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德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德爐
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Pan Delu
出生 1945年12月26日
浙江省金華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潘德爐,1945年12月26日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市,海洋遙感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動力環境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

1968年潘德爐從南京理工大學畢業後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1423研究所工作;1977年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從事海洋遙感研究,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85年開始先後前往加拿大海洋科學研究所、德國GKSS研究中心、韓國航空和航天研究院、日本宇航局EORC從事海洋遙感研究;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擔任杭州師範大學理學院院長;2009年受聘為上海海洋大學雙聘院士;2013年擔任浙江工商大學旅遊與城市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2014年受聘為浙江海洋學院兼職教授;2016年獲得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3]

潘德爐的主學科研究方向為遙感模式識別和應用 。

人物經歷

1964年9月,潘德爐進入南京理工大學兵器系學習兵器物理專業。196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8年12月,畢業後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1423研究所從事衛星連接器研究,擔任技術員(至1977年4月)。

1977年4月,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從事海洋遙感研究,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1977年4月-1979年4月)、副研究員(1979年4月-1992年8月)、研究員(1992年8月-)。

1985年3月,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加拿大海洋科學研究所,進修海洋遙感(至1987年3月)。

1990年5月,作為首科學家,前往德國GKSS研究中心,從事海洋遙感合作研究(至1992年9月)。

1998年12月,前往韓國航空和航天研究院(至1999年6月)。

2000年1月,前往日本宇航局EORC(至2000年4月)。

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海洋環境科學工程與技術) 。

2008年7月,受聘為杭州師範大學理學院院長 。

2009年3月,受聘為上海海洋大學雙聘院士 。3月10日,受聘為廣東海洋大學雙聘院士,是該校的第一位雙聘院士 。

2013年9月26日,正式受聘為浙江工商大學旅遊與城市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

2014年,受聘為浙江海洋學院兼職教授 。

2016年,獲得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潘德爐突破性地發展了中國海洋水色遙感反演算法、遙感衛星應用效果模擬仿真理論和技術,並創建了中國遙感衛星模擬仿真系統和海洋水色遙感應用技術系統。為提升衛星空間信息獲取和綜合應用能力以及衛星遙感裝備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潘德爐開創遙感衛星應用效果模擬仿真的新科學。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綜合自然信噪比的概念,使遙感測試擺脫渾濁的水體帶來的噪音影響;發展了遙感衛星發射前預 測衛星圖像質量和利用率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衛星的利用率,節約了國家資金。創造了衛星模擬仿真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先後運用到中國風雲一號、中國第一 顆海洋衛星和中國台灣地區、美國、韓國和歐空局的衛星的遙感器及衛星軌道的論證、設計和研製中,不僅填補了中國遙感衛星模擬仿真的空白,同時在國際的衛星 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千里眼」巡天遁海

「千里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人們期望自己的雙眼能穿透空間的限制,探索未知的世界。伴隨着遙感技術的成熟,潘德爐院士將這一傳說演繹成了現實。 藉助于海洋衛星遙感器這雙「眼睛」,潘德爐將萬里洋面置於肉眼之下。他不斷專研,改進探測方法,建立新型模式,開創了遙感衛星應用效果模擬仿真的新科學。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綜合自然信噪比的概念,使遙感測試擺脫渾濁的水體帶來的噪音影響;發展了遙感衛星發射前預測衛星圖像質量和利用率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衛星的利用率,節約了國家資金。在此同時,他又創造了衛星模擬仿真系統,這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先後運用到我國風雲一號、我國第一顆海洋衛星和我國台灣地區、美國、韓國和歐空局的衛星的遙感器及衛星軌道的論證、設計和研製中,不僅填補了我國遙感衛星模擬仿真的空白,同時在國際的衛星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潘德爐院士用他的「千里眼」巡視着藍色的海洋,探索着複雜易變的水體,發掘出更多海洋的神秘,為祖國為社會帶來更大的效益。

結緣杭師大:天時、地利、人和

2008年7月6日,潘德爐院士受聘擔任我校理學院院長。結緣杭師大,並非偶然。「在校領導發出邀請後,我可沒有立馬答應,而是經過了『背靠背的調查』」,潘院士風趣地說道,在經過仔細的了解後,因為杭師大的「天時、地利、人和」他接受了邀請。 天時,即杭師大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杭州市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學校已有的發展基礎上,全校正力爭進行又一個大的跨越;地利,源於潘院士定居杭州,「家門口」上班的便利,使他可以有更多時間關心學院、學校工作。說到人和,潘院士由衷感嘆學校和諧的人文壞境。他所在的理學院師生融洽,李寶興院長的誠懇和實幹更讓他稱道。 在杭師大的工作,讓潘院長更深入了解了學校,對我校「建設省內一流乃至國內一流綜合性大學」目標的實現他充滿信心。他特別興奮地談起崔書記在一次會議中提到的「攀登工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這正是現在我們學校要做的工程。」科技創新是綜合性大學在達到高層次、大規模的發展階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不斷攀登科研高峰,對我校有着巨大的現實意義。目前學校的科研總體力量不強,缺乏競爭力,唯有沿着科研的山峰不斷攀爬,提升內涵,學校的目標才能實現。潘院長又指出這一工程需要學生、老師、領導全體的參與和勞動。「要避免望而不攀,攀而不登的現象。攀登團隊應做到『為人誠信、做事敬業、待人寬容』,這樣學校的目標在5年,10年或者20年一定會實現。」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杭師大在這樣優越的客觀條件下,就需要學校全體共謀「發展大事」,這是潘院長的預見,也是他的期望。

