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史稿·姚啟聖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史稿·姚啟聖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姚啟聖,字熙止,浙江會稽人。少任俠自喜。明季為諸生。順治初,師定江南,游通州,為土豪所侮,乃詣軍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執土豪杖殺之,棄官歸。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與好語,奪其刀殺之,還女子其家。舉康熙二年八旗鄉試第一,授廣東香山知縣。前政負課數萬,系獄,啟聖牒大府,悉為代償。尋以擅開海禁,被劾奪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溫州傍近及台、處諸屬縣。聖祖命康親王傑書統師進討,啟聖與子儀①募健兒數百詣軍,以策干王。十四年,以王薦,超擢溫處道僉事。

先是,精忠以書招鄭錦②,錦至復拒之,將士多為內應,錦遂取泉、漳二府,據廈門。啟聖又使儀破精忠將曾養性於溫州。十月,師入仙霞關,趨福建,精忠降。擢啟聖福建布政使,率兵討錦。吳三桂將韓大任驍勇善戰,自贛入汀,謀與錦合。啟聖說之降,簡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為親軍。十六年,從康親王盡取漳、泉地。錦遁歸廈門。總督郎廷佐奏啟聖與子儀屢著戰功,贍軍購馬,具甲冑弓矢,糜③白金五萬,皆出私財,詔嘉獎。

方鄭錦屢入寇,徙濱海居民入內地,民多盪析。復捐貲贖歸難民二萬餘人,並請開海界、復民業,聽降卒墾荒,民困漸蘇。及錦死,子克爽仍其爵,稱延平王,凡事皆決之於國軒等。啟聖令知府卞永譽、張仲舉專理海疆,多以金帛間其黨與。克爽乃遣使書,願稱臣入貢,不薙髮④登岸。啟聖以聞,上不許,趣水師提督施琅進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進攻台灣,取澎湖。啟聖駐廈門督饋運,以大舟載金、繒、貨、米至軍,大賚降卒,遣之歸,台民果攜貳。復設間使克爽與國軒互相猜,眾莫為用。琅遂定台灣克爽國軒等皆降啟聖還福州未幾疽發背卒。(選自《清史稿·列傳四十七》,有刪改)

譯文

姚啟聖,字熙止,是浙江會稽人。他年少時喜歡見義勇為,自我欣賞。明代末年為諸生。順治初年,朝廷的軍隊平定江南後,他遊歷到通州,被當地土豪欺侮,於是到軍前請求參軍,為國效力。朝廷下發文書讓他擔任通州知州,他就抓捕那位土豪並用杖打死了他,然後棄官回鄉。在野外行走時,遇到兩個士兵搶掠女子,他故意裝作和他們好好說話,(乘其不備)奪下他們的刀把兩個士兵都殺了,並把女子送回她家。康熙二年,在八旗鄉試中名列第一,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知縣。前任官員因拖欠幾萬稅款,被抓捕關押在監獄,姚啟聖向上級官府呈上文書,替他全部償還了。不久因為擅自開放海禁,被彈劾削去官職。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部隊進入浙江境內,攻陷了溫州附近及台州、處州兩地的眾多下屬縣城。康熙皇帝命令康親王傑書統領部隊進軍討伐,姚啟聖和兒子姚儀招募數百名健壯青年到軍中,用謀略求見康親王。康熙十四年,因為康親王的推薦,姚啟聖被破格提拔為溫處道僉事。

在此之前,耿精忠用書信招徠鄭經(共同反清),(但等)鄭經到達後,鄭經又拒絕了他,耿精忠手下的將士多是鄭經的內應,鄭經於是占領了泉州、漳州二府,占據了廈門。姚啟聖又讓姚儀出征,姚儀在溫州打敗耿精忠的將領曾養性。這一年的十月,軍隊進入仙霞關,奔向福建,耿精忠投降。朝廷提拔姚啟聖擔任福建布政使,讓他率領部隊討伐鄭經。吳三桂手下的將領韓大任驍勇善戰,從江西贛州進入福建長汀,謀劃和鄭經會合。姚啟聖說服韓大任投降,選拔他手下的士兵,獲得了三千人的敢死隊,並讓他們充當自己的親軍。康熙十六年,姚啟聖跟從康親王完全占領了漳州、泉州。鄭經逃回廈門。總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說姚啟聖和他的兒子姚儀多次立下戰功,供應部隊,購買軍馬,準備盔甲弓箭,花費了五萬白金,都是出自個人財產,朝廷下詔嘉獎姚啟聖。

當時鄭經多次入侵,迫使濱海居民遷徙到內地,很多百姓家人離散。姚啟聖又捐資贖回難民兩萬多人,並請求開放海界,恢復百姓的常業,讓投降的士兵墾荒,百姓的困苦生活漸漸緩解。等到鄭經死後,鄭經的兒子鄭克爽沿襲他的爵位,稱為延平王,凡事都由劉國軒等人決定。姚啟聖命令知府卞永譽、張仲舉專門治理海疆,用很多錢財離間他的同黨。鄭克爽於是派遣使者送來書信,說願意稱臣入貢,但不剃髮留辮,登上大陸。姚啟聖把這件事上報朝廷,皇帝不同意,催促水師提督施琅進軍征討。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進攻台灣,奪取了澎湖。姚啟聖駐守廈門監督運送糧食,用大船裝載錢幣、絲綢、貨物、稻米送到部隊,大大賞賜投降的士兵,送他們回台灣,台灣百姓果然懷有二心。又設反間計讓鄭克爽和劉國軒互相猜疑,很多(優秀將領)都沒有被任用。施琅於是平定了台灣,鄭克爽、劉國軒等人都被迫投降。姚啟聖回到福州,不久,(因為)背上的毒瘡發作,去世了。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