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淥口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淥口區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古稱"漉浦",別稱"淥湘",以地處淥水匯注湘江水口得名。 淥口區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中游,境內淥水東來,湘江北去,東臨醴陵市、攸縣,南連衡陽市衡東縣,西接湘潭縣,北毗蘆淞區、天元區。2020年,淥口區地區生產總值15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8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3.7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61.8億元,增長2.9% 。2020年,淥口區下轄8個鎮,129個村、10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053.6平方公里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淥口區常住人口260534人 。

淥口區自古為湘東門戶,是中原通往廣東沿海的咽喉,享有"湘東明珠"的美譽。位於長株潭城市群南緣,是株洲市"一核一圈一廊"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屬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範圍,其中275平方千米被納入核心區。

2009年12月19日,中華詩詞學會授予淥口區"中華詩詞之鄉"。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1]

基本信息

淥口區位於湘江中游偏東,"淥水東來,湘江北去",故雅稱淥湘。其城關鎮為淥口鎮,因淥江自東向西流入湘江交匯於此,故名淥口。

歷史沿革

五代,為楚潭州長沙府湘潭縣地。

北宋,為潭州湘潭縣地。

元朝,天臨路湘潭州地。

明朝,為長沙府湘潭縣地。

清朝,一度設株洲廳。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第一行政督察區湘潭縣地。

1949年,為長沙專區湘潭縣地。

1951年,以湘潭縣株洲鎮等地析置株洲市(縣級),屬長沙專區。

1952年,株洲市屬湘潭專區。

1956年,株洲市升為省轄市。

1959年,湘潭、醴陵2縣部分區域劃入株洲市郊區。

1965年4月,析株洲市郊區地置株洲縣,縣沿襲市名,駐淥口鎮,屬株洲市。

1997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將株洲縣的群豐鎮和馬家河鄉劃入株洲市市區(天元區)。

2018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以原株洲縣的行政區域為淥口區的行政區域,淥口區人民政府駐淥口鎮學堂路1號。

2018年12月18日,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正式掛牌成立並召開成立大會。[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朱亭鎮與黃龍鄉合設立黃龍鎮。

1998年,古岳峰撤鄉建鎮;鴻仙鄉與漂沙井鄉合併設立仙井鄉。

2002年,黃龍鎮更名為朱亭鎮。

2005年6月6日,株洲市政府轉發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5]12號文件批覆:一、同意長沖鄉與太湖鄉合併設立新的太湖鄉。以原長沖鄉與太湖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太湖鄉的行政區域,新的太湖鄉轄22個建制村,總面積128平方千米,總人口2萬人,鄉政府駐桐子坡(原太湖鄉政府駐地)。二、同意八斗鄉與淦田鎮合併設立新的淦田鎮。以原八斗鄉和淦田鎮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淦田鎮的行政區域,新的淦田鎮轄2個居委會、25個建制村,總面積100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鎮政府駐淦田(原淦田鎮政府駐地)。三、同意大京鄉與白關鎮合併設立新的白關鎮。以原大京鄉和白關鎮的行政區域為新設白關鎮的行政區域,新的白關鎮轄1個居委會、17個建制村,總面積79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鎮政府駐白關鋪(原白關鎮政府駐地)。四、同意將朱亭鎮政府駐地由福祖橋遷移至場坪。至此,株洲縣轄7個鎮、11個鄉。

2010年,將株洲縣的白關鎮和姚家壩鄉劃歸株洲市蘆凇區管轄。調整後,轄6個鎮、10個鄉。

2011年,將株洲縣的雷打石鎮和三門鎮劃歸天元區管轄。調整後,轄4個鎮、10個鄉,縣政府駐地不變。

2015年11月26日,湖南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淥口鎮與仙井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淥口鎮。南陽橋鄉與洲坪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南洲鎮。淦田鎮與平山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淦田鎮。磚橋鄉與龍潭鄉成建制合併設立龍潭鎮。朱亭鎮與龍鳳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朱亭鎮。王十萬鄉與堂市鄉成建制合併設立龍船鎮。撤銷太湖鄉建制,設立龍門鎮。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5年,淥口區轄8個鎮(龍潭鎮朱亭鎮龍門鎮淦田鎮淥口鎮南洲鎮龍船鎮古岳峰鎮)。區人民政府駐淥口鎮學堂路1號。[3]

地理環境

位置

淥口區位於湖南省中東部湘江中下游地段,東臨醴陵市、攸縣,南連衡陽市衡東縣,西接湘潭縣,北毗蘆淞區、天元區 。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7′30″-113°21′27″;北緯27°12′30″-28°01′27″,面積1053.6平方千米。

