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原縣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介於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東與固原市原州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北瀕中衛市沙坡頭區、同心縣 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縣面積4989.6平方公里。下轄17個鄉鎮、1個甘鹽池種羊場、1個街道辦事處、1個自然保護區,政府駐地海城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原縣常住人口為333518人。海原縣是集乾旱山區、革命老區、回族聚居區為一體的農業人口大縣,還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海原縣因「花兒剪紙」民間藝術獲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境內有南華山、靈光寺等旅遊景點。2020年3月,海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1年,海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1.6億元,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31.33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47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8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467元、11737元。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海原縣為戎人遊牧區, 秦朝,屬北地郡。 漢朝,屬安定郡。 魏朝,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 隋朝,屬平涼郡。 唐朝,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後,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 五代,受吐蕃、党項部族控制。 宋朝,咸平五年(1002年),党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 西夏,1038年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毀。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築,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朝,大批回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于海原西安州。 明朝,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 清朝,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將海原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後紅軍轉移,豫海縣消亡)。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分為7鎮和6鄉。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3個鄉及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0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海原縣組建為6個區,下轄46個鄉,202村。 1950年0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 1950年0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1年0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 1952年0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並增置了23個鄉。 1953年0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 1953年0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 1954年0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 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 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 1970年01月,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 1981年05月,增置九彩公社。 1984年0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 1985年12月,設立高台、曹窪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 2003年12月,國務院批准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 2004年02月,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2008年0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批覆同意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地域面積220.6平方千米)劃歸海原縣管轄(2月18日正式移交)。 2008年04月,將海原縣的徐套鄉劃歸中寧縣管轄(9月11日正式移交),將興隆鄉劃歸同心縣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七營鎮、甘城鄉劃歸海原縣管轄。 2008年0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將海原縣政府駐地由海城鎮遷至黑城鎮。分析黑城鎮地名歷史和實際情況,在充分考慮群眾、市縣更名意見的基礎上,自治區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確定,海原縣新址駐地黑城鎮更名為三河鎮。(註: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仍駐海城鎮) 2008年09月,海原縣徐套鄉正式移交中寧縣管轄。 2009年06月,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仍駐地海城鎮。 2015年01月,固原市實施「一核五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整合三營鎮、海興開發區,形成新的發展組團。 2020年3月,海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海原縣轄5個鎮、12個鄉,165個行政村,轄區包括:海城鎮李旺鎮西安鎮三河鎮七營鎮、史店鄉、樹台鄉、關橋鄉、高崖鄉、鄭旗鄉、賈塘鄉、曹窪鄉、九彩鄉、李俊鄉、紅羊鄉、關莊鄉、甘城鄉。還有種羊場、涵養林總場、老城管理辦公室、海興開發區(註:三河鎮由海興開發區代管)。 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位於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東與固原市原州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省靖遠縣、會寧縣,北瀕中衛市、同心縣。全縣國土面積6463平方公里。

地形

海原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余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內,形成西南高、東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華山主峰馬萬山為最高,海拔2955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峰。這一地區地勢高寒,雨量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東部以清水河防地興隆鄉李家灣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中部為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中,黃土丘陵占66%,土石山區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36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

氣候

海原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溫7℃,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10℃積溫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乾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發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土壤

海原縣土壤主要有黑壚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海原縣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乾草原(分布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

礦產資源

海原縣境內探明礦產資源石膏、白去岩、陶土、金、銅、硫鐵、磚瓦粘土、砂礫石、池鹽等18個礦種,礦點六十幾處。其中石膏占絕對優勢,地質儲量達二十四億噸,主要分布於縣境內興隆、興仁、西安、李俊、李旺等鄉鎮。品種齊全,有纖維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鈣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礦大都是露天礦,礦帶規模大。冶鎂白雲岩地質儲量達5900萬噸,氧化鎂品位21%以上。主要分布在興仁油井山、曹窪亂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鎮野狐坡。

水資源

海原縣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人口

2018年末,戶籍人口134709戶453309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84357人,鄉村戶籍人口368952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02512戶40389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3176人,鄉村常住人口280722人,城鎮人口比重為30.50%。全年出生人口0.75萬人,出生率為18.59‰,死亡人口0.19萬人,死亡率為4.81‰,自然增長率為13.78‰。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原縣常住人口為333518人。

