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史稿·彭玉麟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史稿·彭玉麟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陽人。父鳴九,官安徽合肥梁園巡檢。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奪其田產,避居郡城,為協標書識以養母。知府高人鑒見其文,奇之,招入署讀書,為附生。新寧匪亂,從協標剿捕。敘功,大吏誤以為武生,拔補臨武營外委,不就。至耒陽,佐當商理事。粵匪至,罄所有資助縣令募勇籌防。賊知有備,不來攻,城獲全。玉麟不原敘功,但乞償所假錢,以是知名。

咸豐三年,曾國藩治水師成十營辟領一營其九營多武員白事悉倚玉麟隱主全軍草創規制多所贊畫。六年,擢廣東惠潮嘉道。十ー年,授廣東按察使。同治元年,授兵部右侍郎,節制鎮將。諸將衝鋒,玉麟每乘小船督戰,以紅旗為識,或前或後,將士皆惴惴盡力。間入陸軍察戰狀,往來飄忽無定蹤,所經行軍民莫敢為奸宄。 光緒九年,擢兵部尚書,以衰病辭。會法、越構兵,命赴廣東會籌防務。玉麟募四千人從行,駐大黃駪。遣部將防瓊州、欽州、靈山,駐沙角、大角,與粵軍聯合。增兵設壘,編沙戶漁舟,分守內沙港汊。法兵竟不至。

十一年春,和議旋成,停戰撤兵。玉麟疏請嚴備戰守,以毖後患,陳海防善後六事。是秋,以病乞休,溫詔慰留。十四年,扶病巡閱。至安慶,巡撫陳彝見其病篤,以聞,詔允開缺回籍,仍留巡閱差使。十六年,卒,年七十五,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建專祠立功地,諡剛直。

玉麟剛介絕俗,素厭文法,治事輒得法外意。不通權貴,而坦易直亮,無傾軋倨傲之心。歷奉命按重臣疆吏被劾者,皆主持公道,務存大體,亦不為谿刻。每出巡,偵官吏不法輒劾懲,甚者以軍法斬之然後聞,故所至官吏皆危栗。民有枉,往往盼彭公來。朝廷傾心聽之,不居位而京察屢加褒獎,倚畀蓋過於疆吏。生平奏牘皆手裁,每出,為世傳誦。好畫梅,詩書皆超俗,文採風流亦不沫雲。 (節選自《清史稿·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彭玉麟傳》)

譯文

彭玉麟,字雪琴,是湖南衡陽人。他的父親彭鳴九,官至安徽合肥梁園巡檢。彭玉麟十六歲時,父親去世,(他的)族人奪取他家的田產,(彭玉麟一家)躲避到郡城居住,做協標的書識來奉養母親。知府高人鑒看到他的文章,對此感到驚奇,招他進入官署讀書,作為附生。新寧發生盜亂,他跟着協標搜剿抓捕盜賊。評議功勳的時候,將領誤以為他是軍事官員,提拔補任他為臨武營外委,他不去。到耒陽,佐任當商理事。廣東盜賊到來,他用盡所有的錢財來幫助縣令募集勇士籌備防務。敵人知道他們有防備,沒有來攻打,耒陽城得以保全。彭玉麟不願評議功勞,只是請求歸還所借出的錢,因此他的聲名被世人所知。

咸豐三年,曾國藩管理水軍,創製十個營,他分管一個營,其餘九營有很多是武官。報告事務都依靠彭玉麟,彭玉麟暗中主導了整個水軍。彭玉麟在開始創製水軍的規章制度過程中有很多的謀劃。咸豐六年,提升為廣東惠潮嘉道。成豐十ー年,授予廣東按察使。同治元年,授予兵部右待郎,管理監督各鎮守的將領。將士們突入敵陣跟敵人所廝殺時,彭玉麟經常坐着小船督戰,用紅色旗幟作為標誌,有時在前,有時在後,將士們都緊張害怕而竭盡全力。他悄悄進入陸軍查看戰況,來去飄忽沒有固定行蹤,所經過行走的地方軍民不敢做壞人壞事。

光緒九年,提升為兵部尚書,因為年老生病而辭官。恰逢法國和越南交戰,朝廷命令他奔赴廣東主持謀劃防守事務。彭玉麟募集到四千人跟着他去,駐守大黃駪。他派遣部將防守瓊州、欽州、靈山,駐守沙角、大角,與廣東軍聯合。增加士兵設置堡壘,整編沙洲上的人家和漁船,分派他們把守內海港ロ。法國軍隊最後沒有到來。光緒十一年春天,朝廷和法國的和議很快達成,停戰,各自撤兵。彭玉麟上書奏請嚴密備戰和防守,來防備後來的禍患,陳述之後海防要妥善處理的六件事情。這年秋天,因為生病請求退休,朝廷用詞情懇切的詔書來勸慰挽留他。光緒十四年,彭玉麟支撐着病體巡行視察。到了安慶,巡撫陳彝看見他病情嚴重,讓皇上知曉這件事,皇上下詔書允許彭玉麟卸任回鄉,仍然保留巡閱差使的職務。光緒十六年,彭玉麟去世,享年七十五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稱號,按照賜予尚書的規格給其家屬撫恤金,在他立功的地方建立專祠,賜予諡號剛直。

彭玉麟剛直耿介與一般人完全不同,歷來討厭法令條文,做事時總能得到法令條文外的收穫。不與權貴相交往,並且坦蕩和悅正直磊落,沒有排擠打壓同僚、高傲自大的心。多次奉命查辦被彈劾的重要大臣和地方高級官員,都主持公道,以保全大局為要務,也不做刻薄的事。每次外出巡查,偵查到官員不守法紀就彈劾懲治,情況比較嚴重的按照軍法把他們斬首,這之後報告皇上,所以他所到之處,官員都恐懼戰慄。百姓有冤屈,常常盼望彭公來。朝廷竭盡誠心聽任他,他雖不處高位但朝廷定期考核官員時多次被表揚嘉獎,朝廷對他的倚靠信任超過高級地方官。他一生的奏章都是親手寫制,每次一寫出來,就被世人傳誦。他喜歡畫梅花,他寫的詩和書法都超過一般人,文采才華也不遜色。[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