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濱玉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濱玉蕊

中文名:濱玉蕊

學 名:Barringtonia asiatica (L.) Kurz

別 稱:基邊腳、棋盤腳樹、台灣金刀木、

台灣玉蕊、棋盤腳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桃金娘目

科:玉蕊科

屬:玉蕊屬

種:濱玉蕊

命名者及年代:(L.) Kurz,1876

濱玉蕊(學名:Barringtonia asiatica (L.) Kurz)是玉蕊科玉蕊屬植物,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小枝粗壯,葉片叢生枝頂,有短柄,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矩圓形,兩面無毛,側脈兩面凸起,網脈明顯。總狀花序直立,頂生,小苞片三角形,萼紙質;花瓣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子房近球形,果實卵形或近圓錐形,外果皮薄,外面有腺點,種子矩圓形,凹頭。 分布於亞洲、東非和大洋洲各熱帶、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台灣的屏東、台東和蘭嶼等地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常生濱海地區的林中。

濱玉蕊果實、種子和樹皮搗爛均可毒魚。 樹形挺拔,葉片大,色澤濃綠,花形奇特,花期長,花香濃郁,為濱海地區園林綠化的優良樹。 [1]

濱玉蕊植物學史

名稱來源:棋盤腳,因其果實的形狀像古時弈棋的桌腳,故稱「棋盤腳」;而且它的果實比較肥碩,故有「墾丁肉粽」之稱;其花形三百至五百枚的雄蕊呈放射狀,花絲下白上紅頂端黃,像焰火般燦爛,故有「墾丁之花」的美稱。

濱玉蕊形態特徵

濱玉蕊, 常綠喬木,高7-20米;小枝粗壯,有大的葉痕。葉叢生枝頂,有短柄,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矩圓形,甚大,長達40厘米,寬達20厘米,頂端鈍形或圓形,微凹頭而有一小凸尖,基部通常鈍形,有時微心形,全緣,兩面無毛,側脈常10-15對,兩面凸起,邊脈可見,網脈明顯。

總狀花序直立,頂生,稀側生,長2-15厘米;苞片卵形,無柄,長8-15毫米;小苞片三角形,長1.5-5毫米;花梗長4-6厘米;花芽直徑2-4厘米;萼撕裂為2個不等大的裂片,長約3-4厘米,紙質;花瓣4,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長5.5-8.5厘米;雄蕊6輪,內輪退化,花絲長約8-12厘米,退化雄蕊長2-3.5厘米;子房近球形或有4棱,4室,隔膜不完全,胚珠每室4-5顆。

果實卵形或近圓錐形,長8.5-11厘米,直徑8.5-10厘米,常有4棱,外果皮薄,外面有腺點,中果皮厚2-2.5厘米,海綿質,內果皮富含縱向交織的纖維;種子矩圓形,長4-5厘米,向上漸狹,凹頭。

濱玉蕊生長環境

常生於濱海地區的林中。喜光不耐陰、耐熱、耐瘠、不耐寒;性強健。性喜多濕,生育適溫為23-32℃。為典型海岸植物,多生長于海岸林或特大潮可以淹及的珊瑚礁縫隙中,是海岸林中最外層和最高大醒目的植物。在熱帶地區,也常見於紅樹林內緣。

濱玉蕊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東非大洋洲各熱帶、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台灣屏東台東蘭嶼等地及南沙群島太平島,在海南東海岸某島嶼發現天然分布的濱玉蕊大樹,個體數量不超過60棵。

濱玉蕊繁殖方法

濱玉蕊可播種繁殖或扦插繁殖。

播種:種子的發芽率可達80%,播種前可將種子浸泡於清水中48小時,每24小時換水1次,48小時後撈取種子晾乾即可播種。種子點播後保持苗床或容器濕潤,2-4個月可發芽出苗。

扦插:扦插前用生根劑(粉)對扦插條進行處理,可促使插條生根,提高成活率。

濱玉蕊栽培技術

小苗培育:裁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上為佳,可耐鹽分高的土壤。幼苗需水較多,不可任其乾旱失水;春至夏季為生長旺盛期,每1-2個月追肥1次。每年春季應修剪整伎1次,成樹後甚粗放。

小苗培育:在移植區培育1年後,移到大苗區栽培,每3個月中耕1次,每半年追施加有機肥1次,3-5年即可出圃造林。

濱玉蕊主要價值

濱玉蕊果實中果皮全被纖維充滿,內果皮呈軟木質,故能漂浮在水上,遠渡重洋到適合繁衍的異地落腳成長。濱玉蕊是一種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植物,它不僅是庭院綠化美化的優良風景樹種,其果實、種子和樹皮搗爛後,還可以殺蟲及藥用等。

參考來源

  1. 濱玉蕊,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