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洣泉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洣泉書院

洣泉書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洣泉書院始建於宋代,原名烈山書院,清嘉慶2年(公元1797年)增修齋舍,因縣境內有耕熟嶺,山下出泉,清純不染,涓涓不息,是為洣水之源,學者誠如泉水,則百川歸海,無所不包,故改名為洣泉書院。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洣泉書院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占地面積:不詳
  • 始 建:宋代

簡介

1928年3月,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團攻克 炎陵縣城,第一團團部設在洣泉書院。1928年4月中旬, 毛澤東率部隊從 井岡山來到 炎陵,迎接 朱德 南昌起義部隊和 湘南起義部隊,毛澤東就在後廳左廂房住宿、辦公,親自部署、指揮了 接龍橋 阻擊戰,掩護了朱德部隊向井岡山轉移。

建築結構

洣泉書院系土木結構,三進兩廂式建築。兩廂為諸生學舍,共58間,因狹小而給人一種 點擊此處添加 圖片說明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 寒窗書香氣氛。坐北朝南,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兩廂房對稱,陰陽合瓦 硬山頂,屋石溝頭滴水,封火山牆,房檐四角起翹高挑,玲瓏別致,屬江南清初 祠堂建築形式。分三進,一進為天井式室內庭院,兩株古 桂花樹,每至八月滿院芳香,二進是中廳,為講堂,先生在此講課授業,中廳和東廂房已闢為陳列館,三進後廳,中設 孔子神位,兩側為先生寢房。   

洣泉書院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啟迪後人的宣教陣地,也是頗具古色古香民俗文化特色的觀光勝地。

1997年省文物局定為「 中國工農紅軍在 炎陵縣革命活動紀念地」並改館,注入三部分宣教內容,以圖文並茂形式再現歷史事實,對外開放展出。第一部分《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第二部分為《十八年改革開放建設成就展》,第三部分為《炎陵縣博物館炎陵名人陳列》。

革命典故

毛澤東與洣泉書院的親密接觸,書院部署伏擊戰洣水,發源於井岡山麓炎陵縣的枝山腦,曲折迂迴,最後從衡東而入湘江。洣水兩岸群峰簇擁,風光旖旎,宛如一幅神奇而美妙的山水畫,又因流經炎帝之寢陵,而被世人稱為"聖水河"。炎陵縣城霞陽鎮是一座群山環抱的山城,蜿蜒而來的洣水給其增加了幾分秀美與靈氣。

洣泉書院位於炎陵縣城西,走近"洣泉",我們感覺其如一位尊厚的長者,顯得寧靜而平和。書院院門赫然高懸着"洣泉書院"的匾額,兩邊掛着一副對聯:"莫嘆山城書院小,緣移楚地聖賢多"。

登上15級石階,便進入書院的院落,裡面分前院、講堂、寢堂三進,乾淨整潔。講堂為核心部分,門首懸着一塊匾牌:"魁星點斗";兩旁一副長聯,左為"宋黃龍明烈山清洣泉芳名雅頌乾轉坤旋萬代宗師繩祖武",右為"聖科第賢政要仁勳業俊彩星馳龍飛鳳舞千秋懿士裕後昆";講堂如今陳設着毛澤東當年在這裡的辦公桌椅。寢堂擺設着毛澤東睡過的床鋪。書院的第三進為大成殿,門兩側一副對聯:"苦讀詩有責,豪飲酒無榷",是清代酃縣知縣府沈道寬所題。大成殿正中陳列着毛澤東主席石膏像,為上世紀70年代所立。左廂房復原陳列毛澤東住室。洣泉書院總建築面積1486㎡,屬於精緻小巧型。

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毛澤東率部隊多次進入炎陵(當時叫酃縣)進行一系列革命活動,據考證其中三次在洣泉書院住宿和辦公。1928年4月中旬,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回師炎陵縣縣城,團部設在洣泉書院。毛澤東在此指揮部署了接龍橋戰鬥,擊潰了尾追朱德、陳毅部隊的湘軍。

為了紀念那段珍貴的歷史,1970年,炎陵縣在書院左側興建了"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炎陵紀念館",以豐富的革命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真實記錄了第一次連隊建黨、毛澤東與朱德第一次會面、根據地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政治培訓等根據地一系列首創性革命活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 接龍橋與洣泉書院只有幾分鐘的車程,她因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戰鬥而被寫入中國紅色革命的歷史。

接龍橋位於炎陵縣城的西邊,橫跨草坪河,南北走向,南連湘山,北接106國道,是炎陵縣城西連南北的交通要道。該橋建於1851年,至今還保留了當年建橋時留下的文字。橋的正中陰刻楷書"接龍橋"三個大字,上款書"咸豐元年冬月吉日",下款書"羅紹顏、羅廷明仝建"。

該橋為一座三孔石拱橋,麻石結構,石拱由柚油、豆汁、石灰混合砌成,建築工藝非常獨特,歷經160多年堅固如舊。

接龍橋旁邊有兩座小山峰,叫天河山、湘山,是扼守這裡的交通要道。1928年4月22日,敵湘軍一個團和茶、攸挨戶團尾追朱德、陳毅部隊,逼近炎陵縣城。為掩護朱德部隊向井岡山安全轉移,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在縣城西郊接龍橋地段發起了阻擊戰。當時的毛澤東率領的紅軍第一團只有一、三兩個營編制,而敵軍有一個正規團和兩個民團。紅軍兩個營搶先占領天河山、湘山兩個制高點,以少勝多,擊潰敵軍,為朱毛兩軍勝利會師創造了條件。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