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淇武蘭川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淇武蘭川橋

基本資料

地理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宜蘭縣礁溪鄉

上游橋梁  得子口橋(台9線)

維護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類型    丁字梁橋

寬度    雙線橋梁

淇武蘭川橋,現役橋梁於1985年在舊橋原址重建,是中華民國臺灣宜蘭縣礁溪鄉三民村的一座鐵路橋樑。位於宜蘭線鐵路礁溪車站四城車站間,跨越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帶南河道)。[1]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

  • 宜蘭線鐵路於1917年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蘇澳)、北(八堵)兩端向中間施築,在跨越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帶南河道)之處架設本橋,名第二番割橋,初期為木造橋梁,長105呎[2][註 1]。1919年11月15日,包含本橋在內的礁溪宜蘭路段通車[4],全區間單線鐵路。
  • 之後,宜蘭線於1924年12月1日全線通車,本橋在1938年以得子口溪的舊名「淇武蘭川」[5]為據,改名淇武蘭川橋[6][3]

中華民國時期

電氣化

註釋

  1. 二戰後的資料記載本橋為3孔9.6公尺鈑梁橋[3]
  2. 另有記載本橋及礁溪四城區間於1984年均已完成通車[9]

相關條目

相關視頻

【經典.TV】20160515 - 淇武蘭遺址

參考資料

  1. 【淇武蘭遺址】蘭陽平原最具噶瑪蘭文化代表性的考古遺址 「排石舖面結構」推估千年前 曾挖掘出陶罐、安平壼、瑪瑙珠、墓葬及石板等,痞客邦,2021-06-16
  2.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一年報(大正八年度)》. 臺北市. 1920年12月30日: 頁42. 
  3. 3.0 3.1 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 
  4. 4.0 4.1 〈礁溪車站〉.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5. 陳歆怡,〈【考古台灣】淇武蘭遺址 蘭陽平原的國家寶藏〉. 《經典雜誌》214期. 2016年5月. 
  6.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各保線區. 《橋梁溝橋名稱訂正方ノ件》. 1938年. 
  7. 交通部. 中華民國69年《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81年11月: 頁358. 
  8. 〈發揮北迴鐵路最大承運效果 宜蘭線鐵路加舖雙軌 交通單位擬提前實施〉,《中國時報》,1979年2月10日,第2版。
  9. 交通部. 中華民國73年《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85年10月10日: 350. 
  10. 10.0 10.1 臺鐵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處. 《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資料(第一期)第伍冊〈大橋部分〉》. 出版年不詳: 5-24-1/5-25-1〈淇武蘭川橋及南蕃割橋新建部份〉. 
  11. 楊永仁,〈東北幹線再升級:宜蘭線電氣化〉,《鐵道情報》138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2002年12月號,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