地勢

淥口區是平原、崗地為主,平原、崗地、丘陵、山地分別占淥口區總面積的27.7%、30%、16.4%和16.3%,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湘江自西南入境,由南向北流經全境,淥江由東向西,在淥口與湘江交匯,河溪縱橫,遍布淥口區,構成淥口區網葉狀葉脈式水系格局。

氣候

淥口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年平均降水1389毫米,降水量21億立方米。降雨多集中於春夏兩季,4至6月為多雨季節;雨季湘江水位上漲,主要年份最高水位出現於4至7月。域內氣候宜人,光熱充足,適宜於多種動植物的生長。區內南北緯度差不大,太陽總輻射的分布大致與日照時數的分布相似。太陽總輻射量107.3千卡/平方米·時,光合有效輻射年總量為53.7千卡/平方米·時,熱量比較豐富,年內分配不均,6~9月總輻射有50.9千卡/平方米·時,占全年總輻射量47%,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為15.2 千卡/平方米·時,1月份最少,為5.3千卡/平方米·時。

水文

淥口區境內湘江水系通航支流31條,湘江主幹流通航里程660千米。湘江流域年降雨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降雨多集中於春夏兩季,4至6月為多雨季節;雨季湘江水位上漲,主要年份最高水位出現於4至7月。湘江及其支流多漫灘,枯水時期,河灘高出水面,洪水期均被淹沒;湘江水位的特徵為,洪水一來,河水暴漲成災。

湘淥兩江環繞淥口城區,湘江流經區境62千米,淥江流經區境13千米。[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淥口區年平均降水1389毫米,降水量21億立方米,湘淥兩江年客水流量553億立方米,人均11.7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大,可開發利用15.46萬千瓦。

礦藏資源

淥口區已發現煤、鈾、鐵、鉛、鋅、鎢、岩金、砂金、耐火粘土、硅石、重晶石、石膏、水泥灰岩、水泥配料砂岩、石英砂、高嶺土、磚瓦粘土、建築石料灰岩、花崗岩、閃長岩、頁岩、砂石及礦泉水和地下熱水等共23種礦產(含亞種),礦產地67處。其中大型和中型礦床各3處,其餘皆為小型礦床、礦點和礦化點。

淥口區金屬礦產貧乏,建築材料非金屬礦產相對較豐富,其中耐火粘土、水泥配料砂岩為大型礦床,水泥用灰岩為中至大型礦床,是株洲縣的優勢礦產,具較有利的開發利用前景。

淥口區礦產資源分布總體特徵是點多面廣。鉛、鋅、金等金屬礦產雖然主要分布在縣域東南部邊緣地段,但也因規模小而較難集約化、規模化開發利用。

人口

2020年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34.6萬人,根據公安戶籍數據顯示:全區出生人口2750人,比上年下降17.3%,出生率為7.9‰;死亡人口5918人,增長131.2%,死亡率17.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淥口區常住人口260534人 。

民族

淥口區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0.16%。[5]

經濟

綜述

2019年,淥口區GDP總數達143.8億元,實現GDP增長8.6%;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4%,地方稅收增長7.2%,地方稅比7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排名在株洲市前列。

2020年,淥口區地區生產總值15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8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3.7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61.8億元,增長2.9%。

2020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8元,比上年增長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6元,增長5%。其中,工資性收入16665元,下降14.7%;轉移淨收入17114元,增長21.4%;經營淨收入2433元,增長18%;財產淨收入2674元,增長9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7元,增長7.2%。其中,工資性收入10487元,下降11.1%;轉移淨收入5345元,增長70.3%;經營淨收入5550元,增長11.8%;財產淨收入656元,下降1.3%。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6:1。全區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237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2621元,占消費總支出比重為13.6%。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20886元和18560元,同比分別增長2.1%和5.8%。

第一產業

2020年全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1億元,比2019年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18.2億元,增長4.9%;林業產值5.1億元,增長5.4%;畜牧業產值16.2億元,增長0.8%;漁業產值1.9億元,增長6.8%。糧食播種面積44萬畝,增長5.9%;早稻面積14.5萬畝,增長11.2%;蔬菜面積17.5萬畝,增長3.5%;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7萬畝,增長14.8%。全年糧食總產量20.1萬噸,增長2%,早稻產量6.1萬噸,增長9.4%。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8698噸,增長14.9%;蔬菜產量37.4萬噸,增長3.4%;水果產量5.5萬噸,增長2.2%。全年生豬出欄36.4萬頭,下降15.9%;羊出欄58300頭,下降4.4%;牛出欄2400頭,增速與2019年持平;家禽出籠214.6萬羽,增長1.7%;水產品產量12460噸,增長6.6%;禽蛋產量6000噸,增長1.7%。

