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

作品名稱: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吳潛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是南宋後期官員,詩人吳潛的詩。[1]

這首詞作於公元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寒食、清明兩節期間,當時作者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淮西財賦總領,與其兄吳淵同游烏衣園,遂有此作。

詞有沉鬱頓挫之致,感情的抒發由隱到顯,諑弗展開。含蘊深遠。頗耐人尋昧。筆調灑脫凝重,與辛詞風格相近

詩詞正文

譯文

柳條飄拂,榆莢成串。清明、寒食兩節已過。天晴了,滿園遊玩的仕女,滿城笙歌。陽光照耀,滿樹紅花紅得艷麗;雨後遠山,座座青翠欲滴。問江南:都有誰來烏衣園探尋?只有我這個江南過客。

烏衣巷的模樣還似往昔。可烏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難尋覓。只有春來秋去的燕子年年來此地,看到的也不過是蒼茫暮色中殘陽漸墜西。我來這裡游賞本想除去為官經歷上的煩意,眼前所見,倒為古今滄桑生出無數悲切和憂鬱。且端着酒杯讓我隨意暢飲,莫虛度了這天氣晴朗和花紅柳綠的光陰。

賞析

這首詞為感憤時事之作。上片作者寫自己游烏衣巷看到春末的景況,表達光陰荏苒之感。下片轉入懷古,引出自己身世,抒發自己仕途不順的苦悶和壓抑之情。這首詞融情於景,借古諷今,筆調灑脫凝重,語雖極淺,味卻無限。

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含情,其中「滿園羅綺,滿城簫笛」的熱鬧場景與「花樹得晴紅欲染,遠山過雨青如滴」的美好景致,皆足以動人遊興,讓人興奮,但卻與宦途不順的吳氏兄弟的鬱悶心情不相協調,反而引出了他們的客居之愁。前兩句寫烏衣園及金陵城內遊人如織的賞春盛事,後兩句對仗工整,將此時節的美麗風景描繪得尤為繪聲繪色。

「問江南、池館有誰來?江南客。」在這烏衣園內的池閣館榭間遊玩的是些什麼人呢?其中就有我這來自江南的遊客。上片結句以一問答引出自己客中遊園的身份,樂盡悲續,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轉入懷古抒情,鬱悶之情貫穿全篇。「烏衣巷,今猶昔。烏衣事,今難覓。」兩句以「烏衣」並提,但巷猶昔,事難覓,對比十分鮮明。王謝的德行已成歷史,不復存在,所以難覓。來到此地,只見小巷依然,觸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煙斜日。」只有春來秋去的燕子年年來此憑弔一番, 「晚煙斜日」景象何其蕭條。燕子當年經歷過烏衣園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體呈現。這裡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但用意不同。劉詩旨在奚落、諷刺,這裡是景仰、懷念。 「抖擻一春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跡。」語出辛棄疾沁園春·和吳子似縣尉》詞中「直須抖擻塵埃」句。「這裡「塵土債」與「英雄跡」對照,顯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淪下僚、塵驅物役的苦悶和憤慨;「英雄」二字顯示出兄弟二人不同於那些「戚戚於貧賤,汲汲於富貴」的世俗之人,他們悲憤的是壯志難酬,追求的是干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事業。此二句將懷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多少英雄業績俱已成為過眼煙雲,又不禁心生悲涼。這兩句把這種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現。「且芳尊隨分趁芳時,休虛擲。」感情並非消極低沉,而是故作反語,表現自己濟時報國的「英雄」事業難以實現的悲憤。這正言若反手法的運用,使得全詞的感情更顯沉鬱淒勁。

詞有沉鬱頓挫之致,感情的抒發由隱到顯,諑弗展開。含蘊深遠。頗耐人尋昧。筆調灑脫凝重,與辛詞風格相近。

作者簡介

吳潛(1195年-1262年) 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 ,出生於浙江德清新市鎮。南宋後期官員,詩人。秘閣修撰吳柔勝第四子,參知政事吳淵之弟[2]。。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再度被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為賈似道黨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歲。德佑元年(1275年),獲得平反,次年追贈少師。

吳潛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淳佑九年(1249年)十二月,吳潛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開始參與朝中最高機務。 理宗召對,吳潛表明了治理國家的殷切希望:"國家不可能無弊,就象人不可能無病一樣。現在國家的問題,連庸臣也會被警醒。希望陛下真誠重用元老,視之為醫師,集思廣益,使我等臣輩能有機會施展牛溲馬勃(藥名)一樣的微薄力量,以此方不辱您的知人之用。"

吳潛墓位於南安東田鎮湖尾山坡谷。墓丘坐北向南,前面對仙洞山。墓區有三個平台,最上面的是墓冢。墓前無碑,只有一香爐,上有"吳"字。底下一級平台上有左右對稱的兩塊石碑,正面書"吳府",反面"宋狀元宰相"。原墓文革時被毀,1985年,吳氏後人在原址上重修此墓[3]

視頻

吳潛《南柯子》

.

朝廷對於寧波的水治也是格外上心 對寧波影響最大的就是吳潛

.

參考資料

  1.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 古詩文網
  2. 《吳潛簡介》 古詩文網
  3. 吳潛是怎麼死的?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02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