民族

海原縣為回族主要聚居區,此外還有東鄉族、蒙古族、苗族、藏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

綜合

2018年,海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68億元,同比增長1.5%(可比價,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23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30億元,同比下降3.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5.16億元,同比增長3.4%。從三個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來看,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73.0%、-76.2%、103.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1.1、1.5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3043元,同比下降0.8%。 2020年,海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44億元,同比增長4.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13億元,同比增長24.6%,增幅居全區前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14億元,同比增長2.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488元、10641元,同比增長5.3%、10.5%。

第一產業

2018年,海原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84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農業產值17.34億元,同比增長4.6%;林業產值0.47億元,同比增長40.2%;牧業產值8.11億元,同比增長2.3%;漁業產值3.6萬元,同比下降96.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91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70億元,同比增長4.3%。 全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4.05萬畝,同比增長1.7%;糧食總產量25.51萬噸,同比增長16.0%。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2.90萬畝,同比增長2.4%;小麥總產量1.69萬噸,同比增長12.7%。玉米播種面積35.10萬畝,同比下降0.9%;玉米總產量12.64萬噸,同比增長23.1%。薯類播種面積41.00萬畝,同比下降1.2%;薯類總產量38.00萬噸,同比增長7.6%。全年全縣油料播種面積8.76萬畝,同比增長1.5%;油料總產量1.34萬噸,同比增長6.2%。全年全縣中草藥材播種面積5.41萬畝,同比增長13.9%;中草藥材總產量0.56萬噸,同比增長26.9%。全年全縣瓜果類播種面積5.5萬畝,同比增長6.9%;瓜果類總產量7.24萬噸,同比增長5.5%。全年全縣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6.74萬畝,同比增長6.3%;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8.54萬噸,同比增長6.0%。 年末全縣牛存欄7.08萬頭,同比增長22.3%。其中,肉牛存欄6.99萬頭,同比增長28.0%;奶牛存欄0.09萬頭,同比下降72.7%。羊只存欄43.77萬隻,同比增長22.1%。家禽存欄25.87萬隻,同比下降12.0%。全年累計牛出欄4.42萬頭,同比增長7.3%;羊只出欄34.06萬隻,同比增長5.8%。家禽出欄21.15萬隻,同比增長2.1%。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51萬噸,同比增長5.6%。 全年全縣完成造林面積14.55萬畝,同比增長42.93%。

第二產業

2018年,海原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全年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2.0%。全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業務收入13.55億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3.50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04億元。全縣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實現1.05億元,同比下降1.%。 全年全縣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5.84億元,同比下降17.4%。全縣三級資質等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7家(其中三級資質等級6家,二級資質等級1家)。建築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32萬平方米,其中房屋新開工面積8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8.58萬平方米,竣工價值23.61億元。 2018年,全縣500萬元以上(不含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2.4%。其中,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同比增長53.0%,5000萬元以下投資項目同比下降42.7%。 從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控股投資同比下降51.8%,占總投資的21.6%,占比下降了8.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7倍,占總投資的24.6%,占比下降了27.4個百分點。 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同比下降42.0%,占總投資的2.9%,占比下降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同比增長1.9倍,占總投資的19.9%,占比提高15.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同比下降43.3%,占總投資的77.1%,占比下降14.8百分點。第三產業始終是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支撐。 從施工項目看。全年在庫施工項目177個,同比減少47個,下降20.9%。其中投資項目155個,房地產項目22個。 全年全縣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5.54億元,同比下降44.8%。其中,住宅投資4.05億元,同比下降47.8%;商業營業用房完成投資1.28億元,同比下降35.0%。全縣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81.0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5%。其中住宅施工面積60.2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4.1%。全縣房屋新開工面積23.6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6%。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17.7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7.1%。全縣房屋竣工面積16.1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7.9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8.7%。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12.7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0.8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0.6%;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1.8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7%。

