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浣溪沙青團壬子春,赴閩憲,別瓢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浣溪沙青團壬子春,赴閩憲,別瓢泉》

作品名稱: 《浣溪沙青團壬子春,赴閩憲,別瓢泉》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浣溪沙青團壬子春,赴閩憲,別瓢泉》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衝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着,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2]

詩詞正文

注釋

①作於紹熙三年(1192)春。稼軒自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至光宗紹熙二年(1191)冬,被劾罷居上饒帶湖整十個春秋。紹熙二年冬接詔命出任福建提點刑獄使。此離家赴任時作。壬子:光宗紹熙三年。閩憲:福建提點刑獄。憲:憲司的簡稱,宋代即指提點刑獄,後世改稱按察司。  稼軒赴任,思緒紛紜:既憂心國事,期立功建業;又留戀山林,願田園終生。上下片俱作二、一頓轉句式。上片借鳥寄情:杜宇啼春,有情送行;白鳥背飛,無情若怨。下片疊用三事,假事寫意:高人逸趣,可窺詞人退隱初衷。「而今」句意轉,違約背盟,愧對故人,與上片「白鳥」句一脈相承,遙為呼應。

②「細聽」兩句:杜鵑有情,聲聲送行盼歸。杜宇:即杜鵑鳥,傳說為蜀郡望帝所化,啼時泣血,啼聲作「不如歸去」,能動人歸思,故亦稱思歸鳥、催歸鳥。

③「朝來」句:白鳥怨恨,背人飛去。白鳥即鷗鷺。按:稼軒初隱帶湖,曾作《水調歌頭·盟鷗》,與鷗鷺結盟,表示永久相伴。今驟然離去,故言其似有責怪之意。

④「對鄭」兩句:言初意師效鄭、陶,田園終生。鄭子真:西漢成帝時人。屢聘不就,隱居雲陽穀口,世稱谷口子真。見揚雄《法言·問神篇》。陶元亮:即陶淵明。他恥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歸隱,至死不仕。他最愛秋菊,每至重陽,必把酒賞菊。

⑤「而今」句:謂而今出任閩憲,該為人所笑。北山移:即南齊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南齊周顒和孔稚珪等初隱鐘山,後來周顒應詔出仕,期滿進京,再過鐘山時,孔稚珪作此文,假託山靈,諷刺周顒違約出仕,拒周入山。北山,即指鐘山。移文,這裡作檄文講,一種帶有曉諭性的官方文體。

賞析注釋

詩寫獨飲小亭時思緒之流動變化,由「興悠」而「清愁」。妙在結二句以青山圍合緊逼為喻,形容「清愁」之深廣和沉重,四方襲來,令人無法抵禦。再者,泛言「清愁」,不特指內涵,既留人想象空間,也可廣泛引起共鳴。

簡介

辛棄疾[3]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4]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5]

視頻

辛棄疾夢想的盛世中國 我們實現了

詞人俠客辛棄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