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濃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濃淡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濃淡可用於形容顏色、氣味、滋味等的深淺、強弱程度。在文藝領域中,濃淡可指繪畫色彩的濃淡,文學語言的華美與簡淡,藝術風格的濃艷與清淡以及抒情方式的強烈與平淡等含義。「濃」與「淡」是辯證的存在,比如,中國畫的筆墨一向有濃有淡,濃不至於濁穢,淡不至於虛緲,尤其水墨畫更注重墨色的濃淡,以表現陰陽、向背、虛實、疏密、遠近等。理想的藝術境界是濃淡得宜,其他藝術形式對於濃淡的要求與此一致。

引例1

篇章戶牖(yǒu),左右相瞰。辭如川流,溢則泛濫。權衡損益,斟酌濃淡。芟(shān)繁剪穢,弛於負擔。 (劉勰《文心雕龍•熔裁》) (篇章好像門窗,左右相互配合。文辭好像河流,水滿了會泛濫。衡量內容如何減少或增多,斟酌文辭如何或加濃或減淡。刪去多餘剪除雜亂,使文章減少負累。)

引例2

此卷寂寥簡短,不過數筆,而淺深濃淡,姿態橫生,使人應接不暇,蓋是其得意筆。 (尤袤《跋米元暉<瀟湘圖卷>》) (這幅畫意境靜謐蕭索、尺幅短小,不過寥寥數筆,但是用墨和着色有淺有深、有濃有淡,雲霧、山水等各種姿態紛紛呈現,讓人目不暇接,應該是他的得意之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