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山仙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山仙館是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將荔枝灣方圓幾百畝地買下,大興土木修亭葺台,建成嶺南第一名園,並提名為「海山仙館」。經過多年變遷,當年的風貌已蕩然無存。1998年,由政府出資,開始了「海山仙館」的主樓「貯蘊樓」的重建,並由已故著名[[建築園林]大師莫伯治負責設計。[1]

中文名稱: 海山仙館

地理位置:荔枝灣

著名景點: 人工湖等

建造者: 潘仕成

海山仙館

嶺南園林的芳蹤倩影裹挾着幽遠悠長的古韻古風,幾可溯源到南越國南漢小王朝。而歷史上構築於荔枝灣內的園林建築,規模就更為「大觀」了。如南漢王朝花園,「十里紅雲、八橋畫舫」的昌華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黃衷的晚景園等……到了清代,又相繼出現了廣州紳士丘熙的唐荔園(虬珠園),蔡廷蕙的環翠園,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園。而其中最為著名、在清代號稱為全市私園之冠的,則是廣州富商及文化名人潘仕成建於道光年間的「海上神山、仙人舊館」——海山仙館。它的名稱就因了館門上的這副對聯而得名。

文字載述

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對海山仙館的文字載述並不多見。反映其真跡史況的珍貴資料,主要有廣州美術館收藏的清代著名畫家夏鑾潘仕成之邀所繪的《海山仙館圖》,它為今人提供了昔日海山仙館的精緻全貌;還有19世紀中葉十三行畫商庭呱所作的紙本水粉畫《廣州泮塘之清華池館》,介紹了海山仙館的局部園林景致。另外,法國人于勒·埃及爾於1844年拍攝的一組海山仙館亭台樓閣的照片;美國人亨特於1885年出版的《舊中國雜記》(該書1993年在香港再版);還有從當時文人墨客余洵慶撰寫的《荷廊筆記》及李寶嘉撰寫的《南亭四話》等著作中,我們得以窺探海山仙館的園林建築特色與風貌:如「園景淡雅」,「不徒以華妙勝」;又如「妙有江南炯水意,卻添灣上荔枝多」。

建築的主調特徵

由此可以判斷,海山仙館園林建築的主調特徵,是利用了荔枝灣畔的荔枝林,從而使嶺南固有的枝藤纏蔓、幽幽靜默、森森渺渺、溫靜纖細的文化傳承、地域特色與田園景觀三者之錄副揉交合,情景互襯,天人合一,進而昭示並呈現出嶺南園林藝術最高超的境界與神髓——素雅及精緻。正如盧文聰筆下的海山仙館,有着井然不紊、參差無亂、優遊天成的溫婉風致:「堤上江荔,水裡白荷,庭中丹桂,卷松翠檜,竹影桐陰,奇花異草相互襯托,並形成綠化體系。」的確因了自然的恩惠,海山仙館周身為廣闊而美麗的青山秀水、綠瘦紅肥蔭護着,環抱着,「正因為內、外都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就使得園林建築中亭榭樓台的設計和安排能有更大的自由度」;它到處都有景可借,有綠可襯,有蔭可依,故而不需要單靠雕樑畫棟的「華妙勝」,也就是可以借渾然天成的靈心秀韻,而摒褪許多雕琢堆砌的匠顏。

園林特色

蒼叢蔭隱、如霞錦簇的海山仙館,又似天然野趣修煉成金的人間奇境,顯示着含蓄蘊藉、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古典園林特色,亦無聲訴諸南粵民俗的那種溫婉自得、怡然山水、靜副世事的從容雅緒。「不知今夕是何時的雲月,也不知今宵是何時的雨煙」,想像中的海山仙館竟恍似海市蜃樓,迷朦清麗,如夢似幻,記不清造物主的名姓,只當是引得無數墨客潑墨、騷人興騷、許人吟詠無盡的世外桃源……

文化內涵

海山仙館之所以受到人們由衷的惜寵喜愛,並非僅僅緣於它的園林美景、紅荔雲色,更重要是它積澱着豐碩的經典文化內涵。園主潘仕成非但是十三行的大富商,而且還是收藏甚豐、蜚聲域外的文化名流。他不惜斥巨資刻印《海山仙館叢書》56種,492卷,分編經、史、子、集四部,共120冊。他還用心搜羅歷代名書法家的名跡法貼,將他們珍貴的手跡敬分為摹古、藏真、「遺芬」,而後飧鑿成一千多塊石刻,大多鑲嵌在園裡迴廊曲徑的洞壁中,他還把這批名跡石刻拓本刊印成《海山仙館叢貼》。正因園主如此的孜孜不倦,藝海淘金,鍥而不捨,海納百川,所以潘仕成聲名遠播,威望大振,而海山仙館也理所當然、承之無愧地變為當時達官顯貴、名流雅士、外國豪商富賈們經常聚集的樂土名苑;甚至,連那些外國使節與政府要員官宦之間的會晤,也常常假座這裡進行和談暢議呢。毋庸置疑,前文提及的美國作家亨特,法國攝影師于勒·埃及爾,還有英國著名的攝影師、作家[[約翰·湯遜]等,當年就都曾是海山仙館裡的常客熟友;他們迷戀這個「典型的中國園林」,同時責無旁貸地權將這「離奇有趣」且美麗超凡的天堂樂土變成了他們圖文並茂的藝術珍品傳播到海外世界。

視頻

廣州海山仙館門口,這些3D畫太逼真了,都快跳出來了,驚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