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溪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溪上作二首》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第一首,自述晚年孤獨窮愁的處境和憤世嫉俗的心境。在自訴窮愁之時還不忘表白說"老病猶先天下憂",對衰世末俗的猛烈抨擊,真給人以振聾發聵之感。第二首,主題比較單純,即表現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前部分寫白髮老詩人的自我形象,氣韻生動且含蘊豐富,渲染出一種悲涼深沉的抒情氛圍;後部分直發議論,直訴胸懷。這兩首詩情感深厚執著,風格沉鬱頓挫。

溪上作二首

其一

落日溪邊杖白頭,破裘不補冷颼颼。

戇愚酷信紙上語,老病猶先天下憂。

末俗凌遲稀獨立,斯文崩壞欲橫流。

紹興人物嗟誰在,空記當年接俊游。

其二

傴僂溪頭白髮翁,暮年心事一枝筇。

山銜落日青橫野,鴉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故忠。

東山七月猶關念,未忍沉浮酒盞中。

詞句注釋

⑴贛(gàn)愚:剛直而愚蠢。

⑵末俗:指衰世作的風俗人情。

⑶凌遲:衰敗,敗壞。

⑷斯文:指禮樂制度。

⑸紹興人物:指宋南渡初年(即宋高宗紹興年間)那批支撐國家政局的精英人物。

⑹俊游:高明的朋友,指那批"紹興人物"。

⑺傴僂(yǔ lǚ):腰背彎曲。

⑻筇(qióng):竹杖。

⑼東山、七月:都是《詩經》里的詩篇。前者講軍事,寫周公東征後,戰士歸途思鄉的情緒以及勝利返回的喜悅,詩人藉此指代宋朝為收復失地而對金用兵的戰事。後者講農民,寫西周時期農夫一年的勞作活動,詩人藉此代指國計民生。

⑽浮沉酒盞:指糊糊塗塗喝酒過日子。

白話譯文

其一

時當落日,冷風颼颼,詩人身披破裘,拄杖溪邊,臨風獨立,無窮感慨,都上心頭。

剛直而愚蠢很相信紙張上冠冕堂皇的話,現在老了病了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風俗人情敗壞,世衰道弊,禮崩樂壞,天下行將大亂。

那批支撐國家政局的精英人物現在還有誰在,即使朝廷想有所作為,又能與誰共圖大事。

其二

傴僂溪頭的支筇老叟,理當頤養天年,沒有什麼心事。

山銜落日,野曠天低,鴉起平沙,黑壓壓一片,蔽空而至。

今日之天下,可憂之事知多少,而自己只是一介書生,雖有耿耿孤忠,卻無地自效。

不過,我人雖在野,軍國大事、民生疾苦仍然縈繞於心,又怎能浮沉酒盞中,對此不聞不問。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在紹熙四年(1193年)冬作于山陰。時陸游六十九歲,奉祠居家,雖值暮年,仍然憂心國事,不改初衷。作者同情農民的痛苦生活,始終不忘洗雪國恥,於是創作了這兩首詩。

作品鑑賞

其一

詩人用感傷的筆調,描寫自己老病交加,痛惜風俗陵遲崩壞,並嗟嘆昔日的好友如今都已煙消雲散,相繼作古,無人可共功業。同時,詩人更表達了自己那種處亂世而獨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崇高品格。

時當落日,冷風颼颼,詩人身披破裘,拄杖溪邊,臨風獨立,無窮感慨,都上心頭。這是首聯所描繪的境界。"杖白頭"可見他的老病,"破裘不補"則表明他的貧窮落拓。頷聯緊承上文,對自己真正心事作了表述。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因為秉性戇直,堅信前賢先哲的訓誡,百折不回。"戇愚",喻自己信道之篤,不為時俗所轉移;"酷信",則見守道之堅、之死靡它。此時南宋朝廷不思振作,官僚士子歌舞湖山,舉國都在沉醉之中,詩人雖是既老且病,卻是舉世皆醉我獨醒,先天下之憂而憂。讀着這兩聯,我們眼前仿佛看到了鶉衣麻鞋,白頭拄杖,翹首北望的杜甫。陸游在這兩聯中所創造的形象以及表達的思想,和杜甫頗有相似之處。

頸聯轉入對世事的描寫,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志事。這句意思是說,世衰道弊,天下行將大亂。詩人看到了"末俗陵遲",看到了"斯文崩壞",所以不禁生髮往事的回憶,不禁想起昔日的故人。然而,時光流逝,老成凋謝,如今有誰還在世。現在所看到的,只是些豎儒宵小,夏蟲不可與語冰,即使朝廷想有所作為,又能與誰共圖大事。"嗟誰在"、"空記當年"二語,透露出了無限的沉痛與感嘆。

其二

從抒情主題上看,同作者晚年的許多類似的作品一樣。它無非是說:我雖已到暮年,仍然憂念國事民瘼,不改初衷。但本篇表情達意仍有自己的特色,詩境渾成一氣。

但寫得精彩的是上半首。"暮年"句看似平淡,實則頗有含意。傴僂溪頭的支筇老叟,理當頤養天年,沒有什麼心事。"暮年心事"與"一枝筇"並列,語句的背後蘊含着多少牢騷與感慨。烈士暮年,憂思難泯,壯志未已。這正是此句的含意所在。第二聯是移情於景。山銜落日,野曠天低。鴉起平沙,黑壓壓一片,蔽空而至。這一景物描寫塗上了很濃的主觀色彩,是烈士暮年眼中的蕭索之境。到第三聯,詩人筆鋒一轉,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暮年的心事。意謂:今日之天下,可憂之事知多少,而自己只是一介書生,雖有耿耿孤忠,卻無地自效。不過,我人雖在野,軍國大事、民生疾苦仍然縈繞於心,又怎能浮沉酒盞中,對此不聞不問呢。

陸游雖然師事曾幾,受過江西派的沾溉,但給予他詩歌創作影響最大的,是杜甫、岑參、白居易諸人。特別是這兩首《溪上作》,其高度執著的愛國熱情,其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更可見杜甫的影響。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