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港尾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港尾鎮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東南部,地處漳州市南太武經貿協作區中心腹地,毗鄰廈門經濟特區。轄16個村(居)。近年來,港尾鎮堅持「依港立鎮」和項目帶動發展戰略,立足全面建設「富裕、繁榮、秀美、和諧」的新港尾,發揮區位優勢,發展港口經濟,致力開拓創新,實現了在廈門灣南岸區域的快速崛起。連續兩次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稱號,2009年升格為「全國文明村鎮」,2010年被列為漳州市小城鎮綜合改革發展試點鎮.2014年全鎮完成規模工業產值74.05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103%,比增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0.42億元,完成年度任務103.6%,比增27.5%;完成財政稅收3.07億元,完成年度任務107.7%,比增29.5%。全年投資1000萬元以上新辦或技改擴建工業項目7個,完成年度任務116.67%;新投產1000萬元以上工業6個,完成年度任務數120%;新增規模以上工業項目4個,完成年度任務數100%。全年完成實際利用外資7500萬美元,完成年任務數的357.1%;完成出口總值16200萬美元,完成年任務數的100.1%。經濟綜合實力躋身福建省百強鄉鎮行列,位居「漳州市經濟發展實力十強鎮」第三。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1589公頃,常住人口52231人。[1]

中文名: 港尾鎮

外文名: gang wei country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漳州龍海市

地理位置: 龍海市東南部

面 積: 11589 公頃

政府駐地: 梅市

電話區號: 0596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52231人

著名景點: 南太武山,太武湖,無居民海島浯垵島、破灶嶼、小破灶嶼

機 場: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火車站: 漳州站、角美站、廈門北站

車牌代碼: 閩E

鄉鎮概況

港尾鎮簡介

港尾鎮轄16個村(居)。近年來,港尾鎮堅持「依港立鎮」和項目帶動發展戰略,立足全面建設「富裕、繁榮、秀美、和諧」的新港尾,發揮區位優勢,發展港口經濟,致力開拓創新,實現了在廈門灣南岸區域的快速崛起。連續兩次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稱號,2009年升格為「全國文明村鎮」,2010年被列為漳州市小城鎮綜合改革發展試點鎮,2014年全鎮完成規模工業產值74.05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103%,比增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0.42億元,完成年度任務103.6%,比增27.5%;完成財政稅收3.07億元,完成年度任務107.7%,比增29.5%。全年投資1000萬元以上新辦或技改擴建工業項目7個,完成年度任務116.67%;新投產1000萬元以上工業6個,完成年度任務數120%;新增規模以上工業項目4個,完成年度任務數100%。全年完成實際利用外資7500萬美元,完成年任務數的357.1%;完成出口總值16200萬美元,完成年任務數的100.1%。經濟綜合實力躋身福建省百強鄉鎮行列,位居「漳州市經濟發展實力十強鎮」第三。

區位凸顯

該鎮與廈門經濟特區隔海相望,海路相距5公里,從漳州港海達碼頭抵廈門,最快僅需15分鐘。是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打造廈門灣組合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漳州對接廈門,推進廈漳同城化的先行區。

交通完善

省道201線、208線,漳州港尾鐵路、招銀疏港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貫穿港尾境內,南太武大道等高新區路網,迎賓大道等濱海新城路網,港城路等小城鎮核心區路網工程的陸續開工,加上建成通車的廈漳跨海大橋、2015年計劃破土動工的廈漳海底隧道,構築起港尾全新立體式交通樞紐,這裡將處於廈門「半小時經濟圈」內。

景觀齊全

港尾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天然優良的深水港灣和54.5公里長的美麗海岸線,擁有名揚海內外的南太武山,具有理療和保健功能的湯溪海水溫泉,還有3000畝皎潔如鏡的太武湖,國際標準的高爾夫球場,無居民海島浯垵島、破灶嶼、小破灶嶼,東南亞風格的瑞成休閒農莊,以及明、清代建造的南炮台、天妃宮等古香古色的旅遊景點。

人文底蘊豐厚

轄區內的廈大漳州校區、廈大嘉庚學院為當地企業、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需求;藉助廈大附中、廈大附小、新日幼兒園等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校園資源,提高全鎮居民教育、生活水平,吸引更多外來人口入駐港尾。