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1510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家,家庭農場超過149家,農民合作社達到907家。建立基地面積28.48萬畝,帶動農戶1.2萬餘戶。認證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35個,註冊"淥口優鮮"品牌,成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肖運忠蛋品"、"湘春蕨菜"獲選株洲市十農產品品牌,"王十萬黃辣椒"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鄉村振興"12+4"示範村創建成效明顯,浦灣村獲評全國文明村,河包村獲評全國"一寸一品"示範村。

第二產業

2020年全區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1.6%,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全市18.8、16.8和16.5個百分點。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34.9%。在規模工業中,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下降10.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下降64.9%,股份制企業增長2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0.2%,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下降28.9%。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下降36.3%,製造業增長24.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7.2%。

分行業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器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3.9%、37.8%、33.2%、4.9%和5.4%。主要工業產品保持不同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32.8%。其中,國有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61.5%;股份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4.5%;利潤總額增長16.5%。全年全區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3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完成房屋施工面積767.1萬平方米,增長3.3%;房屋竣工面積583萬平方米,增長6.5%。

第三產業

全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6%,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全市13.1、8.4、6.3個百分點。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0%;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7.0%;第三產業投資增長9.8%。

剔除跨區項目和房地產:按經濟類型分,國有投資13.6%,非國有投資8.3%,其中民間投資增長4.0%;按投資方向分,其中產業投資增長43.7%,基礎設施投資下降0.6%。全年施工項目207個,下降16.2%。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03個,下降24.3%。全區億元以上項目54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個。

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21.9億元,比上年增長50.6%。其中,住宅投資19.1億元,增長47.6%;商品房屋銷售面積44.9萬平方米,增長14.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1.4萬平方米,增長38.7%。商品房銷售額23.2億元,增長14.9%。其中,住宅銷售額21.4億元,增長36.3%。

2020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0.2億元,比上年下降1.7%,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全市2.2、0.9、0.6個百分點;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43.7億元,增長1.4%,餐飲消費額3.05億元,下降5.4%。按銷售地區分,城鎮零售額41.7億元,下降1.6%;鄉村零售額8.54億元,下降1.9%。按行業分,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分別為1.48、47.8、0.26、0.6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5%、1.1%、6.1%、3.1%。分限額類別看,限額以上7億元,增長10.4%,限額以下43.2億元,下降3.4%。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20.7%,飲料類零售額增長26.7%,煙酒類零售額增長33.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增長18.7%,化妝品類零售額增長28.7%,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16.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增長21.5%,中西藥品類零售額增長9.8%,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增長15.5%。全年新增市場主體3122個,其中,新設立企業7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8家,個體戶2301戶。

全年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442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06%。其中,出口500萬美元,增長28%;進口額3925萬美元。全區引進內資項目125個,增長2%,合同引進區外資金178.2億元,增長4%。實際利用外資7643.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5.3%;實際利用內資金額54.6億元,增長7.8%。[6]

交通運輸

淥口鎮主城區距株洲市中心僅15分鐘車程,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不到1小時車程,距省會長沙市42千米。京廣鐵路、武廣高鐵、京港澳高速、S211、S313在境內通過。

2016年,淥口區完成農村通暢工程100千米、農村公路升級改造65千米、安保工程125千米、危橋改造35座、農村客運招呼站30個。新開通2條城市公交線路。

2020年完成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省計劃181公里。公路提質升級50公里,完成危橋改造10座,普鐵安全隱患整治105處,新建農村客運招呼站10個。全年公路貨運量1151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28530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826萬人次,公路客運周轉量13361萬人公里。伏波大道提質改造工作順利完成,城區智能化停車一期建成使用。

全區實現郵政業務收入5419.6萬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金融板塊實現收入3917.5萬元,增長0.6%;寄遞板塊實現收入875.5萬元,增長9.1%;郵務板塊實現收入626.2萬元,下降1.5%。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20年,全年全區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78億元,比上年增長42%。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4.1億元,增長42%。全年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數30家。完成專利申請85件,比上年增長39%。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51件,增長12%。全年市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2個。全區引進科技創新人才22人,完成年度任務的220%,其中,全職引進博士人才9人、全職引進碩士人才3人,全職引進本科人才10人。高分子新材料產業鏈條不斷壯大,13家高分子新材料生產企業年產值超過20億元。創建省級科技創新平台2個,湖南朱亭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株洲市金盟熹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建市級星創天台1個,株洲縣現代田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教育