第三產業

2018年,海原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42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32億元,同比下降18.0%;非稅收入完成1.10億元,同比增長85.2%。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8.73億元,同比增長13.1%。八項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完成2.44億元,同比增長17.8%;公共安全支出完成1.32億元,同比增長10.8%;教育支出完成9.38億元,同比增長10.9%;科學技術支出完成0.12億元,同比增長55.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7.85億元,同比下降6.6%;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完成6.10億元,同比增長14.2%;節能環保支出完成1.93億元,同比增長45.1%;城鄉社區支出完成4.44億元,同比下降7.6%。 全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96.59億元,同比增長10.3%。分部門看:住戶存款餘額為42.65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為7.16億元、廣義政府存款餘額為46.78億元。全年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5.87億元,同比增長19.5%。分部門看:住戶貸款餘額為37.7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為30.67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為7.09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為18.1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為0.66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為1.40億元,票據融資餘額為16.05億元。 全年全縣保費收入共計22252.53萬元,同比增長11.7%;支付賠款共計9380.75萬元,同比增長10.9%。

交通運輸

海原縣內有中寶鐵路、中郝高速公路、銀武高速公路、109國道及銀平公路、中靜公路等過境。 截止2018年,海原縣,公路通車裡程達3313.94公里,公路密度為51.30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級分國道265.39公里,省道540.93公里,鄉道629.86公里,村道1877.76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186.23公里,一級公路15.30公里,二級公路173.31公里,三級公路552.82公里,四級公路2386.28公里。 年末全縣有客運企業7家,在冊營運客運車輛525輛,其中班車179輛、公交車79輛、出租車267輛。共開通客運線路193條,其中跨省4條、跨市26條、跨縣9條、縣內154條,日發班次192個,行政村通客車率99.6%。現有二級客運站1個,鄉鎮四級客運站13個,農村客運招呼站173個。有普通貨運企業47家,在冊貨運汽車9238輛。有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站1家,二類機動車維修企業12家,三類維修業戶218家,摩托車維修業戶12家。有二類駕校2所,駕校教練場3個,總面積22.7萬平方米,教練車177輛,教練員178人。全年完成機動車駕駛員培訓5366人、從業資格證培訓考試1257人、道路運輸駕駛員繼續教育2918人、從業資格證誠信考核6552件。

郵電

完成郵政業務總量770.75萬元,同比增長15.4%;全年電信業務總量124032.93萬元,同比增長89.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79萬戶,同比下降15.8%,其中住宅電話年末用戶1.01萬戶,同比下降37.9%;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33.41萬戶,同比增長0.4%;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7.57萬戶,同比增長47.6%。

社會事業

2018年,海原縣共有學校326所。小學278所(其中,縣城小學9所、鄉鎮中心小學12所、村級小學116所、教學點141個);中學22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24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6所、民辦幼兒園4所、公建民營幼兒園4所)。全縣共有教學班2315個,其中小學階段1302個(特教學校5個)、初中395個、學前幼兒447個(其中幼兒園126個)、普通高中129個、職業高中42個。全縣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5個。全縣現有教職工4738人(在編4520人,特崗218人),女教職工2419人,專任教師4722人。按學校類別分幼兒園81人、小學2547人、初中1379人、高中學校493人、特殊教育學校13人、職中112人、局機關培訓中心等113人。全縣共有在校學生86391人,其中女生42087人(占48.8%)、少數民族72633人(占84.1%)。其中:小學階段在校學生40038人(特教學校61人)、女生19445人(特教學校23人)、少數民族34578人(特教學校47人)。初中階段在校學生19795人,其中女生9688人、少數民族16780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472人(不含高三836人補習生),其中女生4009人、少數民族5697人。中等職業在校生2630人(其中,全日制1877人、非全日制753人),其中女生1202人、少數民族2046人。學前幼兒學生16456人(小學學前班11641人、在園幼兒4815人),其中女生7743人、少數民族13532人。全縣有寄宿制學校33所(小學9所、一貫制7所、初級中學12所、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住校生27570人(小學3337人、初中16052人、高中8181人)。全縣4-6周歲幼兒20192人,入學16456人,入學率81.5%;7-12周歲適齡兒童47485人,緩免入學1人,入學4748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3-15周歲初中適齡人口22043人,入學21630人,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8.1%;16-18周歲高中適齡人口21008人,轄區高中階段在校學生19182人,高中階段入學率為91.3%。 主要中小學:海原縣第一中學、海原縣西安中學、海原縣三河中學、海原縣李俊中學、海原關橋中學、海原縣曹窪中學、海原縣甘城中學、海原縣九彩中學、海原縣鄭旗中學、海原縣第三中學、海原縣三河鎮黑城中學、寧夏海原縣閔唐小學、海原縣大峴民族小學、海原縣第一小學、海原縣段塬小學、海原縣七營中學、海原縣李旺鎮團莊小學、海原縣李旺中心小學、海原縣盛世開元希望小學、海原縣三河鎮六窯小學。

