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修覺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修覺寺》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游修覺寺》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詩應有神助,吾得及春遊。徑石相縈帶,川雲自去留。禪枝宿眾鳥,漂轉暮歸愁。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修覺寺》[1]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游修覺寺》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詩應有神助,吾得及春遊。

徑石相縈帶,川雲自去留。

禪枝宿眾鳥,漂轉暮歸愁。

作品注釋

朱氏編在上元二年。蜀總志修覺山,在新津縣治東南五里,山有修覺寺、絕勝亭。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①。詩應有神助②,吾得及春遊③。

徑石相縈帶④,川雲自去留⑤。禪枝宿眾鳥⑥,漂轉暮歸愁。

此初游修覺寺而作也。上下兩截,遙相照應。首聯,景之自外而內者,就一遠一近說;次聯,記入寺之事;三聯,景之自內而外者,就一靜一動說;末聯,記宿寺之情。詩有神助,非自誇能詩,是雲勝境能發詩興耳。

川雲自去留,寫得流行無礙,語涉禪機。宿眾烏,即陶詩眾鳥皆有托意。用禪枝二字,便於游寺有關切。

①陳後主詩"雲色入山扉。"

②南史謝靈運嘗於永嘉西堂,吟詩不就,忽夢見族弟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雲此語有神助。

③張駿詩"春遊誠可樂。"

④梁武帝詩"面勢周大地,縈帶極長川。"

⑤顧況詩"達生任去留。"

⑥庾信安昌寺碑"禪枝四靜,慧窟三明。"此詩"徑石相縈帶,川雲自去留",乃摹寺前之景,說得蒲灑自如。陸放翁詩"泉石相縈帶,雲煙互吐吞",此寫湖上之景,說得變見無常。一則參會禪機,一則曠觀物態,意各有指,雖脫胎而卻非蹈襲。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3]等名作。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視頻

詩聖杜甫(四) 杜甫逃荒之謎

千秋史話:詩聖杜甫

參考資料

  1. 《游修覺寺》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