截至2020年,全區共有學校(園) 126個。其中,幼兒園56所,教學點22個,小學24所,初中4所,九年制一貫制學校15所,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高中1所。全區共有在校學生34418人,其中:學前教育6684人,小學教育13466人,初中教育6440人,高中教育7129人,職業中專教育699人。2020年高考二本以上錄取498人,錄取率30%。全區在編在職教師2032人,實現全區教職工參培率100%。全年共發放助學金751.7萬元,資助貧困學生8952人,購買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園位7504個。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00%。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11.8年。淥口鎮中學實現整體搬遷,市二中青龍灣小學正式開學,提質改造鄉村學校21所,新增公辦園園位611個。

文化

截至2020年年末,全區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台1座,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93300戶。在城市五區率先建成綜合性博物館,成功舉辦紀念楊得志同志誕辰110周年活動,完成建設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1000戶,建設5G基站82個,融媒體中心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建成全區首家24小時智能書屋,全年開展送戲下鄉活動32場,送電影下鄉2172場。開展4.23世界讀書日"書香淥口"全民閱讀活動,創作編排小品《憨嫂除惡》、《驚喜》參加全市專題錄製。

體育

截至2020年,全區體育設施總體達到604個。其中,室內體育設施15個,室外體育設施589個。總場地面積59.1萬平方米,人均設施面積2平方米。成功舉辦第二屆花沖航空滑翔傘邀請賽和首屆田園新生活房博會,完成社會足球場地建設。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29.8萬人次,同比增長11.1%;實現旅遊總收入9.26億元,同比增長11.1%。

衛生

截至2020年,全區醫療衛生計生單位203個,其中,區直醫療衛生健康管理與服務單位4個、區級公立醫院3個、中心衛生院3個、鄉鎮衛生院8個,民營醫院2個、村級衛生室149個, 診所醫務室34個。全區現有醫療衛生人員1653人。其中,高級職稱61人,中級職稱360人,初級職稱741人。全區平均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5.3人,開放床位1530張,每千人擁有床位5.04張。農村適齡婦女"兩癌"免費篩查6168人,孕產婦免費產前篩查1048人,公開招聘專業技術人員55人,引進高層次衛生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醫院門診住院綜合大樓投入使用。

社會保障

淥口區2020年全年發放創業貸款287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210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76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社保待遇穩步提升。全年共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748.3萬元,發放集中和分散供養五保資金1717.3萬元,城鄉低保人均救助水平由2019年402元每月提高至405元每月。養老服務總人數達6.7萬人,60歲以上老人享受養老服務達到100%,全區已實現養老服務全覆蓋。年末全區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2.04萬人,參保率100%;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24.5萬人,參保率95.2%,完成省、市95%以上的目標任務。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六連漲",企業離退休人員人均增加基本養老金116.67元,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人均增加基本養老金178.05元。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包括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6512人,參保單位402個,參保率100%。共征繳醫保基金約3.3億元,城鄉居民醫保共有16.4萬人次獲得各類醫療補償1.99億元,職工醫保共有6746人獲得各類醫療補償0.98億元。[7]

歷史文化

淥口區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磨山文化遺址,也有舜帝南巡的足跡。漢代伏波將軍南征交趾時,曾統兵數萬,駐軍淥口。湘江之濱,杜甫、劉長卿等唐代大詩人遺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鳳凰山下,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偕張南軒南遊,夜宿朱亭結亭講學。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曾親臨淥口考察農民運動。

地方特產

米線魚

米線魚的原料包括鱸魚、米線、金針菇、木耳、青筍,調料可用豆瓣醬、蛋清等。米線魚屬於半主食,其中有米線,等於菜也有了飯也有了。而根據株洲人的口味,米線魚還可以放入辣椒、花椒等進行調味。

艾葉米果

艾葉米果,其實同艾葉粑粑類似。產出新米或家人團聚時,全家人一起製作,製作熱鬧,吃也熱鬧,營造出一種和睦的氛圍。因該米果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8]

