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消費者心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消費者心理

消費者心理,是消費者消費心理購買心理的總稱。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一般心理過程包括對商品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心理類型包括習慣型理智型選擇型衝動型想象型

消費者購買過程的心理動機可分為求實求廉求名求新求美求闊好勝的心理動機

影響消費者購買心理的主要因素有:商品本身的因素,宣傳的影響,消費服務因素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等。

研究消費者心理,對於充分利用市場營銷組合手段引導消費擴大銷售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專題研究

社會心理學也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並逐漸形成了一個分支。消費心理學。消費心理學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科學,用於觀察、記述、說明和預測消費者行為,致力於探索消費者特有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1] 消費心理學的內容十分豐富,應着重關注以下幾點:

消費者購買行為

根據消費者捲入程度(捲入程度是指消費者購買時的謹慎程度以及在購買過程中願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選擇判斷,有多少人參與購買過程。)和商品差異的組合,主要有4種消費者購買類型:[2]

(1)複雜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初次購買那些捲入程度高、品牌差異大的商品的場合。多數消費者對這類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價格昂貴,屬於耐用消費品,故購買前的選擇決策非常謹慎,要花費時間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選比較。這種購買決策最為複雜。

(2)和諧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購買捲入程度高,但品牌差異較小的商品時。這種購買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價格在同一檔次內,質量功能差別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進行評價,捲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價格較高或不經常購買引起。決策重點在買不買,買什麼檔次的,而不在乎買什麼品牌的,且更關心能否得到價格優惠,購買時間和地點是否方便等問題。

(3)多變型購買。發生在品牌差別大,捲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費者經常變換所購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於嘗試一下新東西的隨意性,避免單調乏味。消費者在這類商品購買前,一般並不主動收集有關信息,只是通過廣告等宣傳媒體被動接受信息,對商品的品評也是發生在購買之後,而且即便對所購買商品的感覺不錯,下次購買時仍可能更換品牌。

(4)習慣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購買捲入程度低,品牌差異小的商品時,是一種多次購買後形成的習慣性反應行為。消費者經常購買某種固定的品牌,並非出於忠誠,而是出於習慣,當貨架上沒有這種商品時,消費者會毫不猶豫地購買另一種看上去十分相似的產品。

顯然對於不同的消費者購買行為類型,企業的機會不同,促銷的重點也不同。同時,企業在設計和導入CIS,尤其是VIS時,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類型為基礎,使VIS起到識別企業產品、誘導購買的作用。

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因素

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因素可以分為幾大類:

(1)環境因素,如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

(2)刺激因素,如商品的價格、質量、性能、款式、服務、廣告、購買方便與否等;

(3)消費者個人及心理因素。

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職業、經濟狀況和個性等因素。其中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因為不能直接看到,又被稱作黑箱。而刺激因素則由企業出發,然後被輸入消費者黑箱,經過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過程,變為有關購買的決策輸出。

心理因素包括:

①動機。任何購買活動總是受着一定的動機所支配,這種來自於消費者內部的動力反應了消費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②感覺與知覺。兩個具有同樣動機的消費者,會因為各自的感覺和知覺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購買決策。

③學習。學習是一種由經驗引起的個人行為相對持久變化的心理過程,是消費者通過使用、練習或觀察等實踐,逐步獲得和積累經驗,並根據經驗調整購買行為的過程。企業應創造條件,幫助消費者完成學習過程。

④信念與態度。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商品的過程中形成了信念和態度,這些又反過來影響其未來的購買行為,企業最好改變自己的產品以迎合消費者已有的態度,而不是去試圖改變消費者的態度。

主要內容

價值心理

艾爾·強森認為,消費者之所以喜歡某種產品,是因為他相信這種產品會給他帶來比同類產品更大的價值,也就是說具有更大的潛在價值。潛在價值取決於產品的潛在質量。所謂潛在質量,它不是指質量監管部門檢測出的質量,而是指消費者心中感受到的質量,是消費者主觀上對一種品牌的評價。可口可樂之所以領先百事可樂一個多世紀,就是因為它以標榜"正宗"、"原創"、"獨一無二"而使消費者相信它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這就是它的潛在價值。事實上,一種品牌之所以能夠打開銷路,常常不是因為它的真實價值,而是由於它的潛在價值。潛在價值具有獨特性、獨立性、可信性和重要性。潛在價值就是名牌效應,正如名人效應一樣,就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已深深根植於消費者的心目中。

