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陽白馬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陽白馬寺,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後營建的第一座寺院,位於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

歷史沿革

據傳東漢永平七年(64),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據《冥祥記》《高僧傳》等記載,永平十年,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齎佛經、佛像回洛陽。初居鴻臚寺,後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次年詔令於雍門外別建住所。因為僧人是為天竺來的客人,仍然以賓禮對待,因此,住所名延續用「寺」。「白馬」之名來源有兩個:後以為寺命名。據說當時建造格式仿照印度祗園精舍,中間有塔,殿內有壁畫。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傳為中國漢譯佛典之始。同時譯的還有《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已佚失不傳。東漢時絕大部分佛經都在洛陽翻譯,該寺是最重要的譯館。《開元釋教錄》記載,三國魏時共有譯經沙門四人,除安法賢外,曇柯迦羅、康僧鎧、曇無諦等都在寺內譯經。如嘉平二年(祇戒心》,以當地梵僧舉行受戒的羯磨之法來傳戒,被稱為中土戒律之始。西晉時,先後在寺內譯經傳法者有竺法護、安法欽、法立、法炬等,均為釋門巨子,頗有建樹。唐代的白馬寺比魏晉時期有較大的發展。武則天執政後,白馬寺由其親信薛懷義主持,因而成為宮廷的重要寺院。後經千餘年,屢有興衰。現寺內存有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殿堂及古清涼台遺址;建築、雕塑、碑刻等多為明、清遺物。山門內東西兩側相傳有為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人修建的墓,均擁土為堆,古木森蔚。寺東南有密檐式舍利磚塔一座,名齊雲塔,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風格與西安薦福寺小雁塔相仿。

中原四大名剎

洛陽白馬寺 嵩山少林寺 汝州風穴寺 開封大相國寺[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