風景名勝

伏波嶺

伏波嶺,瀕臨淥江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有深潭。公元413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屯兵此地,建功立業,留下"男兒應當戰死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名句,激勵無數仁人志士,伏波嶺由此得名。唐時建有伏波廟,1944年被日寇焚毀,1968年重建,為毛澤東考察農民運動的舊址。

十九人堆

十九人堆,顧名思義就是埋葬了十九個人的大墳堆。"十九人堆"源自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醴陵北二區(仙井、淥口地區)工農自衛軍攻打淥口團防局的一次失利而留下的一座集體掩埋革命烈士的墓葬。十九人堆封土堆長25米,寬1米,高0.7米,墓前立有高1米,寬0.4米的麻石墓碑,其碑上陰刻"十九人墳墓民國十七年楊家園眾姓立"等字。

楊得志故居

楊得志故居,座落在淥口區南洲鎮三望沖村坳上組,距株洲縣城約4千米。1911年1月3日,楊得志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這裡是他萌生革命理想的地方。故居建於中華民國初,坐西北朝東南,252平方米,平面呈"7"字形,土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土築牆,穿斗式結構,原面闊三間,正中是堂屋,兩側是正房、廂房,堂屋後面是四間低矮的雜屋。東正房是解放後楊得志將軍兩次回鄉的臥室,基本保持原樣。床鋪、書桌、凳子、立櫃和洗臉架等都保留在屋內。

大京風景區

大京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淥口區白關鄉境內,距株洲市區15千米,以大京水庫為中心,湖區面積3600畝,總面積29.7平方千米。是一個以山、水、林、禽同生共榮為主要特徵的自然景觀與盛極明清的古廟遺蹟為主的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集遊覽、度假、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朱亭古鎮

朱亭古鎮,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大理學家朱熹偕同張栻同游南嶽,途經朱亭,在港上木橋邊歇宿,應當地人士請求,結亭講學。後人紀其事,便將朱、張講學之處稱為"朱停",亦曰"朱亭"。朱亭因之得名,從此奠定千年古鎮的歷史地位。

古鎮朱亭,歷史遺存豐富。拴馬樟、朱張橋、龍潭書院、紫陽閣、挽洲島、一葦亭、祖師殿、汪家井、天子嶺和馬蹄印等諸多歷史景觀,無不顯示出千年古鎮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鳳凰山國有林場

鳳凰山國有林場,位於淥口區東南方,與衡東縣、攸縣交界,主峰鳳凰山海拔680米,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鳳凰山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擁有鳳凰寺、望日峰、玉泉井等景點。這裡層巒疊嶂,泉水清澈,自然景致極其豐富,在春、秋、初冬季節,還可觀雲海。

鳳凰山國有林場總經營面積為21348畝,現有杉木林2500餘畝、竹林18848畝,森林蓄積量4.0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2.4%,是淥口區的重點林區。[9]

著名人物

淥口區先後走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楊得志上將等一批共和國將軍。共和國建設時期,走出了中共中央委員、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原黨委書記曹伯純等30多名地師級以上領導幹部,培育了李立、王麗達等一批藝術家。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國金,株洲縣仙井人。1928年5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六軍團第十七師四十九團政治委員、三十一軍警衛團政治委員、東北人民自治軍三五九旅政治委員、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四十七軍副軍長兼一二九師政治委員,兼任湘西軍區沅陵軍分區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一級解放勳章。

楊梅生(1905-1978),株洲縣淦田人。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團副隊長、紅一軍團第十二軍特務大隊大隊長、湘贛軍區獨立第九師第四十三團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第三師第八團團長、八路軍總部警備科任科長、新四軍總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司令員、冀晉縱隊副司令員、熱河軍區副司令員、合江軍區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四十六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楊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人。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李立,1925年出生於湘潭市城內裕芒花圃,祖籍是株洲縣堂市鄉樓廈村(原屬湘潭縣)。先後擔任過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湖南分會副主席、顧問、湖南省工藝美術書畫研究會會長。1996年4月,李立被聘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

張宗政(1930-2018 ),株洲縣淥口人。1949年8月到長沙投奔革命,9月入解放軍十二兵團軍政幹部學校學習,歷任航空兵二十二師大隊政治幹事、團政治處組織幹事、師政治部組織幹事,航空兵十七師幹事、大隊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副主任,航空兵二十四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航空兵六師政治委員,蘭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榮譽稱號

淥口區先後獲評湖南省"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先進縣""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最具投資價值縣""平安縣市區"稱號等多項榮譽。

2020年9月,被確定為"湖南省綜合油料大縣"、"湖南省茶油大縣"。

2021年1月18日,被授予"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