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平樂·洛陽愁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平樂·洛陽愁絕》

作品名稱: 《清平樂·洛陽愁絕》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清平樂·洛陽愁絕》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溫庭筠存《清平樂》小令兩闋,此乃惜別之作。一般送別之作多寫淒切,而此詞卻別具一種陽剛之美,因此有人猜測可能「作於被貶之時」(見《唐五代四大名家詞》)。

詩詞正文

譯文

當我辭別洛陽的時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傷心欲絕,楊花柳絮飄舞着如漫天飛雪。遠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橋下的流水時時都在嗚咽,唱不完送別的悲歌。

上馬時朋友爭勸送別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鶯啼,聲聲都是斷腸的歌喉。燕趙兒郎也傷愁,揮不盡千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詞。上闋寫橋上送別。「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一開頭就點出了這次送別的地點和時間:正值陽春天氣,洛陽城裡柳絮紛飛,如同雪花飄飄。這時有人要遠行,朋友們都聚集在橋上為他送別。「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按照古人風俗,送別要折楊柳以相贈,用來表示依依不捨之情。因為經這橋上遠行的人絡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隊,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手嗚咽。送別的哭聲和橋下的流水聲發生共鳴,那聲音真是撼人心肺。這裡不是直寫離愁,而是側面烘托離愁的氣氛。

下闋具體描繪離別的場面以及別後的心情。「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飛斷腸。」行人上馬就要起程了,這時朋友們爭着勸飲最後一杯酒,大家便揮手告別。江淹《別賦》有句「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南浦是地名,在福建,這裡借指送別之處。一旦離開洛陽,又是那樣的牽腸掛肚。忽然聽到鶯啼婉囀,好似聲聲勸人留下,實在不忍離去。換頭二句所寫情景,愁絕可見。「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兒,少年事遠行」。平原作為燕趙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離愁使人格外傷感。結尾二句先以「愁殺」二字與首句的「愁絕」呼應,點出情懷,再以「回首揮淚千行」六個字將依依離情與主人公的無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來,一種難捨難分之情態躍然紙上。

一般送別之作多寫得淒淒切切。溫庭筠這首詞雖然格調也不高,但並無兒女之態,脂粉之氣。大家公認溫庭筠詞「大半託詞房帷,極其婉雅」,這首詞卻是個例外,別具一種陽剛之美。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品讀》 20110922 溫庭筠詩詞選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