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濁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濁流》是中國自然地理常識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當海底存在坡度時,沉積物受上覆水體壓力突然運動而形成的一種重力流,稱為濁流,又稱懸移流或密度流。

地震時海底沉積物沿大陸坡或海底峽谷向下滑動,使沉積物突然穿入水體中,或洪水時富含泥沙的河水注入受水體中(湖、海、洋),均能造成濁流。混入大量泥沙的水體密度高於周圍水體,只要有坡度即向下滑動,直到坡度十分平坦時發生沉積,形成扇狀堆積體。數學計算、實驗模擬及野外觀察均證明,濁流作用的速度可達80km/h,並能在數百公里範圍內進行。位於大陸坡上的深海峽谷及深海扇等均系濁流作用所致。

由濁流作用形成的沉積常具有下粗上細的遞變層,以陸源碎屑沉積為主,主要為砂和粉砂,並有各種岩屑和淺水生物、植物碎屑。理想化的濁流沉積層序稱為「鮑馬層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