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溶洞的形成方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溶洞的形成

來自網絡的圖片

溶洞的形成方式許多溶洞往往綿延幾千米,洞內有的地方很寬闊,有的地方又十分狹窄,窄到只容許一個人爬過去的程度。溶洞內的景色十分奇妙,洞頂上懸掛着的鐘乳石奇形怪狀,有的如吊鐘,有的似象鼻,有的如瀑布飛瀉而下;地下的石筍有的像南瓜,春筍,有的似龍眼和荔枝;鐘乳石和石筍對接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石柱,這些形態各異的石頭組合在一起出現各種美麗的造型,人們常給它們起上各種美名,溶洞的景色會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麼溶洞是怎麼形成的呢?[1]

溶洞是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蝕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溶洞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喀斯特地貌。

碳酸鈣有這樣一種性質:當它遇到溶有CO2的水時就會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如果受熱或遇壓強突然變小時溶在水中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變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同時放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不斷發生上述反應於是就形成了溶洞中的各種景觀。

如聞名於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婁底梅山龍宮,它們就是由於水和二氧化碳的緩慢侵蝕而創造出來的傑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的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會使石灰石構成的岩層部分溶解,使碳酸鈣轉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當受熱或壓強突然減小時溶解的碳酸氫鈣會分解重新變成碳酸鈣沉澱。

大自然經過長期和多次的重複上述反應。從而形成各種奇特壯觀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蘆笛岩、肇慶的七星岩、宜春的竹山洞等。在溶洞裡,有千姿百態的鐘乳和石筍,它們是由碳酸氫鈣分解後又沉積出來的碳酸鈣形成的。

天然河水或井水中,常常含有碳酸氫鈣、碳酸氫鎂、硫酸鈣、硫酸鎂等雜質,如果含量較大,則這種水叫做硬水。硬水不宜作工業用水,因它在鍋爐中受熱分解會形成鍋垢,造成導熱不良,浪費燃料,甚至釀成事故。硬水也不宜飲用,如長期飲用,會患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疾病。用硬水洗滌衣物,洗滌效果差。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別是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有時並加以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狀,有洞穴、石芽、石溝、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種地貌地區,往往奇峰林立。

我國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有這種地貌。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現的奇峰異洞就是這樣形成的。

舊稱喀斯特,源於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地名。

地表水在運動過程中對所經過的沉積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蝕作用,既包括水動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運,又包括水對岩石或沉積物的化學溶蝕作用,還包括碎屑物在搬運過程中的磨蝕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對碳酸鹽岩侵蝕作用的結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彎曲的溝壑、高高的冰蝕懸谷、氣勢磅礴的大峽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學侵蝕作用的寫照。[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