約,只能將廣大的禁苑建在城西。這也便利了宮城與禁苑之間的交通。 宮城、皇城居於城市西北高地。[2]

城池堅固,內外砌磚,且宮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圓璧城與曜儀城,東有東城,南面又有洛河,便於防禦,城市的防衛更加嚴密。坊里的設置更加規整,注意利用自然條件便利城市交通,市場的眾多以及水利渠道的設計更多地考慮了工商業。這些都是當時洛陽在中國城市建設上獨具的特色。

傅熹年認為:隋代洛陽城的宮城不居中,違反了自魏晉以來形成的都城布局傳統,之所以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是因為隋朝洛水穿洛陽城而過的布局是效法南朝的建康城。而在宮城和皇城所處城市位置上,則是沿襲了北朝都城的舊規。因此,隋洛陽城的規劃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設的經驗,是這一時期國家統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體現。

從城市規劃建設技術而言,傅熹年認為隋代修建洛陽城時採用了模數控制的設計方法,以宮城的中心部分--大內為基準,以宮城的長和寬規劃全城。把它擴大四倍,即為皇城、宮城之總和,把它分為四份,則每份為一坊。換言之,全城以坊為單位,聚四坊為大內,聚十六坊為皇城、宮城之總和--子城。因此洛陽城是以宮城之廣、長為模數規劃全城,體現了這一時期城市規劃設計的成熟。

綜觀隋所建大興宮、紫微宮的布局,和南北朝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宮牆由內外三環改為前後數重,自南而北分全宮為朝、寢、後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區主殿只有太極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東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尚書省由原在太極殿東南遷出宮外,自魏晉以來在朝區東側由朝堂、尚書省、司馬門形成的東側次要軸線從此取消;其四,魏晉以來在太極殿舉行的大典改在宮中正門承天門,在東堂和西堂舉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動改在太極殿和其後的兩儀殿,宮中象徵三朝的建築,由太極殿與東堂、西堂形成的東西三殿並列,改為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形成的一門二殿前後相重。這些不同表明中國宮殿布局在隋唐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名字由來

隋煬帝大業三年,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洛陽城 ,宇文愷在對洛陽城進行設計的時候,特別注意洛河點綴城區的作用,果斷地改變了自魏晉單一宮制以來的左右對稱都城布局,使這座城市別具風韻,並把城市的各部分與天子聯繫在一起。以"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焉" ,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銀河, 位於洛河兩岸的里坊區,象徵着銀河兩岸的繁星,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宮",紫微宮居洛陽城的西北角,象徵着紫微星,即天之中央的北極星。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這兒停、發駛往銀河的船,而洛陽的定鼎門大街,連接宮城正門和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御道,寬110米稱為"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對應於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城中軸線北起邙山,穿過宮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橋,外郭城的定鼎門,往南一直延伸到龍門伊闕,這就是隋煬帝心中的中軸線,從此都城的中軸線包含了天地之間的呼應和互動,從一座城市的地標含義,成為了一個王城的龍脈所在,這一理念也延續到了北京的紫禁城。

這樣,城市與周邊自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也突出了城市的氣勢。因此,唐人韋述說洛陽城"北據山麓,南望天闕,水木滋茂,川原形勝,自古都邑,莫有比也"。

綜觀隋所建大興宮、東都宮的布局,和南北朝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宮牆由內外三環改為前後數重,自南而北分全宮為朝、寢、後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區主殿只有太極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東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尚書省由原在太極殿東南遷出宮外,自魏晉以來在朝區東側由朝堂、尚書省、司馬門形成的東側次要軸線從此取消;其四,魏晉以來在太極殿舉行的大典改在宮中正門承天門,在東堂和西堂舉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動改在太極殿和其後的兩儀殿,宮中象徵三朝的建築,由太極殿與東堂、西堂形成的東西三殿並列,改為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形成的一門二殿前後相重。這些不同表明中國宮殿布局在隋唐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皇宮布局

紫微宮在皇城北部,東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回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 。南面有三門,中間正門為應天門,東為興教門,西為光政門。應天門內為乾元門,乾元門內為皇宮正殿乾陽殿(唐改為乾元殿,武周改建明堂)。

隋唐洛陽皇宮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唐稱乾元殿)、大業殿(唐稱貞觀殿)、徽猷殿。其中乾陽殿規模最大,其體量和面積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宮殿之一。乾元殿不僅為上朝之殿,帝國每年的元日大朝會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舉行。