執着樂道的「攀登專家」

「攀登」是潘德爐院士一直在進行的事業,在科研的道路,恐怕沒有一個名詞比「攀登專家」更適合潘院士。總結自己的奮鬥經驗,潘院士用「信心、實幹、進取」來概括。在他眼裡他的人生就是那一座座高聳的山峰,不斷攀爬,不斷上升,每一個制高點都是新的起點。在忙於攀爬的過程中,難免會「錯失路途的美景」,因為工作繁忙,潘院士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在家,自己的小孫女也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圍繞在外公膝下,對此,潘院士雖感遺憾但並不後悔,「科研路上總應該有所付出。」 在很多人眼裡,潘院士還是個「怪人」。在德國考察期間,潘院士租住在一個德國人的家裡,房東多次看到他半夜突然起來擺弄筷子的情景,誤以為他神經有病。原來在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潘德爐的腦子經常處於緊張的思維狀態,往往在深更半夜之時會突然出現一個靈感。為了及時捕捉靈感,他立即起床,打開燈光,進行模擬試驗。他把筷子當作衛星軌道,把蒸籠當作地球,不停地擺弄筷子,從升軌、降軌中尋找遙感最佳角度。後來誤會解決了,房東一家對他敬佩有加。提起這事,潘院士開懷大笑,當問及潘院士的作息習慣,回答則更讓筆者匪夷所思,「一般3點半就醒了,思考白天要做的事,5點起床,6點到8點單獨工作,因為這是沒有電話和人事干擾。」潘院士說科研靈感往往在凌晨到來,這使得他亢奮、激動,往往會忘了休息。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生活養成了潘院士的「怪作息」,可想而知,他的睡眠質量並不好,但說起那些突如其來的點子,潘院士津津樂道。正是他的這種執着樂道的精神為我國帶來了遙感領域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

科研項目&成果獎勵

1987年回國後,潘德爐作為第一負責人完成了國家攻關、國家863、921、703、國家自然基金、國家航天工程、國家衛星應用、國家公益、總裝衛星預研、海軍遙感裝備預研、和國際合作等遙感重大科研項目20餘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一次,一等獎5次 。

科研項目

2017.01-2017.05 浮游植物固碳及其對南海碳循環的調控機制, 主持,國家級

2017.05-2017.12 海洋衛星業務應用與無線電管理, 主持,國家級

2017.01-2018.12 海洋發展戰略和頂層設計策略, 主持,研究所(學校)

2017.01-2019.12 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主持,國家級

成果獎勵

1999年, SeaWiFS海洋水色遙感應用技術研究, 省部級一等獎。

2003年, 中國航天載人c飛船應用系統,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04年, 中國遙感衛星應用效果的數字仿真研究, 省部級一等獎。

2009年, 長三角沿海水質遙感實時監視和通報的關鍵技術, 省部級一等獎。

論文著作&專利發明

潘德爐

截至2015年,潘德爐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50 余篇 。

1、D.Pan J.F.R.Gower and G.A.Borsta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urface chlorophyll distribution along the British Columbia coast as shown by CZCS satellite imagery, Limnol. Oceanogr. 33(2) 1988. P227-244.

2、Delu Pan and T.Tanaka,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study on the typical GLI ocean color band image by simulation. Asian Journal of Geoinformatics, Vol.4, No.1 2003, Sep. 39-44.

3、Pan Delu, He Xianqiang and Zhu Qiankun, In-orbit cross-calibration of HY-1A satellite sensor COCT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Vol..49 No.23 2521-2526.

4、PAN Delu, Guan Wenjiang, Bai Yan and Huang Haiqing,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estimation of China Sea by remote sensing. PROGRESS IN NATUARAL SCIENCE Vol.15, No.7, July, 2005, 627-632 .

5、Pan Delu,Bai Yan?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in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V27(4)2008,P1-16 SCIE

人才培養

潘德爐認為中國的衛星遙感技術還大大落後世界先進國家,要有效地趕超,依靠現在的基礎教育中創新潛能的開發,就科學研究而言,中小學是啟蒙,本科是教育,碩士是訓練,博士才是實踐研究。他進而指出,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興趣開始,中學是未來中國人才的基業,要在這個過程中打好基礎、刻苦勤奮、堅持不懈,而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能否做到刻苦勤奮 。

潘德爐指出,做合格大學生就是要做有"回報心"的人、愛問"問題"的人、坐的下來鑽的進去的人、邏輯思維清晰的人、有冒險想法的人以及大度有團隊精神的人。他還指出,大學期間大學生有四大任務,即"人生規劃"、"生存知識"、"懂得生活"、"結交朋友";大學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與心理三種素質,努力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三種能力 。

榮譽表彰

1994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4]

1997年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

2000年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重要貢獻獎

2001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2002年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遙感科學成就獎

2016年 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國家海洋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潘德爐

社會任職

2002年02月至2007年02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委員

2004年01月至2009年01月 國際海洋水色(IOCCG)專家組任責專家

2007年01月-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

2007年01月- 《海洋學報》(中、英文)主編

2007年01月- 中國空間學會常務理事

2007年01月- 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

2007年12月7日 廣東海洋大學名譽教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海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國際海洋水色遙感專家組成員

國際亞太遙感大會總主席

杭州師範大學共享雙聘院士

浙江海洋學院兼職院士

視頻

潘德爐院士主題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到我市調研

參考來源