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史稿·趙廷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清朝歷史的紀傳體歷史著作。全書共有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

原文:

趙廷臣,字君鄰,漢軍鑲黃旗人。順治二年,自貢生授江蘇山陽知縣,進江寧同知,有政聲。坐催征逾限,免。十年,大學士洪承疇經略湖廣,薦廷臣清干,題授下湖南道副使,屢平冤獄。十三年,調督糧道。十五年,從定貴州,遂擢授巡撫。甫至官,察民間疾苦,定賦躅賑,懲貪橫,禁吏卒驛騷。疏言:「貴州古稱鬼方,自城市外,四顧皆苗。取之甚難。臣以為教化無不可施之地。請自後應襲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學習禮,由儒學起送承襲。其族屬子弟原入學讀書者,亦許其仕進,則儒教日興而悍俗漸變。土官私襲支系不明爭夯易起釀成變亂全歲終錄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爭襲者按薇立辨豫杜釁」並下部議行。十六年,擢雲貴總督。土寇馮天裕陷湄潭,犯甕安,調兵擊卻之,疏請改馬乃、曹滴諸土司為流官。又言:「貴州曩被寇,改衛為府,改所為縣,法令紛更,民苦重役,今應復舊制。雲南田土荒蕪,當招民開墾。沖路州縣,請以順治十七年秋糧貸為春種資。」並下部議行。吳三桂貢象五,世祖命免送京,廷臣因乞概停邊貢,允之。十八年,以平土首酋龍吉兆功,加兵部尚書。是年調浙江。敘雲南墾荒勞,加太子少保康熙四年,浙東初平,叛獄屢起,廷臣平情讞鞠,全活不計其數。時海濱尚多餘孽,聞廷臣寬大,解甲來歸甚眾。六年,以病乞休,詔慰留之。八年,巡海自福建還,至奉化,病卒,諡清獻。 [1] (節選自《清史稿·趙廷臣傳》)

譯文:

趙廷臣,字君鄰,漢軍銀黃旗人,順治二年,從貢生被授予江蘇山陽縣知縣,後來又升遷為江寧府同知(副職),有良好的從政聲譽。因犯催繳徵稅超過期限的罪,被罷免。順治十年,大學士洪承疇擔任湖廣地區的經略,因趙廷臣清廉幹練而推薦給朝廷,朝廷的准奏任命下來讓他擔任湖南道的副使,在任上屢屢平定冤獄。順治十三年,調任為督糧道之職。順治十五年,隨軍平定貴州動亂,於是被提拔授予巡撫官職。一到任上,就考察民間的疾苦,確定賦稅,並根據實情減免租稅,救濟飢貧,懲治貪禁橫暴之徒,禁止官兵騷擾百姓。上奏章說:「責州古代被稱為『鬼方』」,從責州城以外,四面看都是苗族。想要管理他們很難。我以為教育感化沒有不可施行的地方。請允許從今以後滿十三歲以上的應該世襲的土著官員,讓他們都入官學學習禮儀,按照儒學的規矩推舉世襲的人選,他們同族親屬的年輕人願意入學讀書的,也允許他們做官,那麼儒學的教育日益興盛而彪悍的風俗就漸漸改變。土著官員私自承常、家族點脈不明確、爭企就容易產生、進一步釀成動亂讓他們每年年終把記錄家旅世襲次序的進連上交布政司、以反有龜交世襲的,打開他們上交的冊蓮立刻就可以辨別了、可以預先_爭熱的茵」朝廷將這些建議一起放到中央各部討論並施行。順治十六年,提拔為雲貴總督。當地叛亂者馮天裕攻陷湄潭,又帶兵進犯甕安,趙廷臣調兵把他擊退了。上疏請求改馬乃、曾滴部族的諸位土司為流動官員。又上奏說:「責州地區以前遭受敵寇侵擾,將衛(防區設置單位)改為府,將所(比衛小的單位)改為縣,導致法令紛紜更選,百姓苦於繁重的勞役,現在應該恢復原來的制度。雲南地區田地荒蕪,應當招募農民去開墾。對受到災害的路州縣,請允許用順治十七年的秋糧貨款放給百姓作為春天播種的資本。」朝廷將這些建議一起放到中央各部討論並施行。吳三桂進貢了五頭象,清世祖順治命令他免於送到京城,趙廷臣於是請求一概停止邊地的進貢,朝廷允許了他的這個請求。順治十八年,因為平定土著首長龍吉兆叛亂有功,加封為兵部尚書。這一年調任浙江。評定功勞時因為在雲南開盡荒地有功,加封太子少保的榮銜。康照四年,浙東地區剛剛平定,但叛亂的案件屢屢發生,起廷臣公允地審訊,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多得數不清。當時浙江沿海地區還有不少叛亂的余覺,聽說趙廷臣能從寬處理,脫下盔甲前來歸順的人很多。康熙六年,因為生病自請辭去官職,皇帝下詔書慰問並挽留他,康熙八年,巡查海防從福建回來,到奉化的時侯,生病去世,諡號為清獻[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