文化

2011年,海原縣建成縣級文化共享中心1個、鄉村文化共享服務點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2個、農家書屋175個。花兒藝術得到傳承和發揚,《回鄉婚禮》先後兩次赴京演出並走出國門。

衛生健康

2018年,海原縣共有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315家,其中區級醫療機構分支機構1家(寧南醫院),縣級衛生計生機構5家,鄉鎮衛生院1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家,村衛生室268家,民營醫院4家,個體診所16家;共設置病床1388張,每千人擁有病床2.98張;縣、鄉兩級衛生計生機構共核定事業編制1092個,目前有醫護人員1543人,其中:在編人員1008人,聘用人員535人,每千人口擁有醫護人員3.3人;全縣有在冊執業(助理)醫師總數577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24人,在冊護士495人,每千人口擁有註冊護士1.05人,共有村醫296人,其中大專學歷村醫290人,占比97.9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2.27‰,嬰兒死亡率8.30‰,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99.98%。

社會保障

2018年,海原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0.6元,同比增長11.1%。其中:工資性收入實現4247.6元,同比增長19.3%;經營淨收入實現2850.9元,同比增長15.1%;財產淨收入實現98.5元,同比下降11.8%;轉移淨收入實現1313.7元,同比下降12.9%。全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42.6元,同比增長4.5%。 年末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16.28萬人,城鄉居民參保率達到99%。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5萬人,同比增長51%。離退休人員1.24萬人,同比增長34%。 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9.76萬人,同比下降0.4%(移民搬遷導致人數下降)。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65萬人,同比增長13.0%;參加城鄉居民統籌醫療保險人數38.11萬人,同比降低0.9%。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11萬人,同比增長15.6%。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13萬人,同比增長6.6%。

居民收入

2018年,海原縣全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6.5元,同比增長7.6%。其中:工資性收入實現20410.2元,同比增長11.7%;經營淨收入實現1419.1元,同比增長14.6%;財產淨收入實現726.5元,同比下降34.7%;轉移淨收入1490.7元,同比下降13.6%。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302.6元,同比增長1.2%。

宗教

2011年,海原縣有宗教活動場所848個,其中伊斯蘭教的清真寺798座,拱北43座;佛、道教活動場所7座。另外,漢族地區有民間方神廟189所。在伊斯蘭教中,虎夫耶人口17.16萬人,占63.4%,有場所436座;伊赫瓦尼人口6.27萬人,占23.1%,有宗教場所178座;尕德忍耶人口1.78萬人,占6.6%,有宗教場所56座;哲赫忍耶人口1.3萬人,占4.9%,有宗教場所24座;塞萊非耶人口0.55萬人,占2%,有宗教場所26座。

公共服務

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實施危窯危房改造「九個一批」工程,採取農戶自建、企業助建、部門幫建、政府統建等方式,推進農村危窯危房即增即改,確保存量危房清零、安全住房有保障,實現改得動、蓋得起、建得好。 2020年12月11日,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名單。

鄉村振興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地方文化

綜述

2008年,海原縣「花兒剪紙」民間藝術獲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花兒

海原花兒俗稱「乾花兒」、「山花兒」和「土花兒」。從區域分布上看,海原作為寧夏花兒的主要流傳區和發源地,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別具一格的地域風光為花兒注入了獨特的人文內涵和鮮明的藝術特色,使海原乾花兒成為花兒元素中一束瑰麗的「藝術奇葩」。