活力日益煥發

近年來,該鎮抓住以實施總體規劃為動力,強力推進四大片區開發,實現港區、城區、園區、鎮區多層次聯動,形成全新開發承接態勢。鎮區內的海灣太武城、滕王閣地產、嘉榮房地產等一批大型房地產項目相繼投建;正新橡膠、鴻一糧油為龍頭的重大工業項目相繼投產,培育形成目標產值百億元的橡膠產業、目標產值五十億元的糧油食品產業及目標產值數十億元的機械製造、物流倉儲、工藝品生產、船舶修造等六大支柱產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人文優勢、資源優勢,造就了港尾的魅力,激發港尾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

行政區劃

轄:梅市居委會、湯頭村、東坑村、古城村、省山村、石埠村、上午村、梅市村、城外村、格林村、沙壇村、考後村、卓岐村、斗美村、深沃村、浯嶼村、古城農場

地理環境

港尾鎮位於龍海市東南部,是九龍江經濟開發區的重要鄉鎮之一。地處海峽南岸,毗鄰廈門經濟特區、招商局中銀漳州經濟開發區、漳州後石電廠,與金門一水相連。境內山川綺麗、人才輩出、物阜年豐、經濟繁榮,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也是我市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僑、台胞祖籍地。

科教文衛

港尾鎮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群眾文藝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戲曲、民間舞蹈、民間故事、民謠、燈謎、書畫藝術等。其中戲曲又為薌劇、南曲、京劇、「大鼓吹」、「落地掃」、說書。民間舞蹈有車鼓弄和「公背婆」。民間故事有《一日一輩子與塗吏部》、《黃南使修沈嶺崎》、《重斗夫人》、《太武山來源的傳說》、《鎮海蝶仔洞》、《浯嶼媽祖除妖》、《白象投江似龜形》、《無耳祖公》、《香茹姑娘》、《活石雞》等。民謠有《天烏烏》、《月公公》、《老鼠干》、《竹仔枝》、《日本飛機來》等等。書畫文化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明代陳真晟書法及繪畫藝術聞名於世,被收入《中國歷代名人大辭典》。民國時期,格林人蘇郁文(眇公)書法為世人所喜愛,人稱「眇公筆」。建國後,不少港尾籍人士參加縣、市、省書法、美術家協會。1987年,龍海縣文化館美術創作員高建國與人合作的《地道戰》入選建軍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基礎設施

港尾鎮基礎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拓寬改建了省道漳雲線港尾段,共投資4600萬元,鋪設水泥路面14.56公里,於1998年1月建成通車,拓寬改建後,路面由原來的泥結石路面改造為主車道8~16米寬的水泥砼路面。2002年以來又投入資金1513萬元拓寬改建了港佛公路港尾段、漳斗Y167公路和卓徑公路,全鎮村級道路網絡基本實現水泥化,改善了對內對外的交通環境。興建了「南安」、「水磨坑」兩個自來水工程、浯嶼島3.5萬伏和鎮區11萬伏輸變電站各一座,完成全鎮農村電網改造,鋪設覆蓋浯嶼全島的有線電視廣播網絡和規劃建設浯嶼自來水工程,構建了水、電、路、通訊、碼頭等基礎設施網絡。

