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渼陂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渼陂村位於中國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渼陂村始建於南宋初年,現占地1平方公里,有600戶,2800餘人,村民全為梁姓。全村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367棟[1],其中祠堂7座,書院5座,牌坊3座,並有紅四軍舊址、江西省蘇維埃總工會舊址和毛澤東舊居等。「二七」會議即在此召開。中將梁興初、梁必業、少將梁仁芥均為渼陂人。

歷史沿革

南宋初年,渼陂開基祖梁仕階帶領族中子孫,由廬陵縣純化鄉七十六都甲村徙居渼陂,始建村。

宋元時,梁氏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建祠堂,修族譜,訂族規,在族中建立起尊祖敬宗、強化族權的宗法秩序。梁氏奉「耕讀為身家之本」,教育子孫力田孝悌、勤讀詩書,培養出一批文學士人,如太常博士梁昭伯、江州教授梁君庸等。他們在外勤於公事,在家則熱心族業,使渼陂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被文天祥稱為「文獻名宗」、「衣冠望群」。元末明初,梁氏宗祠永慕堂[2]等村中建築在兵燹中被毀。

明代前期,明統治者獎勵墾荒,減免租賦。渼陂地處吉泰盆地,土地肥沃,百姓勤勞,村子從戰亂中逐步恢復發展。這時仍以農業為主,耕讀結合。明代中後期,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這時仍以農業為主,耕讀結合。明代中後期,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商業的利潤大大高於農業,江右幫興起,與山西幫、徽幫並稱為全國三大商幫。渼陂地處富水河中下游,早已發展成為方圓數十里集市貿易之處。此時渼陂梁氏族人紛紛經商,小者以工業起家,在村北陂頭街設店開鋪;大者僱請船隊,行走粵贛,長途販運。渼陂梁氏的經濟實力增強,有的成為擁有雄厚資金的富商大賈。

清代,梁氏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梁顯哲、梁顯召、梁顯豪、梁顯吟四兄弟為首的四大商業巨頭(當地人稱為「四大家庭」),他們創辦的「三義」、「達億」、「偉勝」、「志成」商號,以陂頭街為基地,在全國各地開設了30家分店。經營商品多樣,從糧食棉花、布匹、食鹽、陶瓷發展到洋紗、洋布、洋藥、洋油,同時開有當鋪、錢莊。經營方式靈活,既有獨資,又有合夥(比如,光緒年間,「四大家庭」曾在陂頭街尾合資開了一家當鋪店)。在「四大家庭」的帶動下,陂頭街盛極一時,南北日雜、蘇洋廣貨、進口藥品,無所不有。每逢墟日,四方客商雲集,富水河上商船競發,吉安、贛州等地的客商都時常來陂頭街進貨。這時陂頭街90%的店鋪為渼陂梁氏族人開設。

梁氏族人經商不忘業儒,十分重視教育,因此清代也是渼陂書院最多(5處),科舉最旺的時期(考取文舉、武舉各3名,翰林院待詔1名,翰林院檢討1名)。是時,順應時局發展,渼陂梁氏在外積極配合官府,督辦純化鄉團練,倡建七十六都急公義倉,控制當地的政治經濟、司法;在內通過修建禮堂,續修族譜,增置族產,廣行善舉,擴大宗族影響,鞏固宗法秩序。渼陂進入前所末有的興盛時期。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社會混亂。一方是軍閥的巧取豪奪,魚肉百姓,一方是貧苦農民反壓迫、反剝削之聲此起彼伏,使渼陂梁氏的商業受到很大衝擊。許多青壯年參加紅軍,投奔革命。梁氏富紳、地主大都攜帶錢財外出躲避,渼陂迅速步入衰敗時期,雖然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昌、吉安等地的學校曾紛紛遷到渼陂上課,帶來渼陂街的一時繁榮,但畢竟大江東去,無力回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渼陂人民終於迎來了黎明的曙光,貧苦農民揚眉吐氣,翻身作了主人,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渼陂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視頻

渼陂村 相關視頻

渼陂古村記錄片
渼陂古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