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
圖片來自yahoomovies.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是一部2011年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執導的德語電影。背景是19世紀早期的歐洲,根據歌德戲劇浮士德》自由改編而成。

獲得了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故事大綱

浮士德是一名才華蓋世的學者,由於科學知識對宗教帶來了限制,所以他對生活喪失了耐心和渴望。於是在魔鬼梅菲斯特(在此片稱為Mauricius)的陪伴和引誘下,浮士德為了得到年輕貌美的女孩瑪格麗特,簽下了出賣靈魂契約,並踏上一條地獄之路。 後來浮士德無法忍受Mauricius,以亂石打死他,卻發現自己永遠迷失在這虛無之地!

主題

本片是導演自1999年開拍的權力系列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講述的是將德國變成納粹帝國希特勒的《莫洛赫》(molokh,1999年)、俄國革命領袖列寧的《金牛座》(tarius,2001年),以及二戰結束時簽訂投降退位協議的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陽》(The Sun,2005年)。

製片人Andrey Sigle說: 「本片與現代世界的事件並沒有關聯——它把背景設定在19世紀早期——反映了導演對於人類和人心力量的持續性探索」。此外,Sigle也表示影片也有政治上的因素,他說:「本片是一個大的俄羅斯文化項目,普京把本片看成是向歐洲傳遞和介紹俄羅斯精神文化的一種途徑,並為歐洲和俄羅斯文化在融合方面起到促進作用」。

製作

2005年導演宣布將要拍攝一部「色彩飽滿、畫面優美的影片」,取材於歌德的《浮士德》和托馬斯·曼1947年完成的小說 Doctor Faustus[1]。出品公司是位於聖彼得堡的Proline Film,加上許多俄羅斯媒體的贊助為本片共籌集了800萬歐元的資金。

2009年8月17日於捷克開拍,在庫特納霍拉等地持續了兩個月的拍攝[2]。也在德國進行了一些拍攝。同年10月劇組趕赴冰島拍攝。

評價

影片充滿藝術質感的鏡頭、富有深意及寓言的劇情及角色刻畫,在威尼斯影展放映後得到了媒體們極高的評價,最終在一片讚揚聲中毫無爭議的獲得金獅獎[3]。評委會主席戴倫·艾洛諾夫斯基對本片評價道:「有的電影讓人笑,有的電影讓人哭,有的電影讓人動容,有的電影讓人思考,而這部電影,它擁有以上所說的一切。」[4]

代表性評價如:對白簡潔精緻,直白充滿思辨;視覺特效特別突出,畫面在昏黃、淺綠、灰暗等不同色彩間轉換調配,營造出了超現實的神奇氛圍,每一個場景都如一副賞心悅目的古老油畫,把觀眾帶入一個奇幻境界。作為一部充滿了各種隱喻和視覺象徵的哲學電影,它是索科洛夫集大成之作。

參考文獻

  1. Macnab, Geoffrey. Sokurov plans 'free fantasy' version of Faust. Screen Daily. 2005-02-23 [2011-01-25]. 
  2. Zemanová, Irena. Production: Russian Faust starts shooting in Prague. Film New Euroe. 2009-08-18 [201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3. 《浮士德》無爭議奪獎 索科洛夫集結多國部隊. 新浪. 2011年9月11日. 
  4. 金獅獎:對經典電影的回歸. 搜狐. 2011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