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涵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涵泳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原指閱讀經典作品時,要像潛泳一樣沉浸其中、反覆玩味,方能有所收穫,激發自己的情志和感悟。作為一種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它強調調動自己 的經驗和學養,努力思考書中的問題、觀點、材料及事實,使自己的學問如源頭活水而常新。作為一種理解與詮釋文藝作品的方法,它強調努力進入 作品特定的情境,通過反覆體會與咀嚼,最終領略作品的深層意蘊及審美意境。它也表明文藝作品具有興發志意和感化人心的效力。

引例1

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 (《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者讀書,必須收腹端坐,慢慢看,輕聲念,放空心靈,沉浸其中,並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思考和體察。)

引例2

此等語言自有個血脈流通處,但涵泳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不必多引外來道理、言語,卻壅滯詩人活底意思也。 (朱熹《答何叔京》) (這些語言都有內在的血脈連通之處,只要沉潛其中反覆玩味,自然能夠清頭緒,融會貫通,不必引用很多外來的道理和言論,這樣反而遮蔽詩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引例3

熟繹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則差別畢見(xiàn)矣。 (王夫之《姜齋詩話》 卷二) (細緻推究上下文的聯繫,沉浸其中以求把握文章的主旨,那麼不同文章的差別就會完全顯現出來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