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溫脾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溫脾湯
原圖鏈接

溫脾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一類方

組成與用法

大黃12克 、 附子9克 、 人參6克 、 乾薑6克 、 甘草6克
上五味,咀。以水800毫升(八升),先煎後四味,臨熟將大黃加入,煎取250毫升(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

功能

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主治

脾陽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
屬溫下和溫散的結合與溫下和溫補的結合。

說明

陽虛寒積證。寒積阻滯於腸道 ─ 腹痛便秘,臍下絞痛,繞臍不止。
脾陽不足 ─ 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有的說它陽虛冷積,便秘,這個區別就是說,既有寒積,寒積是屬於實的方面。又體質基礎是陽虛,陽氣不足,所以這個寒呢,溫脾湯的寒,很重要是個寒從中生為主的。即使臨床上歸脾湯證的誘發,也有可能跟飲食的不注意有關,但是它的寒的來源,主要的還是由於陽虛造成。陽虛不能溫通,寒積阻滯於腸道,造成腹痛便秘。臍下絞痛,繞臍不止。溫脾湯這種腹痛,由於有實邪,所以比起單純的,比如中焦虛寒,脾腎陽虛,它那種腹痛,綿綿作痛,喜溫喜按,那個不同。這個腹痛要比較,因為有實邪,所以相比理中湯,理中丸那一類腹痛要重一些。但是一般也不是很劇烈的。
脾陽不足,表現會伴隨有一組中焦虛寒的症狀。中焦虛寒就是手足清冷或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或遲這一類基礎的中焦虛寒證。
但中焦虛寒證,比較典型是四肢不溫,四肢清冷,吐利腹痛。這裡由於有陽虛,寒從中生,不能溫通,寒性凝滯,導致了腹痛便秘。所以它主要反映,基礎的中焦虛寒證加上腹痛、便秘了。當然這一類情況,它一般都喜溫的。針對這種中焦虛寒為主造成的冷積便秘,冷積要攻下,中焦虛寒要溫補脾陽。內生之寒,溫補結合。但脾陽不足是為致病之本,若純用攻下,必更傷中陽;單用溫補,則寒積難去,惟攻逐寒積與溫補脾陽並用,方為兩全之策。方中附子大黃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熱溫壯脾陽,解散寒凝,配大黃瀉下已成之冷積。芒硝潤腸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乾薑溫中助陽,助附子溫中散寒,均為臣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使下不傷正為佐。甘草既助人參益氣,又可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協力,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復。綜觀本方,由溫補脾陽藥配伍寒下攻積藥組成,溫通、瀉下與補益三法兼備,寓溫補於攻下之中,具有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之特點。

辨證要點

腹痛,便秘,手足不溫,苔白,脈沉弦。

臨床加減

腹中脹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氣止痛,和大黃附子湯加味相近。
腹中冷痛,加肉桂吳茱萸以增強溫中祛寒之力。有些人主張,就是說不光大黃附子湯,或溫脾湯,都可以加吳茱萸。它能夠溫肝胃,特別是大黃附子湯,有的醫家方論說它涉及脅下,涉及厥陰,大便便秘不通,可以胃氣上逆,肝胃之氣上逆,主張配吳茱萸。 溫下用這兩個方作為一個比較。兩種治法。

現代應用

強心,促進血液循環。常用於蛔蟲性腹痛、消化不良、肝硬化腹水、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阻者。

方劑比較:

本方與大黃附子湯同屬溫下劑,都能主治寒積便秘。本方組成即大黃附子湯細辛,加乾薑人參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湯人參大黃,皆以大劑溫熱藥為主,故同屬溫下之劑。本方是由脾陽不足中氣虛寒,而致冷積內停,證屬虛中夾實,故方中配以乾薑人參甘草以顧護中陽;大黃附子湯寒積裡實證,證實無虛,故配細辛辛溫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溫脾湯另有三方,藥味稍有出入,但立法、主治略同。一方見《千金方》十五卷「冷痢門」,比本方多桂心而無甘草,雖主治略同,但宜於寒證較重而兼見衝逆的證候;一方見《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門」,即本方加當歸芒硝,瀉積之力較強,主治寒積便秘,「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者;此外,《本事方》亦有溫脾湯,方用附子乾薑桂心甘草厚朴(各二兩)大黃四錢,亦即本方去參加桂心厚朴。主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此方與《千金方》溫脾湯雖同屬溫下劑,但《千金方》所治之下痢赤白,積滯較甚,故重用大黃以攻下積滯,「心腹痛門」方更有芒硝為助。同時又因痢久脾胃虛寒,陽氣衰微,故用參、草、薑、附以溫補脾陽。《本事方》所治為冷積泄瀉,寒重積輕,故重用溫中,雖用大黃攻下,只佔總量1/26。同一大黃,因配伍與藥量都不同,作用也就各有側重,可見遣藥組方中選擇配伍、酌定用量,皆須與證法切合,才能不犯實實虛虛之誡[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