社會事業

村鎮建設紮實推進。鎮區太武、鴻江等10條大街寬暢筆直,金融大樓、郵政大樓、港尾中學相映生輝,衛生院、計生樓、完全中學、中心小學、農貿市場、超市錯落有致、功能齊全。鎮區範圍進一步拓寬,規劃建設上午新村、湯頭新村,使鎮區範圍逐漸向南延伸,向北拓展。鎮區建設產生「長藤結瓜」效應,如今港尾的農村,一座座新房撥地而起,一條條水泥街道四通八達,一排排綠樹黃花掩映街心,基本實現道路水泥化、垃圾定點化、住宅樓房化、飲水自來化、環境優美化,培育了省級精品村——卓岐村,石埠、深沃、斗美、浯嶼等村各具特色,氣概不凡。1996年10月,在全省「家園杯」新型村鎮建設競賽活動中榮獲「優勝鄉鎮」和「優勝村莊」稱號。科技方面:積極爭創「全國、全省科技示範鎮」,科技工作通過年度驗收。教育方面:斗美小學新教學樓投入使用,改善了教學條件,港尾中學通過省三級達標校驗收並被確定為全市四個高考考點之一。文體方面:卓岐村宣傳文化中心榮獲「全省農村文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與廈大漳州校區建立聯誼共建關係,豐富了城鄉文化生活。衛生方面:全鎮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通過省級達標驗收;抗「非典」工作實現無疫情目標,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計生五清理」工作順利開展,整體工作水平進一步提高。計生工作步入全市一類鄉鎮行列。社會安定穩定,創建「平安港尾」專項整治工作成效明顯,社會治安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眾安全感普遍得到增強。2010年以來,港尾鎮獲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省文明鄉鎮、省漁業十強鎮、省發展外向型經濟先進單位、省先進基層黨校、省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等十幾項中央、省級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境內有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漳州後石電廠、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等大型項目,擁有天然優良的深水港灣。工業和海洋水產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了水產品加工、工藝品製造、機械製造、碼頭倉儲等七大行業。建立了萬畝「貝、藻、魚」淺海灘涂養殖區,擁有400多艘漁船組成的外海捕撈船隊。境內浯嶼島是福建省純魚村之一,距離台控島大擔島僅3.2公里。投資1066萬元的斗美國家二級漁港正加快建設,4個總噸位為13.7萬噸的企業專用碼頭也在加緊申報審批中。境內有占地1800畝的高爾夫球場和具有異國風情的朝聖地瑞成代閒農莊等一批旅遊景點。曾獲得「福建省漁業十強鎮」、「福建省發展外向型經濟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2002年,實行「區地合一」後,轄1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生產力密集的工業園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港尾工業園「一區三園」(即:鎮辦工業小區、嶺口民營經濟創業園、斗美濱海加工貿易出口園、臨港經濟工業園)總規劃面積5500畝,現已開發1611畝,區內現有企業60家,吸納資金10億元,工業總產值6.5億元,帶動解決就業一萬多人。在發展工業園區的措施上,他們不斷探索和嚴格實行「四統一」,即:統一征地、統一拆遷、統一賠青、統一申請報批。具體是:先對全鎮現有土地進行摸底調查,劃出工業用地,進行詳細的功能規劃設計,待有企業入駐時,第一時間為業主提供「熟地」、「淨地」。在服務企業方面,全程領辦手續,並成立企業服務中心,設立諮詢、辦證、跟蹤三個窗口,為業主提供周到服務,創造安定、穩定的創業環境。2003年社會總產值達到12.08億元,財政收入2630萬元,人均純收入3951元。99年以來連續超額完成龍海市經濟指標,各項經濟指標考核位居全市前茅,引進外資工作連續三年被評為省先進單位。幾年來,鎮黨委、政府擺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思想束縛,大膽進行改革,確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指導思想,立足「以工促農,工業立鎮」發展思路,構建「一區三園」(鎮辦工業小區、民營經濟創業園、濱海加工貿易出口園、臨港經濟工業園)框架,築巢引鳳,形成了以速凍果蔬、水產品、工藝品、家具、建材、機械製造、碼頭倉儲等七大行業為主的工業格局。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73家,其中三資企業25家,銷售產值達5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10家,固定資產上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5家。2003年工業企業總產值5.45億元。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漳州後石華陽電廠、廈大漳州校區的相繼入駐更給港尾這片開發熱土帶來無限商機。與此同時,港尾鎮圍繞「優化種植業、拓展養殖業」這一主線,大抓良種良法引進,建設農業精品小區,改變種養經營方式,有效促進了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種養捕三業並舉、山海田三路並進的嶄新局面。全鎮引進30多項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形成「一五一五」的種養捕生產格局,即萬畝優質水果、五千畝優質果蔬和萬畝淺海水產養殖及五百艘海洋捕撈漁船。2003年農業產值達到6.63億元。「種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由於港尾鎮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客商紛至沓來,使港尾鎮的外向型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04年上半年共簽約引進項目4個,合同外資額達1653億美元,實際用外資305萬美元,出口創匯871萬美元,現有外資企業25家,投資總額累計8060萬美元,投資者來自新加坡、泰國、日本、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港尾鎮已有兩家三資企業跨入了「億元產值大戶」的行列。為適應外商投資形勢的發展,港尾鎮將用足、用活上級各有關部門賦予的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抓緊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做好外商投資項目報批的一條龍服務,強化外商投資企業投產後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今後,我們在引資領域上,將有選擇的重點引進適應因海布局的工業項目,逐步形成集技術含量高、港口型、勞動密集型、外向型於一體的格局,大力發展工業產業鏈,注重引進龍頭性的項目落戶,形成高度關聯的產業和產品陣列,延長產業鏈,構築優質產業群。2017年,全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4.4億元,財政收入4.43億元。