刺繡剪紙

海原縣回族刺繡剪紙,千百年來,作為古老的民族藝術,在回族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保護和傳承。現還有女兒出嫁時要做刺繡嫁妝的風俗。

地震習俗

十一月初七的祭奠

每年十一月初七時,是海原地震紀念日。每年這一天,村民們都要上墳祭奠。在海原縣縣城西南角,有一個占地近200畝的「萬人墳」,安葬的就是地震遇難者。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後,陝西、甘肅、青海以及寧夏其他地方的人都到海原縣縣城外的「萬人墳」和其他地方祭奠。回族人稱之為「紀難日」,漢族人則叫「劫難日」。

炒豆子

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後,海原當地民眾還有一項風俗習慣是炒豆子,將扁豆、黃豆等原糧炒熟吃。這一風俗習慣是為了紀念地震時期人們經受的苦難。地震時,很多人被壓在房子下面,就是靠着吃原糧活下來的。

房門後的鐵鍬

地震過後,很多人家認識到了窯洞的危險,蓋了新房子,但也有一部分群眾蓋不起房子,仍然住在土窯里。無論是住土窯還是住房子的人,他們都習慣性地在門背後放一把鐵鍬。據說,這是為了防止災難來臨時,有自救的工具。經歷過大災的人們開始有了強烈的防災意識。

菜園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約4800年~3900年左右,是古人類生息繁衍、生產勞動的場所和墓葬地。菜園遺址的古人類在交流變遷過程中,積極汲取包括北方草原文化在內的諸多周邊區域文化先進因素,形成了具有本地土著特色的「菜園文化」。他們過着農業定居為主,畜牧養殖為輔,間或進行捕撈的生活,氏族群體紡織業相對比較發達,有着相對穩定的經濟生活狀態。

名優特產

壓砂瓜

壓砂地種植硒砂瓜在海原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種植歷史和栽培經驗,加之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生產的硒砂瓜果大、甘甜、味純、質優。 壓砂地硒砂瓜種植區主要涉及興仁、高崖、關橋、徐套、蒿川等鄉鎮,2006年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預計總產量達1.6億公斤。特別是硒砂瓜主產區興仁、高崖、關橋三個鄉鎮,年種植面積占海原縣的85%以上。

蔥韭蒜

2006年海原縣蔥韭蒜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紅蔥3萬畝,大蒜0.1萬畝,韭菜0.4萬畝。總產量預計達4926萬公斤。蔥蒜種植已由以戶為單位的零星種植髮展到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村種植,如:史店鄉蒼灣行政村,海城鎮山門村。蔥蒜種植面積由90年的0.5萬畝發展到2006年的2萬畝,總產量預計達2.6萬噸。

旅遊名勝

鳳凰城址

修築於宋,原有內、外城之分,現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牆。史志載:「西夏境域,東距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即指今蕭關城址。

靈光寺

靈光寺位于海原南華山西麓,距縣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攜愛妃沒移氏棲居之地,行宮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飛檐斗拱,綿延數里。境內五泉竟洌,華山疊翠,自然景觀奇麗壯觀。公元1081年被宋將李憲燒毀,遺址尚存。

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始名於夏,宋咸平五年(1002)的當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奪取後泛稱「天都」,稱西華山為「天都山」。 石窟位於天都山東麓腰部,共6窟。宋慶曆二年,夏天授禮法延扎五年(1042)前後,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築台鑿窯(今祖師洞)為遊獵避暑宮,即石窟之始。宋夏後期,石窟逐漸演變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廟。石窟在明萬曆年間、清和民國年間曾重修。因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窟內原塑及窟外建築均毀,尚存清至民國修繕洞窟碑記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廟祠佛像,有祖師洞、玉皇洞、三宮殿、土地洞、法王閣、觀音洞等6窟,西夏時期李元昊曾與妃沒移氏相居。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16日,海原縣入選「2020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1年6月21日,海原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1年9月,海原縣入選「2021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1年12月,海原縣入選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