宮城

這座新建的都城,主要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於大業元年(605)由衛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築,"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餘里,高四十七尺"。 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長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皇城東西五里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長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城高三丈七尺。宮城北面又有圓璧城與曜儀城,起保衛宮城的作用;東面則修建有含嘉倉城和東城。皇城和宮城西面則是皇家園林--西苑。


大內前為朝區,後為寢區。朝區最前為大內正門則天門,上建高兩層的門樓,門外左右建闕,形制與大興宮承天門近似,而規模過之。朝區主殿為乾陽殿,是面闊十三間、高約50米的巨大殿宇,四周有廊廡,四面開門,形成全宮最大的宮院。南門乾陽門南對則天門。東西門外各有東西向街,東門街北為文成殿,西門街北為武安殿,二殿與乾陽殿東西並列,也各有門廡,形成獨立宮院。東西門南側為官署,東為門下省,西為中書省。

在乾陽、文成、武安三殿之北是宮中第一橫街,東西端分別通入東西隔城,街北即寢區,是朝寢兩區分界線。寢區中為主殿大業殿,南有大業門,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大業殿左右各有若干殿與之並列,均為獨立宮院。大業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外臣不得進入。寢宮中軸線上主殿名徽猷殿,它的左右和後方又有若干殿。大業、徽猷兩組宮院前後相同,加上周圍各殿,用圍牆封閉,共同組成寢區。大內之西,在西隔牆內北部有九洲池,也是苑囿區。池北為皇子住所,池南有舉行大宴會的五殿,是由五座殿聚合成的巨大樓閣。

綜觀隋所建大興宮、東都宮的布局,和南北朝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宮牆由內外三環改為前後數重,自南而北分全宮為朝、寢、後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區主殿只有太極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東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尚書省由原在太極殿東南遷出宮外,自魏晉以來在朝區東側由朝堂、尚書省、司馬門形成的東側次要軸線從此取消;其四,魏晉以來在太極殿舉行的大典改在宮中正門承天門,在東堂和西堂舉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動改在太極殿和其後的兩儀殿,宮中象徵三朝的建築,由太極殿與東堂、西堂形成的東西三殿並列,改為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形成的一門二殿前後相重。這些不同表明中國宮殿布局在隋唐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宮城正門

主詞條:應天門

應天門為隋唐洛陽城紫微宮宮城的正南門,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和開展外交活動的地方,功能類似北京午門。武則天稱帝等儀式都在應天門城樓上進行。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其中闋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來計算,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層樓高,比北京的天安門還要高。

洛陽城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城門闕遺址。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丹鳳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宮城正殿

隋乾陽殿

乾陽殿為隋朝洛陽宮城紫微宮的主殿,隋稱乾陽殿,唐時又稱乾元殿、萬象神宮、通天宮,五代後晉、後唐、後梁時又稱朝元殿、宣德殿。乾陽殿從地面至鴟尾的高度為170尺,折合今尺為49.98米,其高度比今日尚存

的明清太和殿、祈年殿都要高出許多,其體量規模之大令人驚嘆,是中國古代規模最華麗的宮城正殿之一。

唐乾元殿

隋末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後,因為看到其宮殿過於奢侈,而曾"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顯慶元年,敕司農少卿田仁佐因舊余材,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至麟德二年三月十二日,所司奏乾元殿成。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建造的這座乾元殿,尺度記載比較細緻,因為初唐之時,去隋不遠,且唐代乾元殿仍因隋乾陽殿之舊址而建,在尺寸上也有可能因應了隋代舊尺,我們仍以一尺為0.294米計算,推測出這座大殿的基本尺寸:其東西面廣345尺,折合今尺為101.43米;其南北進深為176尺,折合今尺為51.744米;其高120尺,

合今尺約為35.28米。這座建築在高度上已經與今日尚存的明清故宮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廣與進深的尺度,卻是太和殿的1.5倍。

武周明堂

明堂,亦稱天宮,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築"中最高大的兩個建築之一,為武則天時期洛陽太初宮的外朝正衙主殿。明堂原為隋煬帝時所建的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易名。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則天下詔拆除了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初號"萬象神宮"。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毀之後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後曰"通天宮"。

據《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明堂共三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為萬象神宮。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建築,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米,唐代建築技術之巔峰巨作。其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

明堂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武則天時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遺址宮城核心區保護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築,保護展示工程於2012年4月初步落成。

明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禮制建築,為儒家的禮制建築典範,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祈年殿"所延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