鄉鎮企業

以融入廈門灣經濟圈、對接漳州經濟開發區、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為新起點,緊緊圍繞「工業立鎮」的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工業項目建設年」主題活動,實行班子成員掛鈎項目和幹部派駐企業兩種制度,充分發揮辦證和征地兩支隊伍的載體作用,工業經濟呈現持續高漲新態勢。一是興辦、擴建各類企業7家,固定資產投入達3300多萬元。二是「嘉榮食品」、「格林食品」、「嘉昌水產」等龍頭企業不斷增資擴廠,企業規模成倍擴張;「建南混凝土」、「格林水產」、「益材粉煤灰」等新上項目投入均達上千萬元,呈現出較強的發展後勁。至2004年上半年,全鎮固定資產投入上千萬元以上的企業達15家,500萬元以上企業23家,解決勞力就業3000多人。三是全鎮共有「嘉榮食品」、「格林水產」、「格林食品」3家企業通過HACCP衛生體系認證和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有效地提升企業地內涵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港尾鎮多次被龍海市評為發展規模工業先進鄉鎮、外資工作先進單位,梅市村被龍海市授予「發展工業十佳村」的榮譽稱號。

特產資源

做為本省重點漁業鄉鎮之一,藍色海洋經濟在港尾的經濟社會總產值中已占「半壁江山」之位。2003年,全鎮農業部產值中,海洋漁業實現產值占83.2%;全鎮工業總產值中,以水產品加工為龍頭,相關配套產業齊發展的整個產業鏈實現產值占40%。海洋漁業在發展中,實現了「四變」,即:從原先只有360艘船,發展到2013年已經擁有大小船隻703艘,實現了量的轉變;從原先全部是木質船,擁有鋼質船150艘,實現了質的轉變;從原先只在近海捕漁到涉及到外海作業,實現了作業方式的轉變,2000年從單一養殖到的多元養殖,實現了面向市場的科學養殖轉變。這些轉變,促進了海洋經濟總量的提升。海洋經濟由92年的0.91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8.05億元(漁業5.55億+水產加工業2.5億),增長了近8.85倍。

旅遊資源

山岩勝跡——太武山:古稱太姥山,又名南太武,以「閩南第一峰」著稱。位於港尾鎮東南部,與廈門五老峰、金門北太武山鼎足相望。海拔562米,東北面瀕大海。山上景色幽雅、古蹟薈萃。原有延壽塔、棲雲樓、安樂窩、錦亭峰、石鐘樓、瀾谷橋、浴仙盆、雲根洞、九霄岩、石眼泉、煙霞石、彌陀石、香爐石、涅盤石、棋盤石、馬蹄石、百丈石、獅子跡、仙人跡、仙灶、石門、石屏、龍潭、象徑等廿四景。龍海市卓岐瑞成休閒農莊:農莊位於省級精品村、著名僑鄉——卓岐村,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西與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和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相接,北與廈門特區僅一水之隔。農莊融合了東南亞藝術建築風格,錯落有致,獨具特色;主建築樓室內採用價格不菲的漢白玉原材料,氣勢宏偉;莊內配備標準套房,設有幽靜典雅的茶座、咖啡屋等休閒場所,在此小憩,心曠神司;入莊漫步,舉目遠眺,近山遠水皆佳景,令人樂而忘返。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港尾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視頻

港尾鎮上地社2017保生大帝誕辰慶典第二 三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