規範心理

規範是指人們共同遵守的全部道德行為規則的總和。在現實生活中,規範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左右着我們的思想,制約着我們的言行,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規範的面孔是多種多樣的,它包括原則、理智、義務、禮貌、友誼、忠誠、諒解等多種因素。在許多情況下,規範可以成為誘發消費行為的動機。據營銷專家的長期調查與研究,消費者之所以喜愛某種品牌常常是為了避免或消除一種與其規範和價值相矛盾的內心衝突。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或不購買某一品牌的產品時,規範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掀起一股環保熱。"青蛙"作為德國第一個重視環保的大眾品牌,它不僅把屬於規範範疇的環保觀點當作價值廣告戰略的補充,而且還非常自豪地將它放在廣告宣傳的中心位置。短短3年,其產品的銷售額便提高了3倍。它的成功,正是因為它與全球性的環保意識相吻合,從而讓消費者擁有一個與之所信奉的規範相適應、相協調的良好感覺。

習慣心理

習慣是長期養成而一時間難以改變的行為。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有各不相同的習慣。例如,我國北方人以麵食為主食,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北歐人喜歡喝啤酒,南歐人喜歡喝紅葡萄酒;有人愛抽煙,有人愛打扮;等等。習慣常常是無法抗拒的,它甚至比價值心理對人的決定作用還要大。消費者一般都有特定的消費習慣,這是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的消費行為中形成的。例如,當消費者最初使用某種名牌商品後感覺很好,形成了對該種商品質量、功效的認識,並逐漸產生了對這個品牌的喜好,就建立了對該品牌的信任,增強了使用該品牌的信心,一般情況下不會改用其他品牌的商品,而成為該品牌的忠誠顧客。又比如,有的消費者喜歡去大商場買服裝、家電,去超級市場購買日常用品、食品。消費習慣一旦形成,一般不會輕易改變。品牌定位表達了一種哲理化的情感訴求,會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提高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由於習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漸漸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在歷史中沉澱,使成為一種文化習俗,沉澱到一定的厚度,便是一種文化底蘊。營銷專家們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探討,早已形成了一套充分利用這種潛在的文化底蘊的經營理論--利用消費者的習慣心理來實現銷售目標。20世紀90年代初,箭牌香口膠在德國面市。在消費者心目中,它是香口膠,防齲是它的一個獨特的附屬功能。同時上市的還有混合潔口膠。在消費者心目中,混合潔口膠的主要功能是潔齒護齒,香口則是其附屬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競爭較量,混合潔口膠終於敗下陣來,箭牌香口膠則以90%的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原因其實很簡單:是消費者的習慣在作怪,大多數消費者已習慣於首先是香口膠然後才是防齲功能。

身份心理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身份,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顯露着自己的身份。尤其是那些有了一定名譽、權力和地位的人,更是無時無刻不在注重自己的身份,顯示自己的身份,儘可能地使自己的言談舉止與社交活動同自己的身份相符。而最能表現人的身份的是衣食住行用,譬如某人穿的是名牌高檔服裝,乘的是勞斯萊斯轎車,住的是五星級豪華酒店。當這一信息傳遞給外界後,那麼這個人的身份就會很自然地顯露出來。於是營銷專家根據人性本身的這種心理,總結了一套相應的營銷理論--身份原理,讓品牌成為消費者表達自我身份的有效武器。對企業來說,開發比競爭對手更勝一籌的、能夠顯露消費者身份的產品,也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進而影響到產品銷售。

情感心理

情感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愛慕、悲傷、恐懼、憤怒、厭惡等。消費者喜歡或者厭惡某種產品,都是消費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有經驗的品牌經營者早已看重這些,他們往往不遺餘力地通過廣告、公關等手段,挖掘品牌成長的潛力,觸動消費者的情感,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情感心理來提升品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