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陵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陵區泰州市轄區。位於江蘇省中部,東經119°54′42〞,北緯32°29′54〞。西鄰江都市,北、東與姜堰市接壤,南連高港區。總面積309平方千米。總人口57萬人(2010年)。轄10個街道、3個鎮: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南街道、城中街道、城北街道、京泰路街道、紅旗街道、鳳凰街道、寺巷街道、明珠街道、九龍鎮、罡楊鎮、蘇陳鎮。其中,寺巷街道、明珠街道由泰州經濟開發區管理。區政府駐城中街道府前路26號。

全區地勢平坦,南高北低,南部多屬平地,北部河網密布,地面標高2.6—5.5米,最高處岳阜標高20.28米。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1],年平均氣溫在13.9℃—15.7℃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049.1毫米。

歷史沿革

周時稱海陽。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年)始置海陵縣,隸屬臨淮郡。東晉義熙七年(411年)設海陵郡,領建陵、寧海、如皋、臨江、蒲濤五縣,隸屬南兗州。梁,海陵縣由廣陵郡改屬海陵郡。劉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增轄臨澤縣,領六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海陵廢郡。建陵縣併入海陵縣。

武德三年稱吳陵,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縣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開始,轄海陵、興化、如皋、鹽城等縣,隸屬東都府。宋初為泰州軍事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為泰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復稱泰州。明、清沿用。民國建立,裁府廢州,泰州改稱泰縣。

1949年1月21日泰州解放,22日成立泰州市人民政府,屬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5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稱蘇北泰州專區。1950年1月18日,泰州專區與揚州專區合併為泰州專區,專署駐泰州市,轄泰州、揚州兩市及泰縣、泰興、靖江、江都、興化、高郵、寶應、儀征,六合9縣。1950年8月,揚州市直屬蘇北行署,泰州專區轄1市9縣。1953年2月8日,泰州專區改稱揚州專區。1954年11月21日,泰州市改為省轄市。1958年7月改為地轄市,屬揚州地區。

泰州市與泰縣曾兩度合併。1950年5月8日至10月7日,泰州市與泰縣合併為泰縣。1959年1月9日至1962年5月24日,泰州與泰縣合併為泰州縣。縣政府均駐泰州。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泰州市屬揚州市。1996年7月1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泰州市,原縣級泰州市改為海陵區。

1997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姜堰市的寺巷、鮑徐、塘灣、白馬、野徐5個鄉鎮和泰州市的口岸、刁鋪、永安洲、田河、許莊5個鄉鎮劃歸海陵區管轄。同年,經國務院批准,新設高港區,區政府駐口岸鎮;管轄從海陵區劃出的口岸、刁鋪、許莊、田河、永安洲、白馬、野徐7個鄉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海陵區(轄9個街道、4個鎮、2個鄉)總人口402355人,其中:城中街道24741人,城南街道34283人,城北街道42411人,城西街道38376人,西倉街道11859人,下壩街道18625人,泰山街道4097人,豐樂街道2257人,新區街道12383人,九龍鎮26855人,寺巷鎮59932人,塘灣鎮31138人,泰東鎮29528人,東郊鄉32920人,西郊鄉29899人,紅旗良種場3051人。

2009年末,海陵區總面積304平方千米、總人口55.93萬人。其中:九龍鎮面積30.9平方千米、人口28886人,罡楊鎮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2154人,蘇陳鎮面積45.8平方千米、人口38910人,寺巷鎮面積51.49平方千米、人口61589人。(數據來源《江蘇省統計年鑑》,缺街道數據)

2010年,撤銷寺巷鎮,設立寺巷街道、明珠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後,海陵區轄10個街道[2]、3個鎮: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南街道、城中街道、城北街道、京泰路街道、紅旗街道、鳳凰街道、九龍鎮、罡楊鎮、蘇陳鎮;寺巷街道、明珠街道(由泰州經濟開發區管理)。區政府駐府前路26號。

視頻

海陵區 相關視頻

泰州海陵區宣傳片
海陵區旅遊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