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有玻璃窗戶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 s 清朝有玻璃窗戶嗎清朝有玻璃窗戶。早在明朝末年,英、法、荷蘭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船來到中國的廣州、寧波、漳州、泉州等口岸,西方的玻璃器便也隨之傳入我國。到了康熙後期的時候,玻璃製作技術通過廣州十三行傳到了中國大陸,從此以後玻璃的產量也就越來越大了,故而玻璃開始被用來代替窗戶紙。在雍正時期,紫禁城裡面的窗戶紙幾乎都換成了玻璃。[1]

其實中國古代自身也製造玻璃,只是製造工藝和用途不如國外開發的完善,在古代中國對玻璃的稱呼各不相同,有:

1.「璆琳」——出現在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璆琳本意為美玉,古人借其稱呼似玉的玻璃。

2.「琉璃」——最早出現在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而璧玉、珊瑚、琉璃成為國之寶。」琉璃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明代。有些地區現在還在使用。而今「琉璃」一詞多用於建築琉璃瓦及瓦頂琉璃飾件。

3.「藥玉」——出現於《穆天子傳》中,晉代郭璞的注釋為「今外國人所鑄器者亦皆石類也。按此所言,殆今藥玉、藥琉璃之類」。「藥玉」,顧名思義,即如熬藥般燒煉出來的象玉一樣的玻璃。

4.「瓘玉」——根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元代設瓘玉局,為宮廷監製玻璃器的機構,故而瓘玉局製造的玻璃稱為瓘玉。

5.「罐子玉」——根據明·曹昭《格古要論》記載:「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藥於罐子內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可見是將玻璃稱為「罐子玉」。

6.「料」——明清時期北京流行的稱謂。大概因為北京不產玻璃,需從外地購買玻璃料,之後再加工成器,故而將玻璃稱為「料」,相沿成習,至今仍[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