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滯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滯育是昆蟲學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滯育(diapause)是動物受環境條件的誘導所產生的靜止狀態的一種類型。它常發生於一定的發育階段,比較穩定,不僅表現為形態發生的停頓和生理活動的降低,而且一經開始必須渡過一定階段或經某種生理變化後才能結束。動物通過滯育及與之相似但較不穩定的休眠現象來調節生長發育和繁殖的時間,以適應所在地區的季節性變化。

在自然生態體系中,空間和時間是可變的,溫度、濕度、光照、食物群體大小及相互關係等因素是在空間中不斷變化。昆蟲在這樣的環境中反覆面臨着不利於發育及不適合繁殖的時間歷期等問題,為了渡過這種不適合生存的空間和時間,昆蟲已進化到了具有巧妙的生活習性和生理反應的適應。其中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滯育。滯育研究的歷史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

滯育是一種不能發育的生理狀態,它能使有機體在不利的一個時期內更容易生存。當有機體進入滯育時,它一定是在其確定的時期內保持滯育狀態而不管周圍環境條件的變化。Lavemezu等(1986) 將滯育描寫為當昆蟲面臨極其惡劣或不利的環境時,通過遺傳手段所採取的一種預定的生存策略。並且滯育是可遺傳的。 與休眠的差別編輯 播報 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或繁殖期所出現的靜止狀態可明確區分為休眠和滯育兩大類。

休眠直接由低溫、乾旱等不利環境條件引起,環境恢復正常即可開始活動。 滯育則發生於個體發育的一定階段,是在不利環境到來之前,由某些季節信號,尤其如光周期變化的誘導而引起。例如柞蠶四、五齡幼蟲,特別是末齡幼蟲只要接受到每天13小時短光照的刺激,蛹期便進入滯育狀態。滯育蛹即使有適宜溫度仍不發育。滯育持續時間的長短,因昆蟲種類而不同,有的數月,有的可達數年之久,例如小麥紅吸漿蟲幼蟲在土內滯育可達10年以上。在自然情況下,滯育的結束要求一定的時間和條件;這些過程受激素的調節和控制。滯育可以發生於昆蟲的不同發育階段:有的發生於胚胎髮育的早期,如家蠶;有的發生於胚胎髮育已完成的階段,如舞毒蛾;有的可發生於幼蟲的某一齡期,如松毛蟲;或幼蟲晚期階段,如玉米螟;有的發生於蛹期,如柞蠶;有的發生於成蟲期,如七星瓢蟲。成蟲期的滯育主要表現為生殖腺停止發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